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文化傳承與創新
- 曹莉
- 1091字
- 2019-12-06 14:55:59
第三講 大學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胡顯章
時 間:2012年3月22日,星期四,下午3:20~5:20
地 點:清華大學,大禮堂
主持人:王孫禺教授
從本質上講,大學是一個以傳承創新文化為己任的、一種功能獨特的文化體系。
大學文化的靈魂和核心,就是它的精神文化。我們把精神文化分解為兩部分,即大學理念和大學精神。大學理念主要回答大學是做什么的、什么是大學、辦什么樣的大學和怎么樣辦大學四個問題,此外,也包括學生為什么要上大學、怎樣上大學等問題。
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在長期的辦學過程當中積淀而成的師生員工共同的理想追求、道德準則、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是帶有大學特點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綜合。這樣的精神文化內涵,實際上影響了學校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也影響了大學生的成長和人生軌跡。大學在社會上的作用,不僅影響大學自身的發展,還會影響國家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的競爭力。
在大學文化的建設上,需要抓住兩個基本點,一手抓價值觀,一手抓創新文化,這是在大學文化建設當中需要著重努力的相互關聯的兩個方面。
現在國家在一些文件中提到的向創新型國家轉型,目前只看到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但這些都是客體創新。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主體創新、人的精神生命的創新,這帶有更加根本的意義,是文化創新的核心和基礎。而正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跟西方的頂尖大學還有差距。

胡顯章 1939年生。1957—1963年就讀于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畢業后留校工作至今。曾任校黨委副書記、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兼任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21世紀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等,參與了清華大學文科恢復發展的組織領導工作。1987—1989年曾赴美做訪問學者,參與納米技術研究。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參與全國文化素質教育的策劃組織工作,曾任全國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和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主任。2002年9月出任北大、清華、高等教育出版社組建的大學文化研究與發展中心首屆輪值主任。曾任全國高等教育學科規劃組組長,現在是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顧問、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顧問、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顧問委員會顧問、中俄文化研究與交流中心主任等。
胡顯章的研究方向為教育理論與大學文化研究、發展戰略研究等,編著有《先進文化建設中的大學文化研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精神巡禮》《世紀清華人文日新——清華大學文化研究》《走出“半人時代”》《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科學技術概論》等20余部書籍,另發表百余篇論文。主持或參加多項國家及部委哲學社會科學和教育研究課題,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各一項,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各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