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理論研究基礎

2.2.1 農業公共產品理論

薩繆爾森把公共產品定義為“每個人對這種物品的消費,都不會導致其他人對這種物品消費的減少”。公共產品即是滿足社會公眾需要的產品服務,比如教育、公共衛生、國防、外交。不管新增多少個消費者,這些產品的總效用水平是不變的,即某個消費者對他人消費公共產品是不會產生影響的。非排他和非競爭是公共產品的兩大特性,非排他是指:“一個人在消費某種產品時,無法排除他人也同時消費該種產品”。非競爭是指:“同一單位的公共產品可以被許多人消費,消費增加的邊際成本為零。”目前我們現實生活中很多公共物品只能滿足部分非競爭和部分非排他。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準公共物品,例如圖書館、義務教育,電力使用等。除此之外從公共產品的形式上區分,公共產品可以分為實務性和服務性的公共產品。比如道路、水渠等屬于實物性的公共產品,而科技服務、氣象服務都屬于提供勞務性、信息服務性的服務性公共產品,即通常所說的公共服務。

農業公共產品是特殊的公共產品。通過公共產品的定義和農業特征,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農業公共產品是指與農業密切相關的、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能滿足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共同需要的有形或無形的物品和服務。我國《農業法》的第三十八條規定:“我國各級人民政府在財政預算內安排的各項用于農業的資金應當主要用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健全動植物檢疫、防疫體系,加強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雜草、鼠害防治;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檢驗檢測監督體系、農產品市場及信息服務體系;支持農業科研教育、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民培訓;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扶持貧困地區發展,保障農民收入水平等。”規定中的農村基礎設施、農田水利、健全動植物檢疫、防疫體系、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農業科研教育等都屬于農村的公共產品。農業公共產品不僅可以滿足農業生產經營需要,例如實物性農業公共產品、服務性農業公共產品等政府農業政策等,還具有使用效益低和收益范圍有限等特性。

從分類上看,農業公共產品一般可分為純農業公共產品和準農業公共產品。典型的純農業公共產品有:環境的治理,農業科學的研究,江河湖海的治理等。現實的純公共產品是很少的,絕大多數農業公共產品是以準公共產品的形式存在的。農業部準公共產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性質上接近于純公共產品的農業準公共產品,如農業培訓與教育、小流域防洪防澇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農田防護林和病蟲害的防治等。第二,一般的農業準公共產品,如農業水利灌溉系統、中低產田改造、農村醫療、農用道路建設和農用電網建設等。第三,在性質上接近于私人產品的農業準公共產品,如農村電信、農業機械設備的投入和農業多種經營等。

2.2.2 誘致技術變遷理論

1970年,速水佑次郎(Yujiro Hayami)和弗農拉坦(Vernon W.Ruttan)提出了農業發展的誘致技術變遷理論,一個國家的資源條件會制約一個國家農業的生產的增長,但是農業技術的進步可以改變資源的制約。農業生產會受到技術進步的制約和誘導,這種誘導是因為價格的變動而引起的,但是價格的變動同時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技術類型,這樣可以用來消除因環境資源的缺乏給農業發展帶來的限制。另外,土地和勞動力這類的資源是不可完全替代型的農業資源。農業技術的進步不僅僅是新的科學技術對勞動和土地的替代,也表現在促進土地更加適合耕種和勞動力資源自身的素質進步上。在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二者也在不斷適應自身的變化。農業經濟的發展不僅僅要依靠物質、人力、投資、技術等要素的發展創新,還要依靠傳統資源的提升和進步。因此,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勞動改進型和技術改進型的中性技術進步。

(1)勞動節約型。由于土地、勞動力這些初始資源的相對稀缺程度不同以及供給彈性不同,如果勞動力供給缺乏彈性,或者勞動力比土地的價格高,這會產生勞動節約型的機械性技術進步。在美國,土地價格和機械價格相對于勞動報酬而言較低,且呈現逐年降低趨勢,這就導致美國農場主和農業生產者不斷地提高機械的使用率或者擴大土地來代替農業勞動力。正是由于美國家庭農場的耕種面積不斷擴大和機械化使用率不斷提高,大大提高了土地和機械對勞動力的邊際替代率。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美國的農業技術進步是“勞動節約型”的農業機械道路。

(2)土地節約型。土地供給小或者缺乏彈性,或者土地相對于勞動力價格較高,則致使節約土地的生物化學技術進步,例如在日本土地資源相對稀缺,土地價格缺乏彈性,土地和勞動力是相應增長的。試圖使用土地和機械以求替代勞動力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化肥價格不斷地下降,則會促使農場主和科研人員對于生物創新進行更多的投入,大力培養高產作物、耐肥作物,這大大提高了化肥和生物技術的替代率。因此產生了以“土地節約型”為主的生物化學進步模式。而日本由于國內土地缺乏,且土地價格高昂,因此只能發展以節約土地為目的的生物化學性進步為主的農業生產發展道路。

(3)中性技術型。中性技術進步是不影響生產要素投入組合比例,或不改變生產要素相對收入比例的技術。其中勞動改進型技術主要體現在勞動力的變化上。吳敬學等(2008)認為可以分為三種方式:①技能性技術,即農民在生產過程中按照某一目的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勞動技能,這與勞動者的文化水平,培訓和實踐經驗有著直接聯系。②勞動手段使用性技術,即通過使用農技、化肥、農機等新的勞動手段來提高生產效率的技術。③組織性技術,即在農業生產中,通過使用新的管理知識和組織使用新的技術等組織革新的方式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進步方式。

2.2.3 技術擴散理論

齋藤優(1979)提出了技術擴散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表明在不同階段技術產品的獲利能力是不同的,它呈現出生命周期樣的曲線形態。為了獲得最大的利潤,新技術擁有企業則會在不同時段利用新技術產品輸出,投資及新技術輸出方式來進行技術擴散。在該理論基礎上,Maidiqu(1988)通過對技術生命周期的研究,為國家及企業提供了在國際技術擴散中的對策。Klibanof和Morduch(1995)對技術擴散過程中溢出效應進行了論證。Grili Ches(1957)和Stone Man(1983)等經過研究得出技術擴散的“S”形曲線模型。Kim(1991)則對擴散曲線的路徑進行了總結和分類,尋找到了最有效的擴散渠道和傳播載體。林毅夫(1991)、黃季餛(1994)研究認為在企業規模假定的情況下如果采用新技術的可變成本較小,固定成本較大時,技術的采用就會出現規模臨界點,當企業規模大于規模臨界點時,才能采用新技術。

2.2.4 技術擴散的塔板理論

農業技術擴散的塔板理論認為農戶在采用新技術時需要經歷幾個階段,即從認識到感興趣到對技術評價,然后再評價,最后到達實驗采用的階段。不同的農戶采用同一技術的時間也是不同的,一項新技術從最開始的使用者不斷地向外擴散,不斷地傳給新的使用者,這樣新的技術就會得到普及,這個過程也就推進了農業技術的進步。在新技術的供給曲線上,這個過程具體的表現為:農戶采用新技術,農產品的供給增加,供給曲線右移;農產品供給增加,農產品價格降低。新技術超額利潤降低,導致農民使用新的技術,這就形成了農業技術革新變遷的循環往復和階梯式遞進過程,我們稱之為“農業踏板”。即在市場競爭之中,農戶要想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只有不斷地采用新技術。而對于那些沒有采用新技術的農戶,則要承擔部分損失,嚴重的還將會面臨淘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定县| 厦门市| 尉犁县| 都昌县| 黄梅县| 如皋市| 闽侯县| 齐河县| 烟台市| 莱芜市| 胶南市| 木兰县| 图木舒克市| 苏尼特右旗| 三江| 和政县| 常宁市| 双流县| 安义县| 本溪| 泸州市| 元朗区| 内乡县| 河北区| 太和县| 成都市| 阿拉善左旗| 仲巴县| 法库县| 北碚区| 宣武区| 屏东县| 宜宾市| 濮阳县| 田东县| 阳原县| 诸城市| 彰化市| 临沧市| 横山县| 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