第13章 召公諫厲王止謗
書名: 古文觀止(國學大書院)作者名: (清)吳楚材 吳調侯本章字數: 1437字更新時間: 2019-11-15 14:54:22
《國語》周語上
原文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1]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2]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3]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4],決之使導;為民者,宣[5]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6]獻典,史獻書[7],師箴,瞍[8]賦,蒙[9]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10],親戚[11]補察[12]。瞽、史教誨,耆、艾[13]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谥砸?,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釋
[1] 弭:消除,止。[2] 障:筑堤防水叫障,引申為阻塞。[3] 壅:堵塞。[4] 為川者:治水的人。[5] 宣:引導,開放。[6] 瞽:盲藝人,這里指樂官太師。此言樂官進獻反映民意的歌曲。[7] 史獻書:史官獻書于王,使知往古政治得失,作為借鑒。[8] 瞍:沒有瞳仁的盲人。[9] 蒙:有瞳仁而看不見東西的盲人。[10] 盡規:盡規諫的職責。規:進諫,規勸。[11] 親戚:指與天子有親屬關系的大臣。[12] 補察:彌補王的過失,監督王的行動。[13] 耆(qí)、艾:古稱六十歲以人的人為“耆”,五十歲以上的人為“艾”。這里指朝中年高有德的人。
譯文
周厲王暴虐無道,國內的人民指責他的過失。召公告訴厲王說:“百姓忍受不了您的政令啦!”厲王聽了很惱怒,找來一個衛國的巫師,叫他去監視指責自己過失的人。只要衛巫來報告,厲王就把被告發的人殺掉。國內的人民都不敢說話了,熟人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神示意。
厲王很高興,告訴召公說:“我能制止謗言了,他們不敢說話了?!闭俟f:“這是堵了他們的嘴!堵人民的嘴,比堵塞江河的后果還要嚴重;河水被堵塞,一旦決口奔流,被傷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民講話也是這樣。因此,治水的人,應該疏通河道,使它暢通無阻;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導他們,讓他們敢于直言。所以天子處理政事,要讓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進獻諷諫的詩篇,樂官進獻反映民意的歌曲,史官進獻可供借鑒的史書,少師進獻寓有勸誡意義的文辭,瞍者朗誦,蒙者吟詠,各色工匠分別諫諍,百姓的議論輾轉上達,左右近臣盡心規勸,宗室姻親補過糾偏,樂官、史官施行教誨,元老重臣進行勸誡,然后天子親自斟酌裁決,這樣,政事施行起來才不違背情理。
“人民有嘴,就像大地有山有水一樣,財富用度都從這里生產出來;又像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樣,衣服食物都從這里產生。放手讓人民講話,政事的善惡成敗才能從這里反映出來。好的加以推行,壞的加以防范,這是增加財富、器物、衣服、食品的好辦法。人民在心里想的,用嘴巴說的,是他們考慮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來,怎么能堵塞他們的嘴呢?如果強行堵塞他們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厲王不聽召公的勸告。從此,國內沒有一個人敢說話了。過了三年,厲王就被流放到彘地去了。
評析
周厲王以刑殺為威,壓制國人對他的批評。召公勸諫厲王,應該讓人民說出他們想說的話,因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周厲王不聽勸告,最后被流放到了彘地。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千古不變的真理再一次得到印證。君王是為人民服務的,當他把自己定位為至高無上、唯我獨尊、我行我素、一切為自己服務的時候,離國家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所以要維持一個國家的統治,就要贏得人心,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才能世代傳承,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