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融詩于數
歌劇《劉三姐》中,劉三姐與三位秀才(陶、李、羅)對唱:

羅秀才:“小小麻雀莫逞能,三百條狗四下分。一少三多要單數,看你怎樣分得清。”
劉三姐:“九十九條打獵去,九十九條看羊來。九十九條守門口,還剩三條奇奴才。”
計算一下可以發現:300 = 99+99+99+3 。這正是數學中的整數分拆問題。
在元代有一部算經《詳明算法》內有關于丈量田畝的方法:
古者量田較潤長,全憑繩尺以牽量。
一形雖有一般法,惟有方田法易詳。
若見渦斜并凹曲,直須裨補取為方。
卻將黍實為田積,二四除之畝法強。
這首詩的作者為元末的賈亨。詩的意思是,田畝丈量以“方田法”即以矩形面積為基礎,如遇不規則圖形,用割和補的方法巧妙化解,體現了處理幾何問題時“出入相補”的一般化原理。
中國古代典籍中的許多數學問題,都以詩歌形式提出。
一、百羊問題
明代大數學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統宗》一書,有一道詩歌形式的數學應用題,叫“百羊問題”。

甲趕羊群逐草茂,
乙拽一羊隨其后,
戲問甲及一百否?
甲云所說無差謬,
所得這般一群湊,
再添半群小半群,
得你一只來方湊,
玄機奧妙誰猜透?
意思是:一個牧羊人趕著一群羊去尋找青草茂盛的地方。有一個牽著一只羊的人從后面跟來,并問牧羊人:“你的這群羊有100只嗎?”牧羊人說:“如果我再有這樣一群羊,加上這群羊的一半又1/4群,連同你這一只羊,就剛好滿100只了?!?/p>
如何用巧妙的算術方法求出這群羊有多少只呢?
我們可以把這群羊作為一個整體,用“1”代替,因此,此題的解為:
(100-1)÷(1+1+1/2+1/4)=36(只)
注意:上式“(100-1)”中的“1”代表問話人手中的那只羊,而“(1+1+1/2+1/4)”中的“1”則代表牧羊人所趕的一群羊。
二、寶塔裝燈
這是明代數學家吳敬偏著的《九章算法比類大全》中的一道題,題目是

遠望巍巍塔七層,
紅光點點倍加增,
共燈三百八十一,
請問頂層幾盞燈?
同樣地,我們可以把塔頂層的燈數看成“1”,則向下各層的燈數分別為頂層燈數的2倍、4倍、8倍,往下類推,可解出各層倍數和為
1+2+4+8+16+32+64=127
所以頂層的盞數為
381÷127=3(盞)
三、李白打酒

李白街上走,提壺去打酒;
遇店加一倍,見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壺中酒。
試問酒壺中,原有多少酒?
這是一道民間算題。題意為:李白在街上走,提著酒壺邊喝邊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將壺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 ①,這樣遇店見花各3次,把酒喝完。問壺中原來有酒多少斗?
此題用方程解非常容易,設壺中原來有酒X斗,“遇店加一倍”就是2X, “見花喝一斗”就要減去“1”,此時酒壺中還有酒(2X-1)斗,以此類推,則可列出以下方程:
[(2X-1)×2-1]×2-1=0
解得X=7/8,即壺中原來有酒7/8斗。
四、百饃百僧
明代大數學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統宗》中還有這樣一題:

一百饅頭一百僧,大僧三個更無增,
小僧三人分一個,大小和尚各幾?。?/p>
題意為:有一百個和尚分食一百個饅頭,一個大和尚可以吃3個饅頭,而一個小和尚只能吃1/3個饅頭,這樣正好可以分完,問有多少個大和尚和多少個小和尚?
這題可用假設法求解,如假設大和尚有100個,則缺饅頭(3×100-100)= 200個,一個小和尚比一個大和尚少吃(3-1/3)個饅頭,需要多少個小和尚才能彌補所缺的200個饅頭呢?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下式算出小和尚的人數為75人:
(3×100-100)÷(3-1/3)=75(人)
那么,大和尚的人數就很容易知道為:100-75=25(人)。
這與“百元買百雞”問題的算法是一致的。
五、僧侶人數
在《增刪算法統綜》里,也有這樣一首古詩,就是一道完整的數學題。
巍巍古寺在山林,
不知寺內幾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
看看用盡不差爭。
三人共食一碗飯,
四人共吃一碗羹。
請問先生明算者,
算來寺內幾多僧。
對于這道并不復雜的數學題,我們可以這樣思考:吃飯的碗的個數應該與總的人數的三分之一相等,盛羹的碗的個數應該與總的人數的四分之一相等,因此,總人數為:364÷(1/3+1/4) = 624(人)。
漢代數學家劉徽所著的《九章算術》是一部世界性著作,突出的成就有:分數運算、比例問題、雙設法、面積及體積計算、一次方程解法、負數的引入及運算法則、開平方、開立方及一般二次方程的解法等。在現在的小學教育中部分涉及雞兔同籠問題、方程、勾股、均輸、盈不足等。了解這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幫助孩子博古通今,激發其學習數學的興趣。
“竹原高一丈,末折著地,去本三尺,竹還高幾何?”意思是說:一根竹子有一丈長,從中間折斷使末端著地,此時末端距離竹子根部有三尺,請問竹子還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