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群企業共享經濟環境規制與集群價值共創路徑研究
- 何中兵
- 1979字
- 2019-11-29 22:11:36
Foreword 前言
共享經濟將改變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在我國,共享經濟是實現新舊功能轉化、形成新業態、促進傳統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共享經濟還可以突破產權約束,提高社會資源的配置效果,縮短社會等級差別,改善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的狀況,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發展共享經濟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
研究表明,共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一些較為嚴重的問題。比如,作為準公共品的共享物品破壞嚴重,負的經濟外部性突出,基于市場機制自發形成的共享經濟自身也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引導共享經濟發展,需要發揮“有形之手”的作用,健全公共服務體系,規范市場機制,提高對共享經濟過程的監督與控制。構建共享經濟的環境規制體系至關重要。
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在于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企業的共享經濟模式打破了傳統商業模式的束縛,通過互聯網平臺識別并創造用戶價值,在動態的企業生態網絡中實現價值轉化,并通過有效的價值鏈治理維系或調整利益相關者結構。探求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不能局限于平臺方的利潤獲取,還需依法依規保障供給方和需求方的合法權利,實現多贏局面。因此,宏觀層面和中觀層面的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與微觀層面的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聯系。
主流共享經濟理論中有三種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協同消費理論和多邊市場理論。運用這些理論可以分別解釋共享經濟行為產生的誘因、動機以及實現共享產品或服務交易的市場特征。這些理論只能從一個或幾個研究視角解釋共享經濟或企業共享經濟模式中存在的問題,無法系統闡釋共享經濟或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機理。在原有主流理論的基礎上,有必要通過系統分析企業共享經濟環境規制、共享經濟路徑選擇以及共享經濟效益之間的內在聯系,闡釋企業共享經濟模式可持續能力的形成機理與治理機制。
產業集群是現代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集群企業必將成為現代企業的組織方式。因此,要實證研究與拓展一般性的企業共享經濟理論,可以把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作為首選研究對象。
從選址動機、協同方式以及集群網絡治理的特點分析,集群企業戰略模式可以納入企業共享經濟模式范疇。理由如下:第一,降低交易成本是集群企業選址和共享產業聚合優勢的主要動因;第二,集群企業的集群營銷、協同生產、協同創新的動機和合作方式與協同消費具有相似的行為邏輯;第三,集群網絡也具有多邊市場機制,數字化平臺在集群時空范圍內具有更為有效的治理機制。實證研究進一步證明,共享經濟環境誘因與共享途徑中含有集群因素,而且共享經濟的實施具有創造性破壞的過程特征,對原有經濟結構、產業形態和演進趨勢均具有顯著影響。因此,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環境規制機制與戰略選擇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
當集群企業戰略納入企業共享經濟范疇后,集群企業共享經濟誘因、產生共享經濟環境約束以及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路徑之間便產生了依賴關系。集群企業利益相關者可以通過多邊或雙邊治理機制影響企業選擇共享經濟的環境誘因、共享渠道以及利益分配機制。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則影響產業集群資源配置、產業結構、競爭態勢以及由此形成的演進趨勢。產業集群的網絡集群環境規制與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相互作用,影響集群共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本書采用跨學科研究范式,在“結構—行為—績效”架構下,系統研究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集群環境規制力量、實施共享經濟的戰略路徑、組織設計以及由此產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通過理論的整合與深化,形成了闡釋集群企業共享經濟的新概念和新命題,從而在產業集群時空中發展和完善企業共享經濟理論。本書實現了三個方面的創新:
第一,系統分析了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環境誘因及其規制力量,針對交易成本理論存在的不足,通過理論分析和CFA檢驗,構建并驗證了集群共享經濟、集群社會資本、集群競爭力和集群選擇力四個新概念。運用這些新概念及其測評方法,可以更全面而客觀地分析影響集群企業管理者選擇并實施共享經濟模式的環境誘因、社會資本結構以及影響其戰略選擇的市場經濟和社會選擇的區域環境力量。
第二,比較與分析了實施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各種戰略路徑,針對協同消費理論中存在的不足,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構建并檢驗了集群價值共創力、集群網絡嵌入力、集群共享創新力和集群共享生產力四個新概念。運用這些概念及其測評方法,可以更為系統而深入地描述集群企業實施共享經濟模式的有效戰略路徑、有效組織形式以及由此產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三,運用新構建的概念,采用跨學科研究方式,系統分析了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環境規制與戰略選擇之間的相互作用。針對多邊市場理論中存在的不足,構建了三個結構方程模型,實證檢驗并討論了影響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可持續發展的集群共享經濟價值轉化路徑、集群網絡規制路徑、集群價值共創路徑特征,從而系統揭示集群企業共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