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農場經營管理策略:以河南省為例
- 王肖芳
- 1454字
- 2019-11-29 22:03:20
2.3 國外研究動態
國外部分發達國家的家庭農場制度相對比較成熟,其中美國、德國和日本的家庭農場發展的相對較好,研究也相對較多,且大部分研究主要從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及經營規模與效率等方面進行研究。例如,在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方面,Rob J.F.Burtonetal(2005)提出農業產業化的主要標志之一就是家庭農場規模的擴大,農場兼并形成更大、更有經濟效率的單元。SDogliottietal(2006)認為農場的發展方式取決于資源稟賦和農戶戰略,模式探索應該能體現資源稟賦和戰略的變化對農場經營產生重要影響。Andrea Zimmermannetal(2009)認為家庭農場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的高低受限于社會營造的環境、社會經濟的波動和農業政策的扶持力度。Robert Napier(2005)提出,農業產業體系正在發生重大變革,家庭農場要想在新體系中立于不敗之地,就需要尋找新的途徑開發人與地的最大效用。Bale?entis T和Kri? ?iukaitien? I(2013)分析了Lithuania家庭農場不同經營方式之間生產效率的變動,并通過管理水平的改進來提高家庭農場的生產效率問題進行探討。
在對家庭農場經營規模與效率問題的研究中,存在著三種不同意見:認為兩者之間呈正向、負向和其他影響。其中,部分學者研究得出家庭農場經營規模存與效率之間存在正向影響,例如,Cornia(1985)采集了15個發展中國家的相關數據,對農場規模、資源投入產出以及農業生產率進行測算,并分析了三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對秘魯、孟加拉國、泰國等國家的研究發現,農場規模和農業生產率之間呈正相關關系。Deolalikar(1981)認為在較高技術水平下兩者的反向關系不成立。Roy Prosterman和Tim Hansidade(1996)在對江蘇省吳縣的研究中發現,農地規模大戶的農業產量要比普通農戶的產量高。Moreno-Perez(2011)認為美國大農場經營效率較高,3個人就可經營一個1200多公頃的農場,而年產值可以超過200萬美元。部分學者認為兩者關系為負,Chayanov、Sen(1962)、Bardhan(1973)以俄羅斯、印度等國家為研究對象,發現在其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的經營規模擴大并不會給農業生產率帶來提高。Berry和Cline(1979)、Carter(1984)、Heltberg(1998)以巴西、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為研究對象,調查了上百戶農戶,結果表明:農業生產規模與農業凈收益之間是負相關關系。還有學者認為農業規模與效率之間存在其他關系,如Carter和Wiebe(1990)認為兩者之間是“U”型關系,Asraul Hoque(1998)對孟加拉農場進行統計分析之后發現,孟加拉的農場最佳規模為7英畝,低于7英畝時農場規模與效率之間呈正相關關系,而高于7英畝時則呈負相關關系。
在家庭農場的科技應用方面,日本經濟學家任開津典生(1985)用實證驗證了農業技術發明的可能性,其依據不同的農業生產投入要素和開發對象,把機械性技術進步和生物化學技術進步劃分為農業技術進步創新的兩個基本模式。此外,Wilkening E A(1954)通過研究家庭農場的科技應用與勞動力投入發現,接受農業技術變化的家庭農場的勞動程度之間有著一致的負相關關系。Lesser W(1990)直接肯定了家庭農場中科技應用的地位,并認為農業實踐中的創新是一件不加思考的事情,利用牛生長激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Tan C B(2013)結合加州智能灌溉和成熟的射頻識別技術,介紹了射頻識別技術在家庭農場灌溉管理上的應用,通過射頻識別技術和實驗室的監控界面實時監控作物生長環境,并根據作物的生長特性自動控制灌溉時間,以此作為家庭農場灌溉自動化管理的典型應用。但也有學者反對家庭農場使用科技方法,例如P B Bhandari(2017)利用尼泊爾農業環境中獨特的詳細數據,研究了小農家庭勞動力的可獲得性與現代節省勞力的機械和生化技術在農業中的使用之間的關系,發現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不鼓勵在作物生長過程中使用這種技術,P B Bhandari的研究為發展中國家利用小農農業轉型帶來的糧食不安全問題提供了重要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