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新聞書目導讀(100種)
- 李彬
- 1750字
- 2019-12-06 13:59:29
18. 《我的情報與外交生涯》
作者:熊向暉
出版信息: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版
1955年4月11日下午6時30分左右,從香港飛往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的印度國際航空公司“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在飛越北婆羅洲沙撈越上空1.88萬英尺處突然傳出爆炸聲,接著滾滾黑煙進入座艙和機艙。乘坐該機的8名出席亞非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工作人員和記者及越南、波蘭、奧地利3名工作人員都靜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待著早已預料的不幸事件發生……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3名新華社記者——沈建圖、黃作梅、李平在事件中犧牲。
外國記者曾多次訪問3名生還的“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乘務員。談到飛機爆炸起火的一瞬間時,一名乘務員說中國共產黨人真是非凡的人物,他們直到飛機落水下沉,都始終保持著驚人的鎮靜態度,紀律嚴明,毫不驚慌失措,是他從來沒見到過的一種人。
事隔多年,不斷浮出水面的史實證明,沈建圖、黃作梅、李平等多位在事件中犧牲的烈士在登上飛機前已經知道即將發生的一切(4月9日晚中國外交部已獲悉相關情報,并將周總理的指示轉告香港新華分社和中國代表團)。這或許是他們如此“鎮靜”的一個重要原因。熊向暉作為參與這一事件交涉的重要當事人,在《“克什米爾公主號”案件真相》中詳細回憶了事件的發生經過和與英國政府、港英當局交涉的過程。
熊向暉,1919年4月出生,清華學子,長期從事中國共產黨地下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更是在外交戰線上擔任要職。《我的情報與外交生涯》集納了熊向暉所撰寫的各類回憶文章,其中不乏國民黨侵占延安、中美建交、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等重大歷史事件。由于在這些重大事件中,熊向暉絕大多數是事件的當事人和直接參與者,因此,他對這些事件的描述具有極強的史料價值。
如果是作為一名歷史學者,那么,這種史料價值本身當然就值得作為參考。但作為一名新聞研究者和從業者,《我的情報與外交生涯》一書還有更為重要的價值——觀察以《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等媒體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角色和作為,尤其是其對中央決策和有效達成目標中所起到的作用。
熊向暉在書中介紹,在打開中美關系之前,毛主席曾委托4位老帥詳細分析國際形勢。陳毅在主持“國際形勢座談”時所作的開場白中就強調,一些單位的調研報告“差不多都是上面怎么說,自己作注腳”“這種‘二路貨’可以不看”“要重視第一手材料,《參考資料》(新華社主編的內參)每天兩大本,內容很豐富”。除了提供必要的內部信息,《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的公開報道還是判斷局勢變化的重要材料,熊向暉在書中談及“局勢出現重大變化”時,大量引用《人民日報》以及新華社關于國際動向的最新報道,并將其和外電一起作為重要參考。如引用新華社的報道,“把住在靠近中蘇邊境的蘇聯居民趕走,沿邊界線建立一條寬達20公里的無人地帶”,引用《人民日報》的報道,蘇聯“戰略火箭部隊”“隨時準備立即行動”“出其不意地進行打擊”。
此外,媒體報道雖是判斷表層認知和社會情緒的重要窗口,但媒體報道往往具有滯后性和淺表化的特征,在不同時期,可能具有“超前”和“延后”的相反體現。如在4位老帥分析國際形勢(6月7日到7月10日)的同時,熊向暉觀察了在此期間《人民日報》宣傳報道的主要內容,并得出結論,當時《人民日報》“宣傳報道造成的印象是:大規模侵華戰爭迫在眉睫”。這恰恰與4位老總的判斷相左。這反過來提醒我們,媒體報道是海浪波濤,而實際決策往往是深水潛流,表面的平靜和風浪,都有可能掩蓋了深層次的脈動。
最后,媒體的報道,尤其是《人民日報》、新華社等權威媒體的報道還是具有“起居注”等性質的可供參照的歷史史料。如熊向暉列出了從1986年到1992年《人民日報》的相關報道作為對4位老帥對國際形勢的研判,成為打開中美關系前奏的旁證。
以上只是從本書中某些章節引發的點滴思索,事實上,媒體與社會的關系極為復雜,中國媒體由于集“新聞報道”(一般性功能)“戰斗武器”(如解放戰爭期間)“耳目喉舌”(中國的獨特功用)等多種角色于一身,更需要回到歷史的現場去重新審視和思考。(關于“克爾米爾公主號事件”的敘述來自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編《新華社烈士傳》)
延伸閱讀:
1. 華慶昭:《從雅爾塔到板門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 錢其琛:《外交十記》,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3. [美]尼克松:《領導者》,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