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新聞書目導讀(100種)
- 李彬
- 1503字
- 2019-12-06 13:59:28
10. 《蔣夢麟自傳》
作者:蔣夢麟
出版信息:岳麓書社,2000年版
《西潮·新潮》一書,用著者蔣夢麟自己的話說,“有點像自傳,有點像回憶錄,還有點像近代史”。近代以來歐風美雨如大潮席卷江南,中國不斷適應著這樣的風雨,在艱難中謀求國家的獨立。而蔣夢麟自己也在這個潮流之中。
全書分為七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蔣夢麟自己的童年。他的家境富足,江南社會穩定,大部分人同他的老舅一樣:“他在老年時額頭也不顯皺紋,足見他心境寧靜,身體健康而且心滿意足。”但這寧靜馬上被打破,傳教士和西方工業制品也滲透到江浙的農村,讓很多人都破了產。他的父親是個敢于探索的人,曾自己造了一條船,但在家鄉的河道上開了100米就沉了下去,他父親便知道,除了輪船的外表,還有更深的道理自己沒有學到,于是,父親立下了送兒子出國的決心。
他被父親送到新式學堂讀書,在紹興的中西學堂他遇到了老師蔡元培,并在此后還多時擔任蔡元培的接班人。1903年他考取了秀才,但在傳統和西化的歧路上他徘徊了許久,最終選擇了那條新的道路——自費去了美國。
書的第二部分是他的教育經歷。本來他去的頭半年學的是農學,但有一次,他看見路上活蹦亂跳的孩子,就想自己為什么要伺候花花草草,而不研究大活人呢?于是他改了行,進入社會學院專攻教育學,在哥倫比亞大學修得哲學博士學位。
他回國時,“辛亥革命”已經結束了。在第三部分,他發現自己走的這幾年中國已經變了:女孩不紡布,男人也進工廠做工,還有了提倡男女平等的思想。蔣夢麟先是在上海幫助孫中山整理文稿等,不久,他創辦了《新教育》雜志,將他的老師杜威的理念介紹到中國,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這也是他投身教育的開始。五四運動以后,蔡元培先生不愿受風潮的脅迫,辭去北大的校長,北洋政府一再勸說后,他指定蔣夢麟代管北大,這便是蔣夢麟與北大20多年緣分的開始。
書的第四和第六部分敘述的是北伐以及抗日戰爭。北伐之前,北京爆發了抗議日本的“3·18”事件:段祺瑞政府向學生開槍,打死了3名北大學生。一怒之下,性格溫和的蔣夢麟在追悼會上痛斥北方政府,因此上了通緝的名單,他會議結束后家也沒回,躲到了六國飯店,半年后逃回了南方,在浙江擔任教育廳廳長,創辦了浙江大學。后又擔任教育部部長,但不滿兩年就被拱了下去。1930年的北大,工資發不出,老師只顧掙錢,學術地位一降再降,南北統一后,蔡元培再次推薦蔣夢麟北上,正式就任北大校長。
抗戰以后北大播遷到昆明,蔣夢麟也是在這里寫下了這本書,書的第四部分和第七部分是關于中國社會的一些介紹。蔣夢麟在昆明期間,因為組成了西南聯合大學,三校共治,所以人事關系特別復雜,蔣夢麟一改一絲不茍的態度,將日常管理工作都交給梅貽琦,所以有人說蔣夢麟在西南聯大期間,就是白天跑轟炸躲在防空洞里和沈尹默學書法,晚上和各種鬼子應酬喝紅酒,還有就是寫了這本自傳性質的書。所以,抗戰快勝利的時候,蔣夢麟被大學教授們又一次拱下了臺,從此告別了教育界。
這本書起初用英文寫成,過了10多年再轉譯回中文。蔣夢麟出生于1886年,寫書時已經年過半百,這本書是個充滿智慧、飽經世故的老人對中國社會的看法。他把自己不平凡的閱歷用極其平易近人的口吻道出,就如隔壁的老大爺聊天一般,但在每一頁都閃爍著他的智慧。蔣夢麟認為西潮沖擊中國是不可避免的,但應當同中國悠久的文化和醇厚的道德傳統相結合。蔣夢麟擅長從平凡的瑣事里發現偉大的歷史意義,如從上海的摩登女郎聯系到中國社會的變遷,在描述逸事時栩栩如生,不時出現名言警語,所以,該書也是了解中國近代社會變遷的很好的入門書。
延伸閱讀:
1.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