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說新語(國學大書院)
- (南朝宋)劉義慶
- 7051字
- 2020-06-12 11:16:56
識鑒第七
識鑒記載了對士人的認識和鑒別,也包括對事態發展的洞察。魏晉人士的識鑒雖然不再像東漢時那樣作為進身仕途的依憑,但仍能影響一個人的名譽和地位。
※原文
曹公1少時見喬玄2,玄謂曰:“天下方亂,群雄虎爭,撥3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實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恨吾老矣,不見君富貴,當以子孫相累4。”
※注釋
1 曹公:即曹操。 2 喬玄:字公祖,東漢人,官至尚書令。 3 撥:整治。 4 累:牽累。
※譯文
曹公(曹操)年輕時拜見喬玄,喬玄對他說:“現在天下正動亂不安,各路英雄如猛虎一般,群起爭斗,能夠治理亂世的,不就只有你嗎?不過你是亂世的英雄,盛世中的奸賊。遺憾的是我老了,不能見到你榮華富貴的那一天,我就把子孫托付給你了?!?/p>
※原文
曹公問裴潛1曰:“卿昔與劉備共在荊州2,卿以備才如何?”潛曰:“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若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p>
※注釋
1 裴潛:三國魏河東聞喜人,為人博雅有才。曾任曹操參丞相軍事。入魏后為散騎常侍、尚書令等。 2 共在荊州:指裴潛和劉備同在劉表處共事。
※譯文
曹操問裴潛說:“你曾與劉備同在荊州共事,你認為劉備的才能如何?”裴潛說:“若讓他據守中原,他就只能擾亂民心,卻治理不好民眾;若讓他把守邊塞,則他足以成為一方霸主?!?/p>
※原文
何晏、鄧飏、夏侯玄并求傅嘏交1,而嘏終不許。諸人乃因荀粲2說合之,謂嘏曰:“夏侯太初一時之杰士,虛心于子,而卿意懷不可,交合則好成,不合則致隙。二賢若穆3,則國之休4,此藺相如所以下廉頗也5?!备翟唬骸跋暮钐酰敬笮膭?span id="uozd2w7" class="super">6,能合虛譽,誠所謂利口覆國7之人。何晏、鄧飏有為而躁,博而寡要8,外好利而內無關龠9,貴同惡異,多言而妒前。多言多釁10,妒前無親。以吾觀之,此三賢者,皆敗德之人耳!遠之猶恐罹禍,況可親之邪?”后皆如其言。
※注釋
1 何晏、鄧飏、夏侯玄并求傅嘏交:何晏,字平叔,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玄學家。鄧飏,字玄茂,三國時魏國人,曾任潁川太守、侍中尚書,司馬氏篡魏后,和曹爽、何晏等同時被殺。夏侯玄,字太初,三國時魏國人。傅嘏,字蘭碩,三國時魏國人,官至尚書。何晏、鄧飏、夏侯玄三人均是魏朝名流,當時名位高于傅嘏,因此這里所說求交于傅嘏,可能是傳聞致誤(參見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 2 荀粲:字奉倩,三國時魏國人。 3 穆:和睦。 4 休:吉慶。 5 此藺相如所以下廉頗也: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國藺相如原是宦者令繆賢的門客,后因完璧歸趙和隨趙王赴澠池之會而立功,拜為上卿,位在名將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氣,想當眾羞辱他。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得失,一再避讓。廉頗得知后,肉袒負荊請罪。 6 心勞:用盡心機。 7 利口覆國:不切實際的能言善辯會使國家敗亡。語出《論語·陽貨》:“惡利口之覆邦家者?!?8 寡要:缺少要領。 9 關龠:門閂,這里喻指檢點、約束。 10 釁:破綻,漏洞。
※譯文
何晏、鄧飏、夏侯玄三個人都想和傅嘏結交,但傅嘏始終沒有答應。三人就通過荀粲為他們說合,荀粲對傅嘏說:“夏侯太初,是當代優秀的人才,誠心和你結交,而你卻不和他交往。能夠交好,就有了情誼,不能交好,就會產生嫌隙。兩位賢人如果能和睦相處,就是國家的幸事,這就是藺相如情愿居于廉頗之下的原因。”傅嘏說:“夏侯太初志向遠大,心胸狹窄,用盡心機。這樣的人只喜歡虛名,正是那種花言巧語、顛覆國家的人。何晏、鄧飏有所作為卻很浮躁,學識廣博卻不精專,貪財好利,不知檢點,只喜歡認同自己的人,厭惡觀點不同的人,愛說話,嫉賢妒能。說話多破綻就多,愛嫉妒就沒有人愿意親近。依我看,這三個賢人,都是敗壞道德的人,遠離他們都還怕惹來災禍,更何況要去親近他們呢?”后來事實果然如傅嘏所說的那樣。
※原文
晉武帝1講武2于宣武場3,帝欲偃武修文4,親自臨幸,悉召群臣。山公5謂不宜爾,因與諸尚書言孫、吳6用兵本意。遂究論,舉坐無不咨嗟。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后諸王7驕汰,輕遘8禍難,于是寇盜處處蟻合,郡國多以無備不能制服,遂漸熾盛,皆為公言。時人以謂山濤不學孫、吳,而暗與之理會9。王夷甫10亦嘆云:“公暗與道合。”
※注釋
1 晉武帝:司馬炎。 2 講武:講習武事。 3 宣武場:操場名,在洛陽宣武觀北面。 4 偃武修文:停息武備,倡導文教。 5 山公:山濤,字巨源,魏末晉初河內懷縣(今河南武涉西)人,“竹林七賢”之一,曾任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尚書右仆射、司徒。 6 孫、吳:指孫子、吳起。孫子是春秋時齊國的著名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吳起是戰國時衛國的著名將領。二人都以善于用兵著稱,所以后世多以孫、吳并稱。 7 王:皇帝對同宗、臣僚所封的最高一級爵位,諸王都有自己的封國。 8 遘:釀成,造成。 9 理會:見解一致。 10 王夷甫:王衍,字夷甫。
※譯文
晉武帝司馬炎在宣武場講習軍事,他想停止武備,提倡教化,所以親自駕到,并且召集所有大臣參加。山公(山濤)認為這樣不妥,就和各位尚書談論孫武、吳起用兵的本意。還進一步做了探討,座上的人無不交口稱贊,都說:“山少傅所說的話真是至理名言?!焙髞?,王侯們驕奢放縱,給國家造成禍害。各地的兵寇強盜也如同螞蟻般紛紛聚合,因為多數郡國沒有武備,不能加以制伏,以致他們逐漸擴大起來,一切都和山公說的一樣。當時人們認為,山公雖然沒有向孫子、吳起學習兵法,卻無形中和他們的見解相通。王夷甫說:“山公不知不覺中合乎用兵之道。”
※原文
王夷甫父乂,為平北將軍,有公事,使行人論,不得。時夷甫在京師,命駕見仆射羊祜、尚書山濤。夷甫時總角,姿才秀異,敘致既快,事加有理,濤甚奇之。既退,看之不輟,乃嘆曰:“生兒不當如王夷甫邪?”羊祜曰:“亂天下者,必此子也!”
※譯文
王夷甫的父親王乂擔任平北將軍,有公事需要派使者去陳述,但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當時王夷甫在京師,就乘車去見仆射羊祜和尚書山濤。當時夷甫尚未成年,但容貌秀美、才華出眾。不僅說話爽快,而且敘事還很有條理,為此,山濤感到十分驚訝。王夷甫出去時,山濤還一直看著他,并嘆息道:“生兒子不就應該像王夷甫那樣嗎?”羊祜說:“將來擾亂天下者,必定是此人!”
※原文
潘陽仲1見王敦2少時,謂曰:“君蜂目3已露,但豺聲4未振5耳。必能食人,亦當為人所食?!?/p>
※注釋
1 潘陽仲:潘滔,字陽仲,曾任洗馬、河南尹。 2 王敦:字處仲,小字阿黑,晉瑯琊臨沂(今屬山東)人。 3 蜂目:比喻眼睛像毒蜂一樣地突露。據《左傳·文公元年》記載,楚成王將立商臣為太子,征求令尹子上的意見,子上認為商臣目蜂而聲豺,是極為殘忍的人,不可立為太子。后來就用蜂目豺聲形容為人殘忍。 4 豺聲:喻指說話像豺叫一樣尖利。 5 振:這里指聲音響起來。
※譯文
潘陽仲見到王敦少年時的模樣,對他說:“你已經流露出毒蜂一般的目光,只是說話尚未像豺聲那樣尖利罷了。你一定能夠吃人,也將會被人吃掉?!?/p>
※原文
石勒1不知書,使人讀《漢書》2。聞酈食其3勸立六國4后,刻印將授之,大驚曰:“此法當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5諫,乃曰:“賴有此耳!”
※注釋
1 石勒:字世龍,羯族,曾聚眾起義,于晉元帝太興二年(公元319年)自稱趙王,建立后趙政權,晉成帝咸和四年(公元329年)滅前趙,稱帝后不久病死。 2 《漢書》:東漢班固撰,是記載西漢王朝主要事跡的史書。 3 酈食其:西漢人,劉邦的謀士,曾獻計攻下陳留,被封為廣野君。 4 六國:指戰國期間函谷以東的楚、齊、燕、韓、趙、魏六國。 5 留侯:張良,字子房,曾在博浪沙椎擊秦始皇未中,后率眾歸漢,是劉邦的重要謀士。漢朝建立,封為留侯。
※譯文
石勒不識字,叫人讀《漢書》給他聽,聽到酈食其勸說劉邦立六國的后代為王侯,并刻好了大印準備授給他們的時候,石勒大驚,說:“這個辦法不妥,這樣怎么能得到天下?”等聽到留侯張良阻止此事時,又說:“幸虧張良勸阻?。 ?/p>
※原文
張季鷹1辟齊王2東曹掾3,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莼羹4、鱸魚膾5,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6數千里以要7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8。
※注釋
1 張季鷹:張翰,字季鷹,晉吳郡吳(今江蘇蘇州)人,曾任大司馬東曹掾,因思鄉棄官歸家。 2 齊王:指司馬冏。 3 東曹掾:東曹中的屬官。曹,官署中分科辦事的機構。 4 菰菜、莼羹:宋本作“菰菜羹”,疑“羹”上有“莼”字?!稌x書·張翰傳》作“菰菜、莼羹”,今從《晉書》本。莼羹,用莼菜加調味料制成的稠湯。 5 膾:切得很細的魚肉。 6 羈宦:旅居外地做官。 7 要:求,謀求。 8 見機:事前洞察事情變化的跡象。
※譯文
張季鷹擔任齊王司馬冏的東曹屬官,住在洛陽,見到秋風起了,就想到家鄉吳地的菰菜、莼羹和鱸魚膾,說:“人生貴在快活稱心,怎么能為了功名,在數千里外做官來謀求名聲爵位呢?”說完就讓人備車回故鄉了。不久,齊王失敗,時人都覺得張季鷹有遠見。
※原文
王平子素不知眉子1,曰:“志大其量,終當死塢壁2間?!?/p>
※注釋
1 王平子:王澄,字平子,晉瑯琊臨沂(今屬山東)人。眉子:王玄,字眉子,王澄的侄兒,擔任吳國內史時,為政苛急,大行威罰,后代理陳留太守,遭人襲擊被害。 2 塢壁:防御敵軍或寇盜的小城堡。
※譯文
王平子一向不賞識侄子眉子,他說:“眉子志向大,器量小,最終必定會死在戰亂的小城堡中?!?/p>
※原文
王大將軍1始下,楊朗2苦諫不從,遂為王致力。乘中鳴云露車3徑前,曰:“聽下官鼓音,一進而捷?!蓖跸劝哑涫衷唬骸笆驴耍斚嘤脼榍G州。”既而忘之,以為南郡。王敗后,明帝4收朗,欲殺之。帝尋崩,得免。后兼三公5,署6數十人為官屬。此諸人當時并無名,后皆被知遇7,于時稱其知人。
※注釋
1 王大將軍:王敦。 2 楊朗:字世彥,曾任南郡太守,官至雍州刺史。 3 中鳴云露車:即云車,又名樓車,車上有望樓可以觀察敵情,車中置鼓鑼以指揮軍隊進退。 4 明帝:指晉明帝司馬紹。 5 三公:指尚書省中的三公曹尚書。三公曹尚書是西晉時的官職,東晉時已撤銷,而楊朗是東晉人,不可能擔任這一職務,此處應為誤傳。 6 署:任用,委任。 7 知遇:賞識,厚待。
※譯文
大將軍王敦將要東下進攻建康時,楊朗極力勸阻,可是王敦不聽從,楊朗只好盡心為王敦效力。他坐著中鳴云露車直奔王敦面前,說:“聽我的鼓聲,一次進攻即可獲勝?!蓖醵匚罩氖终f:“事情成功之后,我要任命你來擔任荊州刺史?!焙髞硭俗约旱某兄Z,只讓楊朗當了南郡太守。王敦失敗后,晉明帝司馬紹逮捕了楊朗,要殺掉他。不久明帝駕崩,楊朗得以赦免。后來楊朗位居三公,有幾十人被他任命為屬吏。這些人當時并沒有名望,后來都受到朝廷賞識重用,因此人們贊揚楊朗有識才之能。
※原文
周伯仁母冬至舉酒賜三子曰:“吾本謂渡江托足無所,爾家有相1,爾等并羅列吾前,復何憂?”周嵩起,長跪而泣曰:“不如阿母2言。伯仁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識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嵩性狼抗,亦不容于世;唯阿奴碌碌,當在阿母目下耳?!?/p>
※注釋
1 有相:有榮華富貴之相或吉祥福氣之相。 2 阿母:(當面稱呼)母親。親屬稱謂前加“阿”,是漢魏六朝時的稱謂習慣,帶有親昵的意味。
※譯文
周伯仁的母親在冬至這一天賜酒給三個兒子,說:“我本以為過江后無落腳之地,幸虧你們周家有福氣,你們兄弟幾人都在我身邊,我也就沒什么可憂慮的了。”周嵩起身恭敬地跪在母親的膝前,流著淚說:“并不像母親所講。大哥伯仁為人志向遠大卻才能不足,名聲顯赫卻見識膚淺,且愛乘人之危,這并不是保全自己的方法。我本人性格耿直高傲,為世所難容。只有小弟弟平庸,可以時常在母親跟前罷了?!?/p>
※原文
王大將軍既亡,王應欲投世儒,世儒為江州;王含欲投王舒,舒為荊州。含語應曰:“大將軍平素與江州云何1,而汝欲歸之?”應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當人強盛時,能抗同異,此非常人所行。及睹衰危,必興愍惻。荊州守文,豈能作意表行事?”含不從,遂共投舒。舒果沈含父子于江。彬聞應當來,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來,深以為恨。
※注釋
1 云何:怎么樣。
※譯文
王大將軍敗亡之后,王應想投奔王彬(世儒),世儒為江州刺史;王含想投奔王舒,王舒為荊州刺史。王含對王應說:“大將軍以前與江州的關系如何,你如今要去投靠他?”王應說道:“正是因為他們平時感情不好,因此才該去他那里的。江州王彬能夠在別人強盛的情況下堅持己見,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當他知道別人面臨危難,就必然會有憐憫惻隱之心,荊州王舒,拘泥于成法,他怎么會做出超出常規、讓人感到意外的事情呢?”王含卻不聽他的意見,于是兩人一起去投奔王舒。王舒用船將王含父子沉入江底。王彬本來聽說王應要來,就私下里準備等待他,可是最終王應都沒有來,他因此深感遺憾。
※原文
武昌1孟嘉2作庾太尉3州從事,已知名。褚太傅4有知人鑒,罷豫章5,還過武昌,問庾曰:“聞孟從事佳,今在此不?”庾云:“試自求之?!瘪翼聿A6良久,指嘉曰:“此君小異,得無7是乎?”庾大笑曰:“然!”于時既嘆褚之默識8,又欣嘉之見賞。
※注釋
1 武昌:郡名,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 2 孟嘉:字萬年,祖上移居武昌,庾亮兼任江州刺史時召為廬陵從事。 3 庾太尉:庾亮,字元規,晉潁川鄢陵人,官至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死后追贈太尉,謚號文康。 4 褚太傅:褚裒,字季野,晉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曾任兗州刺史,封都鄉亭侯,死后追贈侍中太傅。為人性格深沉持重,雖對別人不加褒貶,但心中是非分明。 5 罷豫章:據《晉書·褚裒傳》來推算,褚裒被免去豫章太守應在庾亮死后,因此下文所記識別孟嘉可能是在褚裒任豫章太守,正月初一去謁見庾亮時的事。 6 眄睞:目光左右流動地觀察。 7 得無:表示推測,語氣偏向于肯定,相當于“大概”“恐怕”。 8 默識:暗自識別。
※譯文
武昌的孟嘉擔任太尉庾亮的江州從事,當時他已經有名氣了。太傅褚裒有鑒賞品評人物的才能,被罷免豫章太守后,歸途中路過武昌,他問庾亮:“聽說孟從事這個人很不錯,今天在這里嗎?”庾亮說:“你自己找找看吧!”褚裒環視了良久,指著孟嘉說:“這一位有點與眾不同,可能就是他吧?”庾亮大笑,說:“對啊?!贝藭r他既贊褚裒的鑒識能力,又替孟嘉受到賞識而感到高興。
※原文
王仲祖、謝仁祖、劉真長俱至丹陽墓所省殷揚州1,殊有確然2之志。既反,王、謝相謂3曰:“淵源不起,當如蒼生何?”深為憂嘆。劉曰:“卿諸人真憂淵源不起邪?”
※注釋
1 殷揚州:殷浩,字淵源,陳郡長平(今河南)人。 2 確然:態度堅定。確,“榷”的同音借字,表示堅硬。 3 相謂:互相談論。
※譯文
王仲祖、謝仁祖、劉真長一起到丹陽墓地探望隱居的殷揚州,殷揚州表示了自己長期隱居的堅定信念?;貋淼穆飞?,王仲祖和謝仁祖相互議論道:“殷淵源不出來做官,怎么向百姓交代啊?”深深地為此憂慮嘆息。劉卻說:“你們幾位真的擔心淵源不出來做官嗎?”
※原文
小庾臨終,自表以子園客為代。朝廷慮其不從命,未知所遣,乃共議用桓溫。劉尹曰:“使伊去,必能克定西楚,然恐不可復制?!?/p>
※譯文
小庾(翼)臨終時上奏章推薦自己的兒子園客(庾爰之)接替荊州刺史。朝廷擔心園客不服從安排,找不到派去的人選,眾人進行一番商討后決定讓桓溫去。劉尹說:“派他去,肯定會使西楚穩定,可是恐怕今后再也無法控制他了?!?/p>
※原文
桓公將伐蜀,在事諸賢咸以李勢在蜀既久,承藉累葉1,且形據上流,三峽未易可克。唯劉尹云:“伊必能克蜀。觀其蒲博,不必得則不為?!?/p>
※注釋
1 承藉累葉:繼承(前代事業)好幾代。
※譯文
桓溫即將討伐蜀地,座下幕僚都認為李家的勢力在蜀地的時間已經很長了,繼承祖輩的基業也已經有好幾代了,并且他們在地形上又控制了長江上游,三峽是不會輕而易舉被攻破的。只有劉尹說:“桓溫肯定能夠將蜀地征服。我看過他賭博,沒有絕對的把握他就不會出手。”
※原文
謝公在東山1畜妓2,簡文3曰:“安石必出。既與人同樂,亦不得不與人同憂。”
※注釋
1 東山:謝安早年隱居的地方。當時他常和王羲之等人帶著女妓出游。 2 妓:表演音樂、歌舞的女侍。 3 簡文:晉簡文帝司馬昱,此時擔任丞相。
※譯文
謝公(謝安)在東山養有歌舞女妓,簡文帝司馬昱說:“安石一定會出仕,他既然能與人同樂,也就不會不與人同憂?!?/p>
※原文
郗超與謝玄不善。苻堅將問晉鼎1,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視淮陰矣。于時朝議遣玄北討,人間頗有異同之論。唯超曰:“是必濟事。吾昔嘗與共在桓宣武府,見使才皆盡,雖履屐之間2,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勛?!痹?span id="vvpnaho" class="super">3既舉4,時人咸嘆超之先覺,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
※注釋
1 問晉鼎:指謀奪東晉的政權。傳說夏朝鑄九鼎,將其作為國寶,成為國家權力的象征。 2 履屐之間:比喻處理小事情。 3 元功:首功,大功。 4 舉:成,實現。
※譯文
郗超和謝玄的關系不好。苻堅將要對東晉政權圖謀不軌,早已像餓狼一樣吞食了梁州和岐山,然后又對淮水之南虎視眈眈。當時朝廷商議派謝玄率兵北伐,持不同意見的人有很多。只有郗超說:“謝玄肯定可以成功。我以前曾在桓溫幕府與他共事,發現他用人可以盡其才。就是處理小事情也都能委任得當。從這些情形來推斷,他一定可以建功立業?!敝x玄凱旋后,世人紛紛贊嘆郗超的預見能力,同時又對他不因個人的愛憎而隱瞞別人長處的品德非常敬重。
※原文
王恭隨父在會稽,王大自都來拜墓,恭暫往墓下看之。二人素善,遂十余日方還。父問恭:“何故多日?”對曰:“與阿大語,蟬連不得歸。”因語之曰:“恐阿大非爾之友,終乖愛好?!惫缙溲?。
※譯文
王恭隨同父親住在會稽,王大從京都來會稽掃墓,王恭到墓地去看他。兩人素來友好,因此逗留了十多天才回去。父親問王恭:“怎么去了這么多天?”王恭說:“與阿大談話,說起來沒完沒了,因此回不來。”父親對他說:“恐怕阿大不會成為你的朋友,你們最終會因為志趣愛好不同而背離。”后來果然如父親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