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新聞書目導讀(100種)
- 李彬
- 1387字
- 2019-12-06 13:59:29
16. 《鄉土中國》
作者:費孝通
出版信息: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隨著中國越來越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心,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逐漸成為多數人的共識,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建設一個和諧世界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中國方案。“美”不能只是語言上的,而要從內心生發出“美”的感受來,則先要經歷從認識到了解,再到認同的過程。
《鄉土中國》就是這樣一本讓我們從中國社會的“下層”和“根基”上去認識、了解故土故鄉的“小書”。《鄉土中國》全書只有14篇小文章,掐頭去尾之后不到90頁,但卻簡單樸實地提出了有關中國文化和傳統極為博大的概念。
費孝通說:“文化是依賴象征體系和個人的記憶而維護著的社會共同經驗。”“每個人的‘當前’,不但包括他個人‘過去’的投影,而且還是整個民族‘過去’的投影。歷史對于個人并不是點綴的飾物,而是實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礎。”也是因此,“我們不但要在個人的今昔之間筑通橋梁,而且在社會的世代之間也得筑通橋梁,不然就沒有了文化,也沒有了我們現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既然“文化”對生活于其中的個人來說如此重要,那么,中國文化不同于西方的“底色”到底是什么?在費孝通看來,和西方不同,“我們儒家最考究的是人倫”,而所謂“倫”,“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因此,我們傳統社會里所有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系中發生意義”。因此,“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因為在這種社會中,一切普遍的標準并不發生作用,一定要問清對象是誰,和自己是什么關系之后,才能決定拿出什么標準來”。
除了“差序格局”,費孝通在文中還提出了“禮治秩序”“長老統治”“無訟”等概念,成為理解中國傳統社會的一把把金鑰匙。
這本書的寫作是在抗日戰爭的危亡時期完成的,因之,這本書里雖然寫的是“傳統”,但通篇強調的卻是“傳統”與“現代”、基層的“鄉土”與上層的“城市”之間的不同,以及這種不同給急于推廣現代理念可能帶來的困擾。
在談及“文字下鄉”時,費孝通說,“我絕不是說我們不必推行文字下鄉”“我要辨明的是鄉土社會中的文盲,并非出于鄉下人的‘愚’,而是由于鄉土社會的本質……所以提倡文字下鄉的人,必須先考慮到文字和語言的基礎,否則開幾個鄉村學校和使鄉下人多識幾個字,也許并不能使鄉下人‘聰明’起來”。
隨后,在談到法律下鄉時,他再次說:“現行的司法制度在鄉間發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壞了原有的禮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單靠制定若干法律條文和設立若干法庭,重要的還得看人民怎樣去應用這些設備。更進一步,在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上還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單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鄉,結果法治秩序的好處未得,而破壞禮治秩序的弊病卻已先發生了。”
當下再看費孝通這番話,仍然如黃鐘大呂。須如,“無土栽培”種不出大樹,只研究“問題”不關心“主義”,結果只能是東施效顰。
延伸閱讀:
1. [美]H.金:《四千年農夫》,程存旺,石嫣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
2. 季棟梁:《上莊記》,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
3. 閻海軍:《崖邊報告:鄉土中國的裂變記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