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新聞書目導讀(100種)
- 李彬
- 1424字
- 2019-12-06 13:59:27
5.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作者:錢穆
出版信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版
錢穆,字賓四,江蘇無錫縣、延祥鄉、蕩口七房橋人,世代書香門第,詩書傳家,但祖父、父親皆早亡,家境貧寒。錢穆兄弟4人,排行第二,與長兄關系最篤,長兄之子錢偉長為中國科學界著名的“三錢”之一。錢穆自幼天資聰穎,9歲時在家養病,讀《三國演義》為娛樂就能通篇背誦,不錯一字。錢穆中學因為家貧輟學在家,擔任鄉村小學教師10余年,邊教學邊自學,每日讀書不輟,鄉間蚊蟲太多,他就把兩腳放到腳盆里苦讀。所以,錢先生的學問并非現代科班之體系,也沒有師友同門的奧援,“故其初在冥索中努力而尤見艱苦”。錢先生讀書的特點講究知行合一,悟事則力行:他讀曾國藩談讀書方法,每書一定要從頭讀到尾,從此一生讀書,務求畢卷;他讀一日本人著作談及養生,說一般人的早夭往往由于不善養生而起,從此一生作息規律,每日靜坐和散步不斷,終得以96歲高壽。
錢穆教小學10余年,又改教中學,中間著作不斷,其中重要者有《先秦諸子系年》,顧頡剛讀過后,認為錢穆“宜在大學中教歷史”,于是推薦錢穆到燕京大學,從此開始錢穆的學術人生,他后來又轉到北京大學,同時在清華任課。錢穆早年就多次聽人說“中國不亡,沒有天理”,但他幼小的心靈偏有一些反抗的心思,后國家屢遭患難,他更加憂患于心,對反對中國文化的言論一一收集,驗之于中國古代歷史,發現這些觀點“實于自己舊文化認識不真”,這樣的態度貫穿了錢穆的一生。
在北大第二年,錢穆不顧反對,開設中國政治制度史的選修課。在新文化的起源地、反封建的大本營,堅持宣傳中國秦代以后并非專制制度,上課的內容便是《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的簡編。1952年錢穆到臺北籌辦新亞分校,應邀系統演講5次,后來補充整理,即為《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該書出版以后,在港、臺地區和東南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是投考港大中文系的必讀書。1991年該書由三聯出版社在中國內地出版,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對《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評價,須了解錢穆其人:第一,錢穆當過十幾年的小學和中學老師,常年面對垂髫頑童,明白條理清晰的重要,因此,他講座整理的書很好讀。第二,錢穆長期處在學術的邊緣,從背景言,他沒有正規的大學經歷;從出身言,來自鄉野的小學老師,同當時當道的新式學人格格不入,因此,他的著作總是有一股不服氣在,這不服氣讓他的文章有股精神在里頭。第三,錢穆一生受宋明理學的影響,講求知行合一,學術映照人生,所以他的著述不是寬泛無邊,而是學術、人生和社會通觀下的圓融。
閱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之前,最好讀一下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序,內中錢穆對自己的學術立場有總結,大體言之:(1)對本國的歷史“有溫情的敬意”,對以往的歷史不是當成已過的往事,甚至為現實的失敗承擔責任,而是將其認作自己的先輩,懷著敬意和溫情,不苛責強求;(2)對制度、人事有個全盤的了解,同樣的制度,因人事變化而敗壞。
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因5次演講只講漢、唐、宋、明、清5個時期,于浩繁的制度規定、提綱挈領,將兵、賦、中央和地方政府作為重點,談其千年的變遷,可以作為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入門書。雖然作為蔣介石的“帝師”,錢穆一生并不服膺馬克思主義,但其知人論世的態度與方法卻頗得唯物史觀的精髓。
延伸閱讀:
1.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4。
2. 吳晗:《朱元璋傳》,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 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