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創新與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
- 趙琳
- 698字
- 2019-12-06 14:08:37
學術精神的培養是博士生教育的根本
學術精神是大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者與學術群體在學術活動中堅守的價值準則。大學對學術精神的追求,反映了一所大學對學術的重視、對真理的熱愛和對功利性目標的摒棄。博士生教育要培養有志于追求學術的人,其根本在于學術精神的培養。
無論古今中外,博士這一稱號都是和學問、學術緊密聯系在一起,和知識探索密切相關。我國的博士一詞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是一種學官名。博士任職者負責保管文獻檔案、編撰著述,須知識淵博并負有傳授學問的職責。東漢學者應劭在《漢官儀》中寫道:“博者,通博古今;士者,辯于然否。”后來,人們逐漸把精通某種職業的專門人才稱為博士。博士作為一種學位,最早產生于12世紀,最初它是加入教師行會的一種資格證書。19世紀初,德國柏林大學成立,其哲學院取代了以往神學院在大學中的地位,在大學發展的歷史上首次產生了由哲學院授予的哲學博士學位,并賦予了哲學博士深層次的教育內涵,即推崇學術自由、創造新知識。哲學博士的設立標志著現代博士生教育的開端,博士則被定義為獨立從事學術研究、具備創造新知識能力的人,是學術精神的傳承者和光大者。
博士生學習期間是培養學術精神最重要的階段。博士生需要接受嚴謹的學術訓練,開展深入的學術研究,并通過發表學術論文、參與學術活動及博士論文答辯等環節,證明自身的學術能力。更重要的是,博士生要培養學術志趣,把對學術的熱愛融入生命之中,把捍衛真理作為畢生的追求。博士生更要學會如何面對干擾和誘惑,遠離功利,保持安靜、從容的心態。學術精神特別是其中所蘊含的科學理性精神、學術奉獻精神不僅對博士生未來的學術事業至關重要,對博士生一生的發展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