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體寫作,從基本功到實戰方法:邁出下班后賺錢的堅實一步!
- 余老詩
- 5348字
- 2019-12-06 14:13:09
1.4 構思好篇章,你的結構思考力也提高了
學會組織段落,我們離寫出好文章便不遠了。這一節我們談一談怎么樣才能夠組織好一篇文章。不少朋友在提筆寫作時,可能會有這樣的困惑,覺得人家寫文章下筆千言洋洋灑灑的,一篇文章可以寫得很長,規模很大,我為什么就寫不出來呢?
其實,文章的長與短,篇幅的大與小,都跟文章組織結構有很大關系。在構思過程中,如果能夠把文章的整體框架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和思路設計好,你也可以寫出長篇幅大規模的文章。
1.4.1 寫好篇章的原理
我們首先了解好的篇章應該具備哪些要素,據此可以反觀自己的文章,也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然后提高自己組織篇章的能力。那么一篇好的文章應該具備哪些要素呢?如圖1-15所示。

圖1-15
可以用一個“金三角”來概括——文章的中心(母題、子題)+材料+結構。為什么?因為一篇文章如果沒有中心的話,材料再多都是一盤散沙。一篇文章的中心,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母題,而在每一個段落里面,它要表達的那個中心就可以稱為子題。有了中心,沒有材料行不行?也不行,材料就好像我們人體的血和肉一樣。有了血和肉,人體才能正常活動,才能有力量。文章也是如此。結構好比是我們人體的骨架。有了骨架,我們的肉血才有地方可以依附。
說到篇章應具備的三大要素,我們更應該從這三者的關系來考慮。比如母題和子題,那其實就是段落跟文章中心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無論文章有三個段落,還是五個段落,其實都要根據文章的中心(母題)來安排。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考慮開頭、中間和結尾,這三者之間有一個內在的關聯。比如開頭往往是為了引出中間要寫的內容。中間的具體展開,是為了完成對整篇文章中心的充分表達。結尾是自然而然從中間部分延伸、引申出來的。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
如圖1-16所示,人民日報公眾號上有一篇《我們還能陪父母多久?》(2017.12.27),是一個老主題。篇章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人生很長,但能陪父母的時間真的不多。第二部分講述漸漸老去的父母,不惜接受虛假的關懷。第三部分論述沒人愿意父母老去,但誰都阻止不了這一天的到來。第四部分說的是余生很長,給他們多留點時間。
根據我們前面講的關于篇章的“金三角”要素來看,這篇文章的主題就是我們要多留一點時間陪我們的父母。材料是什么?就是這四個部分所包含的內容。它的整個結構是什么樣子?如圖1-16所示,我在這幅圖的最右邊,就列出了一個簡單的內在的關聯。

圖1-16
具體地說,開頭部分指出一個事實和現象,讓讀者首先進入這個事實中去。第二部分從這個事實再衍生出一個怪象——我們很多父母因為得不到兒女的陪伴,他們不惜接受一些虛假的關懷。第二部分里面舉一個例子,說有一對父母親為了得到人家的關懷,明知道賣的保健品其實并沒有什么大的作用,但那銷售人員很關心老人,老人就不惜花很多錢去買那個所謂的保健品。這個部分跟前面部分的內在關聯是什么?一個是因,一個是果,這是因果關系。第三部分從前面這兩個事實:一個是真相,一個是怪象當中引申出什么?沒有人愿意父母老去,但誰都阻止不了這一天的到來。
這就把事實和現象提升到一個自然規律的高度。也就是人生老病死的基本規律。我們如果忽視這樣的規律,人生可能會留下遺憾。作者由此再引出案例,如季羨林先生,就因為在國外留學,沒有趕上母親的臨終時刻,以至于抱終天之恨。
文章寫到這里似乎可以結束了,但是作者并沒有就此停筆,而是在第四部分以情感打動讀者的方式,再一次提出,余生很長,我們要給父母多留點時間。
你看,這篇文章篇章要素都具備了,它的主旨是很清晰的,我們要多陪父母。結構上,從事實到怪象,到規律,再到文章的主題深化,層層遞進,層層生發。材料呢?既談到了普通人對待父母的情況,也談到了名人對待父母的情況,種類豐富。中心、結構和材料也統一在一起。同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我們讀者從內心深處接受作者的觀點。好的篇章,好的文章,具備打動人心的力量,是材料、結構以及它的主題所共同決定的。
1.4.2 組織好篇章的方法
如圖1-17所示,我們來談一談如何組織好篇章。

圖1-17
介紹給大家的方法叫四步法。第一步,根據你的寫作原點(感受、想法),確立你要表達的中心;第二步,根據中心來選取和裁剪材料;第三步,安排好材料的先后順序,同時確立每個材料的寫作角度和它的詳略,即如何花筆墨和花多少筆墨的問題;第四步,在前三步的基礎上列出一個提綱。
這里需要解釋的是什么呢?寫作原點。就是我們每個人在動筆寫作之前,我們內心都有一個最初的感受或者想法,剛開始有可能是一個非常朦朧、非常粗淺的想法。但是這個想法,老是在內心觸動我們,促使我們要寫一篇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個寫作原點在組織篇章的過程中,會發展成為文章的中心。

圖1-18
如圖1-18所示,接下來我們舉例加以說明。我曾經寫過一篇小散文,叫作《尋常日子過成詩》(參看簡書2017年7月28日余老詩《尋常日子過成詩》)。我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寫作原點(原動力)是什么呢?就是我父親的日子非常平淡,但他從來都沒有抱怨,相反很恬靜。這個想法剛開始在我內心里是一種非常模糊的感受。
我為什么會有這樣模糊的感受?因為我覺得我身邊的一些朋友、同事,和一些我所了解的人,他們對工作也好,對生活也好,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抱怨。覺得工作太繁忙、太緊張,日子缺少詩情畫意的美好,覺得自己的人生總是不如意。
那么對比我的父親,他每天都非常平淡,在平淡中他又覺得非常享受生活的每一刻。所以我突然想到,父親尋常的日子也可以過得非常美好,太了不起了。這就是我在寫這篇散文之前一個最初的想法,也就是我講的寫作原動力。我如何才能夠把我腦海中這個寫作的原動力延展成一篇散文呢?
我考慮了一下,父親把他平淡的日子過得很舒服,能不能用一個比較精練的語言來概括,后來覺得可以用“尋常日子過成詩”這樣的標題,其實也就相當于這篇文章的中心了。中心確立以后,我又思考,如何才能把這個意思一步一步說清楚。
打開記憶的倉庫,回憶我跟父親之間的事,重點放在父親他是怎么過日子的,怎么把平常日子過成詩的。于是就有這樣幾種素材:第一種素材是父親兒時如何洗衣做飯;第二種素材是在母親眼里,父親總是會吃各種各樣的虧,但父親從來不覺得吃虧;第三種素材是父親的日常勞作,在我們平常人看來,可能是工作之后額外增加的勞動,是負擔。
你看,圍繞“父親尋常日子過成詩”,我就有了三個方面的素材。第一個方面是父親兒時的生活勞作,要寫得簡略點,因為那只是我聽到父親說,并沒有真實的體會。但是不能少,為什么?因為說明父親把平常日子過成詩,是從小就已經養成的習慣,而不是到現在才來刻意改變的。
而第二部分的內容父親不怕吃虧和第三部分的內容父親的日常勞作,就要重點寫。為什么?因為這是我有體驗有感受的事。通過描寫,我可以把真情實感寫出來。同時,我在寫父親日常勞作的時候,還增加了一部分引用的詩歌,以詩歌來反襯父親,他把平常日子過成詩是那樣愜意。
所以,從圍繞主題選擇材料,同時對材料進行裁剪,也就確立了寫作的角度和詳略。第二塊內容和第三塊內容,父親不怕吃虧和父親的日常勞作我是詳細寫的。那寫作角度又是怎么確立的?父親不怕吃虧,重點是從母親的反應來寫的,為什么?因為父親不怕吃虧,而母親卻常常覺得他很吃虧,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鮮明對比,更加突出父親的不怕吃虧;而第三個內容,父親的日常勞作,我的寫作角度是什么?是和我們所謂的詩情畫意的詩歌進行對比,突出父親的自然而然。
1.4.3 組織好篇章的技巧
如圖1-19所示,我們來談一談寫出好篇章的技巧。寫出好篇章的技巧,我認為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要學會列提綱。提綱該怎么列呢?從大到小,由主到次。

圖1-19
舉個例子,比如有一篇文章,它是關于朋友圈問題的。我們就要思考朋友圈會有哪些問題,由此就可列出三條:第一條是碎片化學習,人生越來越萎靡;第二條,陌生人越來越多,朋友圈越來越不安全;第三條,為了看朋友圈,很多低頭族經常會犯一些錯誤。
同時,第一個部分可以列出2個例子。第二部分列出1個例子。這樣一來,我們會發現,朋友圈問題本來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但通過我列提綱,由大到小,由主到次,就可以具體到某一個很小的事例。這篇文章要寫什么,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就很清楚了。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篇章結構以及列提綱的方法,再舉出1個常見的篇章結構類型供大家參考。
如圖1-20所示,一直特立獨行的貓,她有一篇文章,題目是《看了日本女人賣房的故事,才知道自己的努力為什么總是沒用》(公眾號虎嗅網2016.10.11)。

圖1-20
這篇文章就是典型的“故事+金句”的寫法。它的故事是什么呢?是三軒家房產的女人通過蹲點觀察,深入了解醫生夫婦和他兒子的需求。一對醫生夫婦和他的兒子,因為意見不統一,租房子的事遲遲得不到解決。醫生夫婦上班很忙,希望租到離醫院近一點的房子。而兒子不肯搬家,為什么?因為在他的老家,有奶奶留給他的最美好的回憶。
這位三軒家房產的女人通過蹲點觀察,得知讓這個孩子不肯搬家的原因跟一個細節有關——老家有一棵石榴樹,它承載著孩子對奶奶的回憶。孩子覺得只有在那個地方才能夠感受到奶奶的存在,就不肯搬家。這個三軒家房產的女人就非常有心,去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這個石榴樹剪下一截來,然后移栽到盆栽里面。用盆栽的方式把石榴樹移到了醫院附近的出租房。然后她把那邊的房間也布置得跟孩子住的老房間一樣溫馨。后來,把他們全家請到那邊去看,那個孩子終于接受了這個二手房。
你看,通常講,賣二手房子的人都是在做推銷人,是吧?似乎只是為了賺錢而已。但這個故事,作者得出了一個什么結論?她所負責的不是一套房子,而是客戶的整個人生。
這個故事引出這個金句,就非常有新意。同時,它還提高到什么樣的高度?就是我們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表面功夫一抹凈,以為做過了,就是會做了,做好了。但從來沒有走心,也沒有認真思考過。
所以金句就是,真正做事情的人,是又走心又認真思考的人。
這篇文章獲得讀者非常大的認可。細心的伙伴一定可以發現,其實我們的朋友圈也好,其他公眾號和自媒體平臺也好,都有類似這樣的文章結構類型——故事加金句。故事人家喜歡看,金句是打動人心,深入人心的。第二種常見的篇章結構類型,是在第一種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
如圖1-21所示,我把它概括為故事1+道理1,然后故事2+道理2,接著故事3+道理3。

圖1-21
這樣的結構,它是由第一種結構的發展和變化而來的。我們同樣以一直特立獨行的貓為例子,她的另外一篇文章,題目叫《名校和非名校最重要差距,悄悄影響著我們的一生》(公眾號:一直特立獨行的貓2016.07.06)。
這篇文章由三個故事和三個道理組成。道理一層一層遞進,一層一層深入,讓讀者在讀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理。
我們來看一下她的故事一是什么樣的。故事1,講名校學生在期末考試之后像往常一樣去瘋狂學習。我這里用一句話來概括了,原文是通過跟我們很多非名校的學生相比,發現我們非名校的學生在期末考試之后覺得是大獲解放了,然后瘋狂地玩。而名校的學生在考試之后,像往常一樣,無論是在圖書館,還是自習室都是非常瘋狂地學習。
由此得出來一個什么道理呢?就是名校和非名校的區別,并不是校名的差別,而是名校學生的思維方式跟他們非常高的故事標準。這使得他們后面的人生、工作和事業上與非名校的學生產生差別。
第二個故事,是關于年薪百萬的人怎么生活的。通過一個具體的案例,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一撥人高速運轉,另一撥人起床發現世界變了。
然后故事3+道理3。說的是一個懷著雙胞胎的女士,在懷孕期間又開了兩家公司。由這個事情又得出了一個道理,普通人用牛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即使沒能成為特別棒的那一個,那也一定好過現在的自己。
你看,這三個故事加三個道理,就把“名校和非名校的重要差距,并不體現在名校的名字上面,而是體現在一種思維方式,做事標準和人的行為上面,它們會悄悄改變我們一生”這個主題淋漓盡致地展現給我們了。第三種常見的結構類型是什么?
如圖1-22所示,是我們在寫干貨類文章經常會用到的一種結構類型。生活或者工作場景,引出問題,再加上解決方案。

圖1-22
來舉個例子,《我是如何提升閱讀能力的》(簡書:彭小六2017.12.26)。這篇文章符合生活或者工作場景加引出問題,再加解決方案這樣的結構類型。
第一部分是怎么安排的呢?就是早晨時你在餐廳,發現五分鐘之后就要收攤了,你該怎么辦?這是從一個非常具體的生活場景引出一個具體的問題。然后再引申到我們在工作崗位上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是在時間很緊急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應付一些障礙,需要完成一些任務。接著,文章就以作者自己為例,說自己崗位上遇到障礙的時候,需要學習很多新東西。
閱讀可以提高自己,但是書籍太多,時間太少怎么辦?你看到了這里,他就引出問題了,前面我們說的是一種生活和工作場景,那么這里就是引出真正的問題。
書籍太多,時間太少,該怎么辦?好,緊接著給出解決方案。運用快速閱讀的方法。接下來文章談運用快速閱讀的方法,作者收獲了什么?然后,又談了如何運用主題閱讀,作者收獲了什么?接著,再談精讀和作者的收獲。最后,再談閱讀的最高境界,作者認為是忘記閱讀方法。
文章結尾是總結以上閱讀方法,即提出的四個階段。這篇文章就是從生活場景、工作場景引出問題,然后給出解決方案。
這是我們在寫干貨類文章時經常用的一種結構類型。
相信大家通過舉一反三,還能發現許多爆款文章的篇章結構類型,學以致用,讓自己的文章青出藍而勝于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