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埃及的奴隸制經濟
古埃及是繼古希臘和羅馬之后的奴隸占有制國家。公元前4500年左右,埃及人除了使用新石器外,還發明了銅器,進入了銅石并用時代。與此同時,埃及的奴隸制萌芽逐漸產生。從古王國時代(約公元前2686—公元前2181年)開始,埃及成為統一的專制主義奴隸制國家,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是專制君主——法老[20]。但是,除法老控制的由王室派人經營的一部分“王莊”外,大部分土地實際上為神廟、貴族、公社所有或占有。公社占有的土地由公社農民使用,通過公社向國王繳納租稅、承擔勞役等。還有一種農民稱為“麥爾特”,是喪失土地淪為佃農和雇農的人,受法老專制政權的控制,法老可以把他們隨同耕作的土地分封給神廟和貴族。村社的農民是國王的世襲耕種者,農民將自己收入的大部分以賦稅的形式交給國庫和神廟。在貴族的農莊里有專門從事耕田、園藝和放牧的人,他們在監工監督下從事繁重的勞動。在這類農莊中還設有制陶、鍛冶、木作、織布以及珠寶等作坊和各種工匠。奴隸的主要來源是戰爭俘虜,奴隸多為國家所有,他們服役于采石場、灌溉工程、建筑等,也服役于王莊或官營手工作坊。有些戰俘奴隸由法老賜給神廟和貴族,作為他們農莊的勞動力。奴隸除從事生產外,還有一部分為法老建造宮殿、神廟和興建工程浩大的金字塔。另一方面,統一的專制國家的建立為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對灌溉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有的法老為了充實國庫,在一些地區興辦巨大的水利工程,以提高農業產量。
古王國時期,埃及經濟較為發達,出現了很多剩余的產品,以物易物的商業模式隨即產生。當時埃及對外的貿易對象主要有努比亞、黎巴嫩、蓬特等地,也不時伴隨有軍事掠奪,不完全是平等交易。農業生產的發展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建筑、采礦、冶金和金屬加工等都比較發達。古王國時期的手工業水平很高,可能這時埃及已進入青銅時代。金字塔及其附屬建筑物不僅說明了這時建筑業的高超水平,而且說明了采礦業和運輸業的發展。
中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133—公元前1786年),法老逐漸加強權力,掃除地方割據勢力,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條件。中王國逐漸興盛起來,灌溉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孟斐斯以南的法雍地區原來是一片沼澤地帶,法老調集大批奴隸、農民排除湖泊四周的積水,筑起堤壩,開出渠道,使河水與湖水相通,使大片沼澤變成了良田,湖泊成為水庫,從而促進了埃及農業的發展。
這一時期出現了青銅器,紡織和造船業也有了發展。為了取得努比亞豐富的礦產資源,埃及再次向努比亞擴張勢力,達到第二瀑布一帶,在這里建立起要塞,加強控制。商業活躍起來,在第三瀑布偏南的地方建立起貿易據點,努比亞的黃金、象牙又源源不斷運到埃及。埃及的船只和商隊遠赴巴勒斯坦換取木材、銅、錫,到克里特島去換取金屬制品和精細陶器。埃及人還在尼羅河和紅海之間開鑿運河。埃及對外貿易的范圍擴大了很多,到達亞洲敘利亞中南部。此時開始出現官方貿易,即國家之間互贈禮物,埃及周圍的一些國家通過這種“進貢”的方式成為埃及的屬國。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埃及還出現了一大批新的工商業城市,如尤法姆附近的卡呼恩城,在十二王朝至十三王朝時期工商業很發達。城西為手工業居住區,城東辟出倉庫用于海外商業關系,主要同畢布羅斯/克里特進行頻繁的貿易,而這些海外貿易進一步推動了埃及經濟的發展。
中王國時期是埃及奴隸制極盛時期的開始。此時奴隸制迅速發展起來,中小奴隸主大大增加,構成新興的奴隸主階層。他們擁有土地、奴隸,有的出任官吏,有的經營商業,有的是富裕的手工業作坊主,也有的逐漸貧困沒落。中小奴隸主一般都擁有幾個至幾十個奴隸。奴隸除了用于最艱苦的勞動外,還成批地被當做殉葬品。
到了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567—公元前1085年),由于頻繁發動大規模的對外侵略戰爭,掠奪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和奴隸,奴隸制空前發展起來。據埃及古代銘文記載,阿蒙霍特普二世國王一次遠征敘利亞就獲得俘虜10萬余人。作為戰利品的奴隸源源不斷地流入埃及。掠奪性的戰爭也使奴隸市場空前繁榮,占有和使用奴隸的現象更加普遍,即使中等階層的人如中下級官吏、軍官、商人、普通祭司等,也能占有幾個或幾十個奴隸。大批奴隸為奴隸主耕種土地,在各種作坊里制作日常用品,從事營建工程,充當仆役。有的奴隸從奴隸主那里領取一塊份地耕種,向他交租;還有的被主人租給其他奴隸主去使用。在努比亞和西奈半島的金礦、銅礦,也主要使用奴隸進行勞動。奴隸固然處在社會的最底層,但是農民的境況也和奴隸相近似。他們耕種奴隸主的土地,租稅很重。許多農民連種子、牲畜都沒有。春播時由官吏丈量土地,發給種子,然后監督勞動,登記收獲。農民往往因為交不起租而不得不把土地轉給別人租種。農民名義上是自由人,實際上同樣處在被奴役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新王國時期的經濟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一時期,出現了梯形犁、金屬鐮刀等農具,進一步修繕了水利系統,對農業生產起了促進作用。這時候青銅已經普遍使用,又從赫梯運來了鐵,開始使用鐵器。金銀手工藝品、織物、陶器都有很大改進。在新王國時期,伴隨著軍事征服,埃及的商業迅速發展,發展起范圍更大的貿易活動。埃及同小亞細亞、紅海南岸、希臘、愛琴海的島嶼都有貿易往來,而以地中海東岸為主要對象。埃及的出口產品以谷物、麻布、皮革、紙草等為大宗,進口物品除小亞細亞和黎巴嫩木材外,還有敘利亞酒、油類樹脂,克里特的精美陶瓶、金屬武器以及飾物等。為了保持軍事實力,埃及很大的貿易比重與武器制造有關,從其他地方進口原料,然后制造武器和戰車出口,埃及制造的戰車甚至出口到戰車發明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后王朝時期(約公元前1085—公元前332年),隨著鐵器使用的逐漸普遍,商品貨幣關系空前發展,并出現了鑄幣。隨著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高利貸剝削也猖獗起來,土地兼并與債務奴隸制盛行。為此,第二十四王朝法老博科里斯制定法律以限制高利貸盤剝,廢除債務奴隸制,但并沒有真正實行。后來埃及帝國分裂,貿易不再受國家控制,此時走私行為普遍,人們更多地利用政府發行的金屬圓環,埃及步入貨幣時代。從公元前525年波斯征服埃及起,埃及先后處于波斯、希臘、羅馬侵略者的統治下。波斯統治時期,埃及對外貿易幾乎停滯,后來馬其頓統治,貿易逐漸恢復并達到巔峰,亞歷山大港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商業城市。托勒密時代的埃及經濟則被國家完全壟斷,各種商品的價格都由國家制定。羅馬統治時期,羅馬帝國對埃及收取重稅,古埃及貿易趨于消亡。大約在公元3—4世紀以后,隨著羅馬帝國的奴隸制出現危機,埃及的奴隸制也開始衰落,出現了農奴化的農民。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古代奴隸制帝國的統治結束,埃及開始由奴隸制經濟向封建經濟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