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新聞書目導讀(100種)
- 李彬
- 1651字
- 2019-12-06 13:59:30
19. 《中國政治》
作者:詹姆斯·R.湯森、布萊特利·沃馬克著,顧速、董方譯
出版信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對學習新聞的中國學生來說,“政治家辦報”是一句耳熟能詳的基本原則。但這短短的五個字,真要解釋起來恐怕要頗費一番腦筋。也許我們可以說,中國的新聞工作者,“政治”是第一性的。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不了解“政治”,尤其是不能不了解與西方不同的“中國政治”。
正如書中的“序言”所說,《中國政治》的“首要任務是尋求對中國政治的整體理解”。這種“整體理解”建立在“對于其歷史延續性以及1976年以后的變化都同樣具有敏感性”的基石之上。這就是說,《中國政治》寫作的用意在于一種“素描”,它肯定不會涉及中國政治的所有細節,但卻會勾勒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尤其,當作者們都是一些西方教授,這種勾勒本身就充滿了“對比”的意味。
全書共有八個章節,涉及中國政治體制的起源、機構與政策演變、意識形態變革、政治社會化與傳播、政府過程等多個方面。在其包羅萬象的內容中,最讓人感興趣的是《中國政治》對于“群眾路線”等一系列中國政治中的獨特概念的分析和界定。
本書認為,所謂“群眾路線”,是對“密切聯系群眾,以便通過有效的領導來動員群眾”這一重要革命策略的命名,它(革命的民眾主義)在“毛澤東思想的結構特征”中高居首位:“他(毛澤東)認為大眾參與是實現真正的社會和政治革命的唯一途徑,組織起來的群眾的支持將無往而不勝。精英統治不僅是不合法的,而且也會由于以少數人為基礎而被削弱。”與西方的競爭性的政黨政治不同,在中國,“黨和其他公共組織不是代表各種各樣特殊利益和選民區的政治家的戰場。每個干部和黨員在促進整個社會的利益時應當了解和關心每一個公民的需要”。
具體而言,在“群眾路線”的背后,有“一整套用來實踐其原則的方法和制度”,包括“討論小組、群眾運動和集會、代表機構、群眾組織、大眾傳播媒體和強調黨的調查研究的領導作用”,所有這些,“都在某種程度上被看作是鼓勵表達群眾意見和要求的結構”。
這就是說,作為“自1942年以來黨的政治作用的基本方面”,“群眾路線”在中國不僅是一種政治理念,更是具體而細微的政治實踐,甚至是一系列制度設計的起源和基礎。它反對的是“精英化”“官僚化”的傾向,體現了對于“平等”和“參與”的渴求,從而在根本上體現了“人民”在政治過程中的“主人翁”身份——正是由于群眾不是決策及執行的局外人,而是參與者,其內心的認同感和自發性才得以被真正激發出來。“群眾路線”還使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普及”優先于“提高”:“他(毛澤東)還鼓勵專業領域向群眾活動開放,也許最成功的例子是‘赤腳醫生’項目,造就了大量農民醫務工作者,他們為鄉村創造了基本的醫療條件。”想想今天醫療、教育資源的過分集中和某些亂象,無論如何都可以說,“群眾路線”至少是抵制走向封閉化的專業主義的某種制約。
從社會結構的層面來說,“群眾路線”和中國革命“改變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將自己的影響和積極性擴展到群眾層次上,大大加強了它動員社會資源的能力”。這種強大的動員能力,使真正“實現和維護國家獨立與統一”成為可能,從而“不僅改變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還為朝向其他革命目標進步奠定了一個較好的基礎”。而從政治運行的操作層面看,通過各種“群眾路線”的方法,高層領導者還可以“對于政治將會如何發展或是基層怎樣看待政治的問題”得到更多信息,從而避免“決策者的信息來源主要依靠官僚等級制”所必然帶來的負面作用。
除了“群眾路線”之外,《中國政治》中還對其他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概念給予了細致剖析,所有這些“政治概念”正是我們理解中國獨特的新聞話語的邏輯起點。只有理解中國政治,才能理解中國新聞。
延伸閱讀:
1. 趙汀陽:《壞世界研究:作為第一哲學的政治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 王紹光:《民主四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3. 強世功:《中國香港:文化與政治的祖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4. 瑪雅:《中國為什么能》,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