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經濟復興與人口增長
11世紀以后,國際貿易刺激了歐洲經濟的發展和商業復興。地中海是歐洲、亞洲和非洲相互進行商品交流的中心,可進行各種商品的貿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香料和絲綢。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的商人聚集在地中海周圍,逐漸控制了香料貿易。絲綢工業12世紀才被引入歐洲,但由于絲綢貿易日趨興旺,到1500年時已在南歐得到了快速發展。紡織品的質量、花色品種都有了重大的改進。意大利人在法國,尤其是里昂和香檳城的大型市場里經營絲綢。當然,在地中海進行貿易的商品不僅是香料和絲綢,來自歐洲、亞洲和非洲的其他商品貿易也比以前更加頻繁。國際貿易的發展成為刺激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歐洲經濟開始復興時,拜占庭帝國經濟發展較快,其經濟繁榮的主要原因在于商業和貿易比較發達,其占據了極為優越的地理位置。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南有馬爾馬拉海,北有博斯普魯斯海灣,從而形成了重要的港口,即所謂的金角灣。它還是中世紀四條重要商路的匯合點,南北兩面都有一條狹長且能航行的海峽分別構成了兩條水路,一條自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黑海,然后進入南高加索、里海,與通往波羅的海和北歐的商路接通;另一條自達達尼爾海峽西行,進入愛琴海和地中海,與中歐、北非的商路接通。兩條陸路分別聯系西歐和遠東的商路。拜占庭帝國憑借君士坦丁堡,占據了中世紀東西方貿易的壟斷地位。
12世紀以后,許多地區尤其是荷蘭、德國北部和波羅的海沿岸農村定居地在擴大。與此同時,西歐的許多地區逐步采用新技術提高了土地的生產率,西歐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從12世紀初開始直到13世紀中期,從大西洋沿岸直到第聶伯河的整個西歐北部地區,成為一個農業繁榮的區域,意大利和其他南部地區也不同程度地呈現出繁榮景象。耕地被大量地開墾出來,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農業生產呈現出多樣化。另外,從兩季輪作轉變為三季輪作體系也保證了食物的供給量,減少了饑荒的發生。在農作物生產中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區域專業化跡象。
這一時期,在造船和航海技術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在造船技術方面,歐洲船舶每艘的噸位平均增大了4倍。14世紀時葡萄牙人改造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使船能夠逆風航行,加快了航行的速度。在航海技術方面,真正提高歐洲航海水平的還是指南針的應用。指南針約在12世紀由中國傳入歐洲。中國的磁羅盤先由陸路傳到西方,后來又由歐洲的航海家改造成“指北”方向。1485年前后,葡萄牙人在航海時開始使用星盤。15世紀前后,地圖繪制技術已經很發達了,有些航海圖上已能準確地標明精確的羅盤方位,給航海者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船舶和技術的進步成為地中海、波羅的海、大西洋群島和非洲西北海岸之間貿易增長的基礎。
在歐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口不斷增長也是經濟復興的重要原因。1000—1340年,希臘和巴爾干、意大利、伊比利亞、法蘭西-低地國家、不列顛島,以及德意志-斯堪的納維亞的人口如表3-2所示,均快速增長。歐洲中部和北部在鼠疫來臨之前,人口增長了3倍左右。人口增長給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力,需要提供更多的農產品和工業品。為此,歐洲各國一方面改進耕作方法,發展精細耕作,并不斷開墾荒地,擴大耕種面積;另一方面,積極發展工業,特別是紡織工業、冶金工業發展較為迅速。
然而,在14世紀中期,歐洲爆發了巨大的人口減少危機,這是由于毀滅性的“黑死病”[15]傳播所引起的,使歐洲進入了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黑死病最初在1338年中亞一個小城中出現,1340年左右向南傳到印度,隨后向西沿古代商道傳到俄羅斯東部。其癥狀最早是在1348年被佛羅倫薩人博卡奇奧記錄下來的,最初癥狀是腹股溝或腋下的淋巴腫塊,然后身體的許多部分會出現青黑色的皰疹,這也是黑死病得名的原因。幾乎無人能夠幸免,絕大部分的患者會在3天內死去。當時極少有人能幸免于難。1345年,韃靼人對熱那亞領地法卡久攻不下,于是將黑死病患者的尸體拋入城中,使城中疫情流行,絕大多數法卡的居民死亡,只有極少數逃到了地中海地區。
1347年,黑死病肆虐的鐵蹄最先踏過康斯堡坦丁——拜占庭最大的貿易城市。到1348年,西班牙、希臘、意大利、法國、敘利亞、埃及和巴勒斯坦,都相繼爆發了黑死病。1352年,黑死病襲擊了莫斯科,連莫斯科大公和東正教的主教都相繼死去。這種殘酷的景象很快在歐洲蔓延開來,法國的馬賽有5.6萬人死于鼠疫。1348年底,黑死病的陰影蔓延至德國和奧地利。據歷史記載,維也納曾在一天內便死亡上千人;而在德國,因為有三分之一的神職人員失去了生命,許多教堂和修道院甚至無法維持。到了1349年,黑死病又傳到英國和愛爾蘭,1351年傳到瑞典,1353年傳到波羅的海地區的國家和俄羅斯。只有路途遙遠和人口稀少的地區才未受到傷害。據估算,當時在歐洲地區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因鼠疫而死亡,其死亡總數高達2500萬人左右,人們的平均壽命也從30歲縮短到20歲。隨著勞動力的嚴重不足,對農業的影響最大,導致大片耕地荒廢。疫情發生之后,城市人口萎縮,市場蕭條,經濟回復到基本的生存水平。
盡管中世紀后期發生的鼠疫大為流行,歐洲人口明顯減少,但幸運的是隨后的半個世紀迅速得以恢復。從表3-3中可以看出,在1000—1500年,西歐的人口增長速度年均達到0.16%,比世界上任何地區都快。其中北部國家人口增長又快于那些靠近地中海的國家。到1500年,據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的估計,如表3-4所示,歐洲人口又增至87 718萬人,500年間增長了48 705萬人。人口的迅速增長促進了歐洲經濟的發展,而這一時期歐洲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明顯高于亞洲和非洲的水平。與此同時,伴隨著歐洲商業的復興,各地區的經濟交往、貿易和聯系更加密切,為后來歐洲出現的商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表3-3 世界經濟的結構和主要地區的經濟增長率

資料來源:[英]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M].吳曉鷹,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表3-4 歐洲地區人口的推算

資料來源:[1] Clark, C. Population Growth and Land Use, Macmillan, London, 196;[2] Durand, J.D. Historical Estimates of World Population: An Evalu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1974;Biraben;[3] [英]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M].伍曉鷹,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注釋
[1] 中世紀(Middle Ages),約公元476—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數百年后起,在世界范圍內,封建制度占統治地位的時期,直到文藝復興(1453年)之后,資本主義的時期為止。“中世紀”一詞是15世紀后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2] 東羅馬帝國(公元395—1453年),又稱拜占庭帝國。它位于歐洲東部,領土曾包括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極盛時領土還包括意大利、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地中海沿岸。是古代和中世紀歐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其中的東羅馬帝國延續了近千年之久,在此期間,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共歷經12個朝代,93位皇帝。帝國的首都為君士坦丁堡。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入君士坦丁堡而滅亡。到了17世紀,西歐的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古代羅馬帝國和中世紀的羅馬帝國,便引入了“拜占庭帝國”這一稱呼。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對于今日的東歐各國有很大的影響,其保存下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史料、著作和理性的哲學思想也為中世紀歐洲突破天主教神權束縛提供了最直接的動力,引發了文藝復興運動,并深遠地影響了人類歷史。
[3] 公元542年開始,瘟疫在君士坦丁堡爆發,規??涨埃茐男詷O強,因其爆發適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后人稱為“查士丁尼瘟疫”,其影響范圍隨地中海向西擴展,使眾多地中海岸的國家和地區飽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時又稱其為“地中海瘟疫”。鼠疫導致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居民死亡。它還繼續肆虐了半個世紀,直到1/4的羅馬人口死于鼠疫。這次鼠疫引起的饑荒和內亂徹底粉碎了查士丁尼的雄心,也使東羅馬帝國元氣大傷,走向崩潰。據估計查士丁尼大瘟疫使全世界1億人喪生。它使公元541—700年間的歐洲人口減少約50%,可能也是阿拉伯人征服成功的原因之一。
[4] M. M.波斯坦,等.劍橋歐洲經濟史[M].第1卷.王春法,等,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5] 歐洲地處中高緯度,從氣候上可以阿爾卑斯山為線分為南北兩個地區。西北部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差較小,降水量在一年中分布均衡。南部作為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區,夏季高溫,但受到來自撒哈拉沙漠熱氣流的影響而十分干燥;冬季雨水豐沛,但在大西洋氣團的作用下氣候十分陰冷。雨熱期不同,是整個西歐氣候的典型特點,不利于需要高溫高濕的高產淀粉作物如水稻、薯類的生長。就土壤而言,西歐偏北部地區是混交林帶的生草灰化土壤,酸性較大,肥沃程度偏低,其余大部分地區雖屬闊葉林帶的棕色森林土壤,酸堿度適中,肥力尚可,但由于冬季降水偏多的緣故,使土壤排水性能差,而且難于翻耕。
[6] 三圃制是一種典型的西方農莊的輪耕制度,亦稱三田制、三區輪作制。其是中世紀歐洲國家盛行的一種谷物種植制度。那時,由于生產技術的進步,特別是有輪重犁的推廣普及,大規模的土地開發活動增加了大量的耕地,8世紀后,三圃制盛行于地勢平坦、氣候濕潤陰涼、土質粘重的中歐和西歐等地。它把耕地分為面積大體相等的休閑地、春播地、秋播地三個耕區。作物也在各區輪作,春播作物有大麥、燕麥和豆類,秋播作物有小麥和黑麥。耕地和作物分別依次逐年輪換,三年一個循環。與二圃制相比,三圃制一年可以收獲兩次,休閑地面積由1/2減少到1/3,既有利于減少農業災害或歉收的風險,又有利于耕地和勞動力利用率的提高,因而農業生產水平高于二圃制。
[7] 龍多?卡梅倫、拉里?尼爾.世界經濟簡史——從舊石器時代到20世紀末[M].潘寧,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8] “漢薩同盟”一名首次出現于1344年,最初是共享特權的商業聯盟。1356年,商人漢薩發展為城市漢薩,它是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為保護其貿易利益而結成的商業同盟。加入者包括絕大多數北德沿海城市,后來加入者有科隆、但澤和柯尼斯堡。1358年,波羅的海東岸的里加等城也加入了漢薩同盟。1367年,加盟的77個城市的代表在科隆舉行首次會議。同盟設有最高議會和最高法院,入盟城市必須遵守同盟權力機關的決定。1368—1370年漢薩同盟的聯合艦隊戰敗丹麥,迫使丹麥簽訂《斯特拉爾松德和約》。該和約的簽訂致使漢薩同盟擁有北歐政治同盟的性質,擴大了漢薩同盟對波羅的海、北海的貿易以及對斯堪的納維亞政治的控制。漢薩同盟在鼎盛時期,結盟城市多達160多個,同盟在各地享有商業優惠,在倫敦、諾夫哥羅德、布魯日、卑爾根等地均設有商站。同盟各城市的政權為城市貴族和大商人控制。15世紀中葉以后,由于英國、尼德蘭、瑞典的工商業日益發展,立陶宛、波蘭聯合后逐步強盛。莫斯科公國征服諾夫哥羅德后關閉了漢薩同盟在該城的商站,尤其是新航路的開辟,導致商業中心的轉移,漢薩同盟漸失優勢,于1669年解體。
[9] M. M.波斯坦,等.劍橋歐洲經濟史[M].第1卷.王春運,等,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10] M.M.波斯坦、D.C.科爾曼、彼得?馬塞厄斯.劍橋歐洲經濟史[M].第2卷.王春運,等,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11] 中世紀的手工業主要有兩種:個體戶(Small Business)和商會(Guild)。個體戶的益處是利潤獨享,缺點是沒有保障,打官司也無人撐腰;商會則是許多個體戶的聯合體,好處當然是打官司贏的概率比較大,并且有經濟保障,因為有商會支持,不足的是利潤均分。如果那年賺錢多,而碰巧有人瀕臨破產,那么他的風險就要由大家共同承擔。
[12] P.布瓦松納.中世紀歐洲生活和勞動(五至十五世紀)[M].潘源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13] 集市是一種規模較大或很大的貿易集場,它不但是區域性的,而且有時是國際性的貿易交換場所。一般每年舉辦一次或幾次,每次時間長短不一,通常為1~2周,短者3~5天,長者可達2~3周或幾個月。集市開業的批準權往往掌握在國王或諸侯的手中,地方上的中小封建主無權過問。國王和諸侯對集市采取特別的保護措施,以保障交易者及其貨物的安全。集市一般設于城市,中世紀西歐著名的集市有法國的香檳集市、里昂集市;佛蘭德爾的布魯日集市;安特衛普集市;日內瓦集市;英國的圣愛弗斯集市。
[14] 漢斯-維爾納?格茨.歐洲中世紀生活[M].王亞平,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
[15] 黑死病是一種淋巴腺腫的鼠疫,它是由細菌引起的傳染病。這種病菌是由跳蚤的唾液所攜帶,帶疫的跳蚤先吸入受到感染的老鼠血液,等老鼠死后,再跳到人體上,透過血液把細菌傳染到宿主的體內。黑死病因其可怕的癥狀而命名,患者會出現大塊黑色而疼痛并且會滲出血液和濃汁的腫瘤。受感染的人會高燒不退且精神錯亂。很多人在感染后的48小時內死亡,但也有少數人能夠抵抗這種傳染病而存活下來。黑死病是歷史上最為神秘的疾病。從1348—1352年,它把歐洲變成了死亡陷阱,其斷送了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總計死亡約2500萬人。盡管準確統計歐洲的死亡數字已經不可能了,但是許多城鎮留下的記錄卻見證了這一驚人的損失。1467年,俄羅斯死亡12.7萬人;1348年德國編年史學家呂貝克記載死亡了9萬人,最多1天的死亡數字高達1500人;在維也納,每天都有500~700人因此喪命;根據俄羅斯摩棱斯克的記載,1386年只有5人幸存。在整個14世紀,大部分人口密度較大的城市,死亡率都在50%以上。不過,那次流行并沒有到此為止。直到15世紀末,歐洲每10年就會遭到一次黑死病的襲擊。至于究竟有多少人死于黑死病,對于人們來說仍是一個不能確定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