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世界人口經濟史
  • 李仲生
  • 16字
  • 2019-12-06 14:38:03

第4章
非西方的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

4.1 阿拉伯帝國的經濟

阿拉伯帝國(Arab Empire,公元632—1258年)是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紀創建的伊斯蘭王朝。帝國最強盛的時期,疆域東起印度河和中國邊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達里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繼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之后又一個地跨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大帝國。隨著統治區域的擴大,西亞經濟的繁榮,順利地溝通了東西方的世界貿易,為中世紀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興盛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國的興起改變了周邊許多民族的經濟發展進程,在中世紀的經濟史上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最初的阿拉伯人是游牧民族,主要居住在宜于放牧的、瀕臨紅海的、阿拉伯半島的西部地區。由于特定的生態環境,阿拉伯人大都生活在屬于各自部落的牧場,沿著較為固定的路線逐水草而居,牧養牲畜,因此,牧場是土地財產的主要形式。隨著大帝國的形成,又轉而重視農業生產和水利建設。盡管阿拉伯帝國所征服的土地與阿拉伯半島的土地一樣干旱,但卻是兩大文明的搖籃——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兩河流域)以及尼羅河流域。在這些流域和其他地區,穆斯林[1]開始了灌溉農業,在西班牙南部和美索不達米亞等地區,灌溉農業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生產率大大提高[2]。

從7世紀30年代開始的四大哈里發[3](Halifah,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人,伊斯蘭國家政教合一的最高領袖)到倭馬亞王朝[4](公元661—750年),哈里發們都非常重視農業,堅持奉行經濟自由的原則,整個地區的水利系統由國家負責修建。由于征服的勝利,拜占庭帝國的糧倉——埃及、波斯帝國的糧倉——伊拉克先后成為阿拉伯帝國的行省,哈里發對于這兩個糧倉尤為重視。歐麥爾一世(Umar ibn al-Khattab,公元584—644年)時期,為了發展埃及的農業,曾下令在埃及開鑿運河,將古埃及法老時代開鑿的運河重新加以疏通,擴大了灌溉面積。為解決伊拉克地區的洪水泛濫,歐麥爾命令在巴士拉和庫法各開鑿一條大河,以發展伊拉克的農業。他還在新占領的土地上建立了一套經濟管理制度,鑄造貨幣在全國流通;建金庫以平衡收支;設年俸并按等級分配。在新獲得的領土上,將波斯和拜占庭兩國王公貴族的土地以及逃亡者、陣亡者的土地一律收歸國有,成為穆斯林大眾的土地,當地居民則仍操舊業,耕種土地者繳納土地稅,凡不信奉伊斯蘭教者,還要征收人丁稅。但各地的稅制并未統一,在敘利亞和埃及沿用拜占庭制度,而在伊拉克和波斯則使用波斯的制度,稅額是根據土地取得的方式以及原來同被征服民族商定的條件確定的。

到了8世紀中期,阿拔斯王朝(Abbsid Dynasty,公元750—1258年)興起后,全面確立了封建的生產關系,對國有土地重新進行調整和分配,仍實行土地分封制,各地總督和封建主擁有大量的伊克塔土地,后伊克塔多變為世襲的私人領地,成為地方割據政權的經濟基礎。隨著國家的形成,帝國的創立,商業貴族也成為帝國上層階級的重要成分。地理位置、商人的地位和商業的巨大收益使阿拉伯帝國出現了工商業繁榮的局面。阿拔斯王朝最初的百年間,帝國的對外擴張已達極致狀態,國內政治穩定、農商迅速發展,是帝國國力極盛的“黃金時代”。封建制度的形成極大地刺激了阿拉伯帝國的經濟發展,這首先表現為農業經濟的繁榮。

敘利亞、兩河流域、埃及以及伊朗等被征服地區,早在農耕經濟時代的初期,農業就已經很發達了,到了帝國初期,這些地區的農業步入新的發展期。哈里發政府注重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耕地面積和產量由于灌溉工程的發展而得以大幅度增加。與此同時,還鼓勵開墾荒地,使許多荒蕪的土地和不毛之地變成了良田,沃野千里,物產豐盛。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呼羅珊和大馬士革等地都是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水稻、棉花和亞麻等。園藝業也很發達,椰棗、橄欖、桃、李、杏、橘、蘋果、西瓜、葡萄和蔬菜等,都是普遍培植的園藝作物。阿拉伯民族自身就是游牧民族,阿拉伯半島以及其他沙漠半沙漠地帶盛產羊、馬和駱駝,當時農業已成為阿拉伯帝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手工業生產也日趨發達,尤其是紡織業占有重要的地位,布匹、綢緞、呢絨、服裝、地毯、斗篷、帽子等制品暢銷各地。埃及是亞麻手工業的中心,絲綢手工業集中在波斯東部的朱爾詹和錫斯坦兩省,地毯手工業已經遍及各地,其他手工業如玻璃、皮革、造紙、珠寶以及家具制造業等也很興旺。石油和瀝青已開始使用,金、銀、鐵、鉛、水銀、硫黃、石棉、大理石等礦石已在開采,風車的技術較為成熟。8世紀中葉,中國的造紙術傳入阿拉伯后,撒馬爾罕(Samargand)首先創建了造紙業,在一些主要城市均建有造紙廠,其中大馬士革生產的紙張遠銷歐洲。阿拉伯帝國生產的紙張不但能夠滿足本國的需要,而且遠銷歐洲。此外,還有金屬制造、陶器、肥皂和香水等手工業。

阿拉伯人的海上航行在發展航海業、造船業和帆船駕駛技術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阿拉伯海員在長期的航行過程中研究和詳細記述了印度洋上的季風,并且在航行中巧妙地利用了季風,從而大大縮短了航行所需的時間。13—15世紀,阿拉伯人的航海技術得到了新的發展。15世紀初,當中國明朝的航海家鄭和的船隊到達印度之后,鄭和雇用了阿拉伯的導航員來繼續前往東非的航行。這一時期,阿拉伯海船上的裝備也更加先進了,從事遠洋航行船只已擁有整套的航海儀器,如指南針、測岸標方位的等高儀、測太陽和星體高度的量角儀等,還繪制了標有岸上方位物的坐標、水深和風向的海圖以及對景圖。阿拉伯航海家的活動范圍也日益擴大,在西歐沿海、非洲的東岸和北岸、亞洲的南岸和東南海域,包括菲律賓和馬魯古群島,都留下了阿拉伯海員和商人們的足跡。

商業在阿拉伯帝國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工農業生產以及過境貿易的發展,促使繁華的大城市興起,為商業的廣泛發展提供了條件。麥加作為商業貿易中心,它是敘利亞和也門之間重要商路的中間站,也是東方和西方之間國際貿易的通道。麥加的生活離不開貿易。產生在這里的伊斯蘭教具有強烈的商業色彩[5]。很多穆斯林商人活躍于亞洲、歐洲和非洲,從事以中介貿易為主的商業活動,他們販賣絲綢、寶石、銅鏡、金銀、玻璃器皿、藥材、紙張、蔗糖、各種毛皮等。阿拉伯商人的活動范圍從東南亞的蘇門答臘、馬來亞到南亞印度,再到西南歐的西班牙、北非的摩洛哥,甚至北歐波羅的海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當時,中國的廣州、泉州、揚州等地也聚居著大批穆斯林商人。中國的絲綢、瓷器,印度和馬來群島的香料、礦物、染料、蔗糖,中亞的寶石,東非的象牙、金砂,北歐和羅斯的蜂蜜、黃蠟、毛皮和木材等,都是阿拉伯商人經營的大宗商品。

隨著生產和國內外貿易的發展,城市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原來阿拉伯人在被征服地區建立的軍事城堡,這時變成了市場和交易的中心。城鎮的主要居民不再是各部落的阿拉伯人,而是經營商業或手工業的麥瓦利人。首都巴格達宏偉壯觀,人口眾多,商貿繁盛,設有專賣中國絲綢、瓷器等貨物的市場,不但是阿拉伯帝國的政治中心,而且是與當時的長安、君士坦丁堡齊名的世界性大都市。城堡外圍建立了巨大的商業中心,由富饒的兩河流域地區提供充足的產品。巴格達水陸交通發達,城里有各行各業的專門市場。各地區通過水陸運輸,把各式各樣的工農業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到巴格達,然后再轉銷到世界各地。此外,巴士拉、西拉夫、安條克、的黎波里、開羅、亞歷山大里亞、吉達等港口城市成為水陸貿易的中心。大馬士革、撒馬爾罕、尼沙布爾、赫拉特、布哈拉、科爾多瓦等城市也都是東西方中介貿易的重要商埠。各省還提供了豐富的礦產資源,有來自努比亞的黃金、興都庫什山脈的白銀、伊斯法罕的銅以及中亞和西西里島的鐵,還有帝國境內豐富的寶石蘊藏。大規模的阿拉伯商業貿易促進了亞洲、歐洲和非洲三大洲各個農耕文明區域間的經濟交往,阿拉伯帝國的統治者以其國家幅員遼闊、擁有世界上最富庶的地區和世界貿易中樞的有利條件,積極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鼓勵商業貿易,推動了中世紀印度洋區域和地中海區域的海上貿易,從而促進了阿拉伯帝國經濟的繁榮昌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赫章县| 灵山县| 牟定县| 调兵山市| 曲阳县| 叙永县| 曲松县| 三明市| 五指山市| 土默特左旗| 都江堰市| 武平县| 灵川县| 台湾省| 垣曲县| 兰溪市| 昭通市| 白沙| 内丘县| 隆德县| 长武县| 曲松县| 垫江县| 古蔺县| 呼玛县| 小金县| 沂水县| 洛阳市| 景德镇市| 定南县| 七台河市| 肃宁县| 延川县| 岳西县| 五原县| 万山特区| 鹿邑县| 农安县| 丰都县| 宁海县| 利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