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中國與日韓工藝美術交流研究
- 朱彥
- 1233字
- 2019-12-06 15:09:50
前言
唐宋時期是東亞三國工藝美術交流史上的鼎盛時期,以中國為中心的工藝美術造作典范通常是日本、韓國效仿的對象,并對它們后世的制度、信仰和生活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書力圖在全面梳理中日韓古代文獻和實物的基礎上,采用工藝美術研究中按照門類劃分的基本方法,主要討論唐宋時期中國與日本、韓國在織繡印染、陶瓷、漆器及其他門類的交流情況,其中交流物品的品目、時間是討論的基礎,交流中的藝術風格演變及成因是解說的重點。
布、、絹、紗、錦、綾、羅是唐代中日織繡交流的主要品種,在此時期日本的古代文獻中,詳細記載了它們的出現時間、庸調尺幅、產地產區、賞賜情形、名目與價格、服用情況等。其中綾、錦等高檔織繡品的織造時間大約在8世紀初,團窠紋、龜甲紋是仿照唐代的傳統,染色技術中對酸、堿劑和媒染色劑的使用以及套染技術,都與唐人的做法風神相通。唐代輸入新羅的織繡品種有錦、綾、羅、帛,新羅輸入唐朝的織繡品種有錦、魚牙
、朝霞
和金總布,其色淡紅、狀若朝霞的朝霞
備受唐人喜愛,與唐錦中用紅色尤多、對紅色尤其偏愛有關。印金和飾金是宋遼夏金絲綢上極富代表性的裝飾技法,在高麗絲綢中也很常見。日本袈裟中反復表現的牡丹唐草紋、茉莉花唐草紋、折枝花紋、柿蒂花紋、麒麟紋、牡丹紋等,均是南宋時期織繡品中的常見紋樣。
唐代陶瓷中儀式用具的主要造型,如硯、碗、枕、瓶、凈瓶、蓋罐、三足罐等是奈良三彩的主要仿制對象,晚唐以后,高杯、高足盤、執壺等日用瓷器逐漸成為日本陶瓷器型模仿的重點。入宋以后,中日陶瓷交流中較有代表性的是茶入、天目、香爐和花瓶,它們都是以宋代器型為樣本,在日本諸窯展開仿制。高麗青瓷技術來源于越窯青瓷,在12世紀徐兢出使高麗時,已頗為宋人稱道,其中梅瓶、瓜形瓶、注子、盞托和香爐等是高麗模仿宋代器型的主要品種。日本和韓國對宋代陶瓷的模仿,都是基于在飲酒、飲茶、品香、閑賞等方面對宋人生活的追摹。
金漆、螺鈿和雕漆是唐宋時期中日韓三國共有的漆器技法,但因為材料和審美差異等原因,在三國又各自發展出各具特色的漆器技法。正倉院文書中揭示了金漆在日本的用途是髹涂金屬制品以防銹,高麗則是中國政府的金漆取給之地。螺鈿漆器在宋代大量輸入中國,一時風靡,這與日本螺鈿的用材優于中國有關。高麗螺鈿漆器中特別多見的技法是唐代螺鈿鏡中的“寶裝”。南宋時期的雕漆傳入日本以后,發展出一種直接在木器上雕刻花紋,再髹飾一層薄漆的獨具日本特色的“鐮倉雕”,直到近代仍有生產。
此外,在其他門類中,我們通過對中國與朝鮮的步搖與步搖冠、隋唐舍利函與朝鮮舍利函、唐與日本的裝飾用玉交流及宋代“祭器圖說”對朝鮮的影響等幾個特具代表性的個案研究,意在展示工藝美術交流研究與民族志、圖像學、佛教藝術、制度史等相關學科知識的綜合與互動。
唐宋時期工藝美術交流在風格上主要體現在色彩、圖案、造型和技法四個方面,它們不僅奠定了日本和韓國后來若干工藝美術風格的基本格局,也在中國與周邊的物質文明交流史中發揮了重要意義,其中的經驗仍可為今日工藝美術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