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新聞書目導讀(100種)
- 李彬
- 775字
- 2019-12-06 13:59:30
22. 《北大文學講堂》
作者:溫儒敏、姜濤編
出版信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版
《北大文學講堂》匯集的15篇講稿,就是由2002年秋冬季一個學期的講課錄音整理而成,內容涉及魯迅、周作人、茅盾、沈從文、錢鐘書、穆旦、張愛玲、汪曾祺、王蒙、海子等經典作家;授課教師的陣容也十分強大,可以說是北大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名師的一次集體亮相,其中既有退休的著名教授,如嚴家炎、樂黛云、錢理群、孫玉石、洪子誠,又有溫儒敏、陳平原、韓毓海、孔慶東、王風等中青年學人。
每人雖然只講一次,但根據各自的專長,選擇最拿手的題目,展示出研究的精華。一方面,淡化專業界限、注重原典講解的定位,適合于一般文學愛好者的求知需要;另一方面,也為大家提供與眾多名家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如談魯迅的3篇,嚴家炎從審美角度談《鑄劍》中荒誕與莊嚴的復仇;錢理群用生命際遇談《野草》的哲學與想象;王風細讀文本談《女吊》。他們方法各異,但得出的結論卻懸殊不遠——魯迅復仇的哲學和決絕的人生姿態,啟示我們勇敢面對現實,清醒地透視人生。
至于樂黛云在中西文化比較的背景上談茅盾的《蝕》與《子夜》;孫玉石從藝術結構上談穆旦的《詩八首》;洪子誠談北島的詩;陳平原講北京從周作人、郁達夫、張恨水的文章入手;曹文軒談汪曾祺的小說,抓住地域性概念條分縷析;溫儒敏論《圍城》從結構主義分層理解;孔慶東講《說笑》風趣幽默;韓毓海從“海上花”說起,將韓邦慶、張愛玲、王安憶、康德、尼采、弗洛伊德縱橫其中;張頤武借王蒙《活動變人形》反思“現代的中國和中國人”等,無不各擅勝場搖曳生姿,令人心曠神怡。
《北大文學講堂》可以引領我們在紅紅綠綠的當代寫作中回到經典,巡游現代文學的百年經典。
延伸閱讀:
1.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 柳青:《創業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 浩然:《艷陽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