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中國與日韓工藝美術交流研究
- 朱彥
- 2201字
- 2019-12-06 15:09:50
序
2000年,《手藝的思想》出版后,連續數周排在三聯韜奮學術暢銷書排行榜,我既驚喜也感到疑惑,因為彼時社會上有所謂的“千禧年”到來之際的懷舊風潮,“老物件”之類的圖文書出了不少,也很熱賣,我很好奇買我的書的讀者都是一些什么人,他們又是為何會喜歡它,因此,我不時會上網看看讀者的反應。有一天,突然看到一篇《溫暖的消逝》的文字,與我一些熟悉的學生或朋友寫的不同,這位叫“寂航”的作者,對《手藝的思想》的評論角度既客觀但同時又對手藝的人文思想價值的揭示有一種帶有感情的贊賞,文章的生發源于我書中的篇章,但同時又有作者個人經歷和會心,這種發自內心的文字顯然是沒打算讓我這個作者看到的,因而更為真誠可貴。于是我以“杭老師學生”的名義給“他”的博客留了言,不久知道了她的出身———川大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的身份,于是心里有個念頭漸漸成型:我在藝術史論系從教和擔任系主任,多年來一直苦惱于藝術院校培養藝術歷史人才的局限,這就是懂藝術的年輕學生文史基本功底的欠缺,因而久有希望古代文學或文獻專業出身的生源前來加盟碩博隊伍的想法。幾個月之后,我趁在四川大學開會的機會,與這個叫“寂航”的作者見面,同時提議她考慮報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的博士研究生,這就是我與朱彥的第一次見面。
朱彥如愿考上后,果然不負眾望,在文獻查索、典籍閱讀、論據使用等方面駕輕就熟,文史基礎扎實,是那一屆學生中的佼佼者。我當時給她的主要任務就是抓緊補習藝術史的有關課程,熟悉視覺圖像解讀和實物考據、品鑒的方法,以期一年半以后,確定博士論文的寫作方向。
這時,我正接受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的上海市教委高校高地計劃支持的“東亞三國工藝交流計劃”項目,題目是我報的,我的本意是隨著中國的崛起,文化相伴政治的角力,必定也會在東亞地緣政治中有所反映,而此時藝術何為?我既不希望出現如岡倉天心那樣的日本文化主導東亞的思想,也不愿意看到新的文化優越性霸權,中、日、韓(還有朝鮮)、蒙,在唐以來的歷史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為影響,這一點,在傳統工藝的流變和發展中,體現得尤為典型,因此,我決定申報東亞三國的工藝交流計劃,來溝通古代文化與當代發展的關系,促進東亞文化的平等交流討論,并期待在世界全球化的趨勢中,通過東亞具有相同傳統的“工藝”的溯源,挖掘美學特性,指引當代工藝的創作和交流,來彰顯區域文化價值,促進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計劃分三大部分:一是歷史研究;二是東亞現代工藝家的創作和互訪;三是創作成果的巡回展覽和研討會。三個內容中,歷史部分最難,雖然此時我已有一位生長在韓國的博士研究生鞠文麗完成了有關中韓古代家具交流的博士論文,但工藝領域門類眾多,唐、宋、元、明,各有側重和影響方式,沒有良好的古代文獻功底和工藝典籍的鉤沉技巧,難以勝任。我想到了朱彥,雖然此時她入藝術之門時日尚短,但正如當年田自秉師讓我梳理歷代工藝美學思想作為基本訓練,爾后竟決定了我的博士論文方向的前車故事,我對朱彥的安排,也值得冒險。
朱彥的家鄉是四川西昌,是個多民族雜居地區,她雖是漢族,但在我看來她頗有彝族的血性和藏族的仁義,她的倔強和固執,在日常人際上屢屢受人誤解,但反映在學術上,她的獨立和堅強,卻是讓我最少操心的一個。項目交給她后,她埋頭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梳理了唐代至明清以來的三國工藝交流情況,做得頗為全面,上海任務完成后,她感到三國的歷史縱向梳理體量太大,難以深入,而此次文獻整理,也引發了她深入探究的興趣,因此在博士論文選題的時候,她最終選擇了唐宋時期三國的工藝交流研究。我當然支持,因為,東亞三國的傳統工藝有著共同的源頭和血脈,但唐宋時期又各自形成特點,追本溯源,不僅能通過物質文化交流的坐標軸,廓清唐宋工藝輻射的脈絡,豐富文化史的研究,同時,在織繡印染、陶瓷、漆器及其他門類的交流情況的展開中,其中交流物品的品目、時間等,又形成了不同區域不同需求的互動關系,由此研究交流中的藝術風格演變及社會成因,正是以往古代物質文化史研究薄弱的環節。
作為一個“80后”青年學者,朱彥的研究方法也可圈可點。她并沒有局限在名物訓詁或文獻查抄,而是將工藝美術交流研究與民族志、圖像學、佛教藝術、制度史等相關學科知識的綜合與互動,突出的例子是,她論文中有關中國與朝鮮的步搖與步搖冠、隋唐舍利函與朝鮮舍利函、唐代與日本的裝飾用玉交流及宋代“祭器圖說”對朝鮮的影響等幾個特具代表性的個案研究,縱橫交錯,旁征博引,將三國復雜的工藝交流及其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恰如其分地放在“物”的文化遷移上,從而較好地揭示了同源文化在不同地區的流變本質。
2012年下半年,我離開清華來到中國美術學院工作,對于我來說,回故鄉,雖是人生的一次艱難選擇,但得失無可厚非。而對于仍然留在清華園還沒有完成學業的我的碩博士研究生,卻有一種大雁單飛的孤單,我深深內疚但無能為力。要感謝他們自己的堅強,也要感謝我多年的老友兄長尚剛教授的幫助,繼續指導他們,還有藝術史論系諸位同仁的呵護與關愛。朱彥在博士后期間又再逢佳緣,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教授的提攜下,得以參加開館展的籌備,并獨立負責有關明清家具等中國傳統器物的策展工作,因而親身感受文物精華,從而思想與現實、文獻與實物互證,一時蔚然。
我為朱彥的學術成長感到由衷高興,并祝賀她的學術成果正式出版。
杭 間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
2017年8月3日寫于杭州至北京高鐵,
4日凌晨完稿于望京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