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情緒心理學
- 樂慶輝
- 1495字
- 2019-11-25 18:08:57
孩子為何會產生厭學情緒
所謂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體驗。所謂厭學情緒,就是孩子對于學習產生的厭煩情緒。在這種負面情緒的影響下,孩子對學習會產生排斥和抵觸心理,也會因此而反感學習。通常情況下,考試的時候就是孩子們厭學情緒最強烈的時候。這是因為大多數孩子面對沒有達到自己期望值的成績,往往會產生逃避、沮喪等消極情緒,也直接導致他們對學習更加避之不及。反之,如果是學習成績非常好的孩子,而且在學習過程中也如愿以償地達到了自己的目標,那么他們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會更加喜悅和滿足,因而對學習表現出積極的態度。由此可見,學習活動本身與情緒就是密切相關的。
要想讓孩子更好地學習,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先要消除孩子的厭學情緒。那么,孩子的厭學情緒是如何產生的呢?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從小到大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有什么要求也都能從父母那里得到滿足。日久天長,他們就像是在溫室里長大的花朵,禁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可以說,對于這樣的孩子,學習是他們成長過程中面對的最大挑戰。尤其是每個孩子的天賦各不相同,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也有差別,這就使得他們感知到的學習難度也截然不同。有些孩子在學習方面獨具天賦,輕輕松松就能學得很好,也因此在一次次獲得成功的過程中更樂于學習。有些孩子在學習方面沒有天賦,雖然非常辛苦和努力,但在學習方面始終表現出吃力的狀態,更未曾嘗過成功的滋味,為此面對學習常常產生畏難情緒。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學習的內容也越來越難,知識量越來越大,孩子們在面對學習的過程中,常常不知不覺間就產生畏難情緒。
除了在學習方面遇到的困難和阻礙,孩子們進入學校之后,所處的環境也不再像家里那么簡單。他們不但要學會與同學相處,還要學會與老師相處,為此一旦在人際關系中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他們就會畏懼去學校,也無法做到快樂地學習,由此,厭學情緒也隨之產生。
那么,對于青少年而言,如何才能夠提升學習的情緒,讓自己積極地面對和接納學習呢?首先,青少年要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會對未來的人生起到關鍵性作用,進而產生主動學習的想法。其次,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各門學科,青少年也可以培養自己的興趣,從而讓自己對學習充滿興趣。再次,要增強自控能力,在自己想出去玩耍的時候,堅持完成手頭上的學習任務再去痛痛快快地玩耍。這樣既可以學好,也可以玩好,實現效率最大化。最后,當對學習感到厭倦的時候,不要強迫自己繼續學習,可以做一些自己感興趣或者擅長的事情,讓厭倦情緒盡快消散,從而在調整好學習狀態之后,繼續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這樣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升。
通常情況下,厭倦是由內心的疲憊引起的。就像美味的佳肴吃久了就會感到厭倦一樣。別說學習本身就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就算學習是件充滿趣味性的事情,日久天長也會讓人感到厭煩。因而,要想讓孩子對學習保持長久的興趣,一定要日日常新,不但要更新學習的內容,還要改變學習的形式,這樣才能讓作為學習主體的孩子保持積極的狀態。除了形式和內容上的乏善可陳,孩子對學習感到厭倦,也有可能是發自內心的無力感。學習是高強度的腦力勞動,很容易讓孩子在長期保持努力的狀態下感到疲憊。尤其是當父母和老師都在不停地給孩子們“施壓”時,就會產生“超限效應”,使得孩子非但無法做到積極主動地學習,反而會產生逆反心理。總而言之,學習是長期的過程,孩子從3歲進入幼兒園到大學畢業,甚至在大學畢業之后,始終都應堅持學習。所以,孩子一定要從心理上接受學習,也堅持學習,這樣才能激發起對于學習的興趣,真正做到積極自主地學習。當學習變得更加高效時,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就會大幅度提升,孩子對于學習自然更加興致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