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創新與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
- 趙琳
- 1190字
- 2019-12-06 14:08:37
獨創性和批判性思維是博士生最重要的素質
博士生需要具備很多素質,包括邏輯推理、言語表達、溝通協作等,但是最重要的素質是獨創性和批判性思維。
學術重視傳承,但更看重突破和創新。博士生作為學術事業的后備力量,要立志于追求獨創性。獨創意味著獨立和創造,沒有獨立精神,往往很難產生創造性的成果。1929年6月3日,在清華大學國學院導師王國維逝世二周年之際,國學院師生為紀念這位杰出的學者,募款修造“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同為國學院導師的陳寅恪先生撰寫了碑銘,其中寫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這是對于一位學者的極高評價。中國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所講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也是強調要在古今貫通中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并努力達到新的高度。博士生應該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來要求自己,不斷創造新的學術成果。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曾在20世紀80年代初對到訪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90多名中國學生、學者提出:“獨創性是科學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質。”楊先生主張做研究的人一定要有獨創的精神、獨到的見解和獨立研究的能力。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學術上的獨創性變得越來越難,也愈加珍貴和重要。博士生要樹立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在獨創性上下功夫,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遵循邏輯規則、不斷質疑和反省的思維方式,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勇于挑戰自己、敢于挑戰權威。批判性思維的缺乏往往被認為是中國學生特有的弱項,也是我們在博士生培養方面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2001年,美國卡內基基金會開展了一項“卡內基博士生教育創新計劃”,針對博士生教育進行調研,并發布了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在美國和歐洲,培養學生保持批判而質疑的眼光看待自己、同行和導師的觀點同樣非常不容易,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必須要成為博士生培養項目的組成部分。
對于博士生而言,批判性思維的養成要從如何面對權威開始。為了鼓勵學生質疑學術權威、挑戰現有學術范式,培養學生的挑戰精神和創新能力,清華大學在2013年發起“巔峰對話”,由學生自主邀請各學科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大師與清華學生同臺對話。該活動迄今已經舉辦了21期,先后邀請17位諾貝爾獎、3位圖靈獎、1位菲爾茲獎獲得者參與對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巴里·夏普萊斯(Barry Sharpless)在2013年11月來清華參加“巔峰對話”時,對于清華學生的質疑精神印象深刻。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道:“清華的學生無所畏懼,請原諒我的措辭,但他們真的很有膽量。”這是我聽到的對清華學生的最高評價,博士生就應該具備這樣的勇氣和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更難的一層是要有勇氣不斷否定自己,有一種不斷超越自己的精神。愛因斯坦說:“在真理的認識方面,任何以權威自居的人,必將在上帝的嬉笑中垮臺。”這句名言應該成為每一位從事學術研究的博士生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