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特點分析

一、內蒙古自治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特點

(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內蒙古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197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301元,1989年突破1000元,2000年突破5000元,2006年跨過1萬元大關,2011年突破2萬元,2012年再上新臺階,達到23150元。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31元,1994年突破1000元,1999年超過2000元,2006年跨入3000元,2008年跨入4000元,2010年超過5000元,2014年達到9976元。2014年內蒙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94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是1978年的76倍。

(二)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呈現明顯的階段性

內蒙古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形成了一條“高—低—高—低”的“N”形曲線,城鎮居民收入年均增長率由1978—1980年的16.3%,下降到“六五”時期的10.56%,再回升到“八五”時期的20.05%。進入21世紀后,年均增速保持在兩位數,“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2.29%,“十一五”以來年均增長14.19%,已逐步接近改革開放之初的增長水平。

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較快,增速波動較大,形成一條高低起伏的“W”形曲線。其中,第一個高點出現在1978—1980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21.13%;隨后增速降低,在“七五”期間降到第一個低點,年均增長10.7%;隨后增速再次提高,“八五”期間年均增長15.38%;然后增速再次降低,“十五”時期達到第二個低點,年均增長8.17%;“十二五”以來增速再次提高,目前處于第三個高點,年均增長15.93%,但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還略有差距。

(三)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國的位次前移

內蒙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基本處在全國各省份末位,2000年上升到第22位,2002年下滑到第29位,2008年上升到第9位,2009年穩定在第9位,2010—2014年維持在第10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在2000年以前一直處在中后位,2002年下滑到第22位,2007年上升到第15位,并連續3年保持穩定。

(四)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逐步拉大

1978年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為170.01元,而2014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18374.00元,是1978年的108倍。這一數值高出內蒙古城鎮居民和農牧民同期的收入增加倍數。更為嚴峻的是,2006年以來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的增速越來越大。

(五)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依然較大

改革開放初期,內蒙古自治區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較小,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迅速拉大,“十一五”期間達到歷史最高點。“十二五”期間有一定的下降趨勢,但相對差距依然達到2.84倍。

(六)城鄉居民收入來源單一

2002年以來,內蒙古城鎮居民收入依然以工資性收入為主,占比最低時也超過67%;農牧民收入則以經營性收入為主,占比最低時也超過62%。收入來源單一,其他收入的占比相對較低,充分體現出居民收入存在的風險。

(七)居民消費支出中食品、居住及交通和通信占比較高

2002年以來,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牧民,食品、居住及交通和通信的消費支出占比都較高,這3項支出每年都占據居民消費支出的60%以上,充分體現出內蒙古居民生活水平的落后,同時消費支出的絕對數值也充分體現出內蒙古城鄉居民之間收入的較大差異。

(八)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與全國水平比較接近

1978年以來內蒙古城鎮居民與農牧民的收入水平都與全國平均水平較為接近。在中期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近年來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有所縮小。

二、廣西壯族自治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特點

(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逐漸提高,而收入差距明顯拉大

廣西城鄉居民收入近年來有較大幅度的提升,特別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而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緩慢,不可避免地,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拉大。

(二)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趨于穩定

廣西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基本呈“M”形變化趨勢。1978—2000年,增長率變化幅度較大,而2000年之后增長率趨于穩定,廣西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趨于穩步增長。廣西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在2000年之前增長率變化幅度同樣較大,2000年之后增長率較為穩定。

(三)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逐步拉大

1978年廣西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為178.99元,而2014年這一差距為17104.00元,是1978年的96倍。這一數值高出城鎮居民和農牧民同期的收入增加倍數。更為嚴峻的是,2006年以來絕對差距的增長越來越快,2014年出現下降趨勢。

(四)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依然較大

廣西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呈現波動變化趨勢,總體來看高于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2009年之后,廣西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在所有少數民族地區中是最高的,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五)城鄉居民收入來源相對單一

從收入構成分析,廣西城鄉居民各項收入基本保持增勢。廣西城鎮居民收入以工資性收入為主,各年占比均超過60%,近年來基本保持增長態勢。工資性收入增長最快,轉移性收入其次,經營性收入與財產性收入總量較低而且增速偏低,但相較于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廣西城鎮居民的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較高。與城鎮居民不同的是,廣西農牧民收入以經營性收入為主,各年占比均超過50%。與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不同的是,廣西農牧民的工資性收入占比較高,各年均在30%以上。

(六)居民消費支出中食品、居住及交通和通信占比較高

2002年以來,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牧民,食品、居住及交通和通信的消費支出占比均較高,這3項支出每年都占據居民消費支出的70%以上,充分體現出廣西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落后,同時相關消費支出的絕對數值也充分體現出城鄉居民之間收入的較大差異。

(七)城鄉居民收入與全國水平相對接近,但近幾年呈現落后趨勢

1978年以來,廣西城鎮居民與農牧民收入都與全國平均水平較為接近,在早期曾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年來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落后態勢。

(八)城鎮居民轉移性收入較高

2014年廣西城鎮居民轉移性收入高達6056.3元,同年廣西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6790.9元,這意味著廣西的農牧民如果能夠轉化為城鎮居民,則無須勞動即可得到與在農村相仿的收入。

三、西藏自治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特點

(一)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但收入水平較低

西藏雖然人口相對稀少,但人均收入水平依然不高。2006年以來,西藏城鄉居民收入雖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截至2014年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牧民,收入均排在少數民族地區最后一位。

(二)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率較為穩定

1978—2014年,西藏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率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基本維持在10%左右,這說明雖然西藏城鎮居民收入較低,但能夠保持穩定增長,也預示著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仍能保持穩定的增長。而西藏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在1990年之前呈現出較大幅度的波動,1990年之后基本趨于穩定。

(三)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逐步拉大

1978年西藏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為390.00元,而2014年為14555.00元,是1978年的37倍。這一數值低于城鎮居民和農牧民同期的收入增加倍數。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呈現階段性變化態勢,自2006年起絕對差距迅速拉大。

(四)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依然較大

西藏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呈現波動變化趨勢,由早期的略微縮小到中期的快速擴大再到近期的迅速下降,其變化幅度在所有少數民族地區中是最大的。近年來,西藏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逐漸縮小,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相仿。

(五)城鄉居民收入來源相對單一

與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不同的是,西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源更為單一且收入水平較低。工資性收入占比較大,除2006年外,工資性收入占比均超過了80%,其他3項收入總和占比不到20%。西藏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構成相對理想,經營性收入占比在60%上下,工資性收入占比在20%上下,但財產性收入占比呈現下降態勢。

(六)居民消費支出中食品、居住及交通和通信占比較高

2002年以來,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牧民,食品、居住及交通和通信的消費支出占比依然較高,這3項支出每年都占據居民消費支出的70%以上,農牧民這3項消費支出的占比甚至超過75%,這充分體現出居民生活水平的落后。同時,相關消費支出的絕對數值也充分體現出城鄉居民之間收入的較大差異。

(七)城鄉居民收入變化較大,近幾年明顯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

1978年,西藏城鎮居民與農牧民收入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2004年以來,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牧民,收入均已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近幾年與全國平均水平的絕對差距迅速拉大。

四、寧夏回族自治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特點

(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寧夏經濟逐漸走上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軌道,城鎮居民收入呈現持續增長態勢,收入結構發生顯著變化,2000年城市居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重要跨越。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3285元,比1978年增加了22938.92元,增長了67.28倍,平均每年增加637元,年平均增長12.6%。同時,隨著農村經營體制的重大調整,農業發展方式和農民就業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農民收入前所未有地增加。2014年,寧夏農民人均純收入跨上新的臺階,達到9976元,比1978年增加了9845元,增長了75.15倍,平均每年增加273.47元,年均增長12.4%。

(二)城鄉居民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拉大,且處于下游水平

寧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由1978年的-2.68元擴大到2014年的609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由1978年的17.67元擴大到2013年的1964.94元,2014年雖縮小到1482元,但整體來看仍呈擴大趨勢。2014年,寧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3285元,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0%。寧夏城鎮居民收入與全國乃至西部地區平均水平的差距都較大,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2013年排全國第25位、西部地區第7位、西北5省(區)第2位。2013年,寧夏農民人均純收入6931元,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7.9%,在31個省(區、市)中居第24位,在西部12個省(區、市)中居第5位,在西北5省(區)中排第2位,低于新疆。

(三)農村居民收入偏低,收入增長速度緩慢

在城鄉居民整體收入水平偏低的基礎上,寧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擴大的趨勢。寧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增大,并不是因為城鎮居民收入過高,而是因為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寧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46.08元增長到2014年的23285元,年均增長637元,其總體增加速度較為合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15.9元增長到2014年的8410元,年均增長230元。1985—2000年,寧夏農民收入增速持續下降。2001年以來,寧夏農民收入雖然有所增加,但只是一種恢復性的增長,農業基礎仍不穩固,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嚴重滯后,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根本癥結并沒有得到解決。

(四)區域間經濟發展極不平衡

寧夏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在空間上呈現出由北向南逐漸落后的特點,并形成了南北兩大經濟區。這種空間分布的特點與寧夏自然、資源、環境的空間分布差異密切相關,經濟發展水平較好的縣市區(青銅峽市、利通區、中衛市、靈武市、平羅縣、鹽池縣等)中,除鹽池縣外幾乎全部位于引黃灌區,而經濟發展水平較差的縣市區(同心縣、徑源縣、隆德縣、原州區、西吉縣、彭陽縣、海原縣等)均分布在南部山區。黃河水利灌溉成為造成寧夏南北經濟發展水平空間分布差異的首要因素。寧夏長期以來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影響較為嚴重,思想封閉、保守,尤其是農民,普遍缺乏接受新事物的愿望和能力,創新意識淡薄,思想觀念特別是市場經濟觀念比東部地區落后。寧夏地區的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發育緩慢,市場不夠活躍,專業生產規模小、帶動作用弱,這些都嚴重地束縛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五)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逐步拉大

1978年,寧夏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為230.18元,而2014年為14875.00元,是1978年的65倍。自2000年起,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呈現快速增加趨勢,2014年出現了一定的下降趨勢。

(六)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依然較大

寧夏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呈現波動變化趨勢,經歷了多次的下降與上升,相對差距依然較大,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有縮小的趨勢。

(七)城鄉居民收入來源相對單一

寧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源較為單一,工資性收入占比較大,2002年以來均超過60%,其他3項收入占比呈現出明顯的階梯性,排在第二的轉移性收入占比超過20%。寧夏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構成相對理想,經營性收入占比自2004年逐年下降,而工資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有趕超經營性收入的態勢。

(八)居民消費支出中食品、居住及交通和通信占比較高

2002年以來,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牧民,食品、居住及交通和通信的消費支出占比依然較高,這3項支出每年都占據居民消費支出的60%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居民生活水平的落后。

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特點

(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

1978—2014年,隨著經濟的發展,新疆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都大幅度增長。1978年,新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19元,2014年增長到23214元,是1978年的72.77倍;1978年,新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19元,2014年增長到8742元,是1978年的73.46倍。在這36年里,新疆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實現了跨越式增長。

(二)城鄉居民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拉大,處于下游水平

新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由1978年的-24.40元擴大到2014年的616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由1978年的14.57元擴大到2014年的1150元。整體呈擴大趨勢。從全國范圍來看,2001年以前,新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整體上處于全國中上游的水平,但2001年以后,基本處于全國下游水平,新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其他省份的差距較大。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在1994年之前,基本處于全國中上游水平,1994年之后,處于全國下游水平,與全國大多數省份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三)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逐步拉大

1978年,新疆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為200.00元,而2014年為14472.00元,是1978年的72倍。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呈現明顯增長趨勢,特別是2006年以來絕對差距迅速拉大。

(四)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依然較大

新疆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呈現波動變化趨勢,由早期的下降轉變為中期的波動增長,2002年為歷史最高點,2002年以后呈現出了明顯的收窄趨勢。

(五)城鄉居民收入來源相對單一

新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源較為單一,工資性收入占比較大,除2013年外占比均超過了70%,其他3項收入總和占比不到30%。新疆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構成也較為單一,經營性收入占比歷年均超過了60%,但總體呈現下降趨勢。

(六)居民消費支出中食品、居住及交通和通信占比較高

2002年以來,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牧民,食品、居住及交通和通信的消費支出占比依然較高,這3項支出占據了居民消費支出的60%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居民生活水平的落后。

六、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特點總結

(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

自1978年以來,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明顯提高。前期收入的絕對數量增加相對緩慢,1994—1996年迎來了收入的快速增長期,經歷了1997—2000年的緩慢發展期后,2007—2008年又迎來了新一輪快速增長期,2010年之后又迎來了絕對數量的迅速增長期。

1.西藏城鎮居民收入水平

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1978年西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顯高于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同時也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30多年后,西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了少數民族地區中的最后一位,與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存在一定差距。

2.內蒙古和廣西城鎮居民收入水平

1978年,內蒙古城鎮居民收入水平在少數民族地區中位居倒數第二,歷經30多年的發展,該地區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攀升到了第一位,且其收入優勢比較明顯,基本接近全國的平均水平。同樣,廣西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由1978年在少數民族地區排名倒數第一攀升到了2014年的第二位,增長速度較快,屬于少數民族地區中的第二梯隊,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3.新疆和寧夏城鎮居民收入水平

相對而言,新疆與寧夏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較為平穩,屬于收入水平的第三梯隊。在1994—1996年、2007—2008年及2011—2013年這三個階段,全國及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城鎮居民收入增量較大。

4.西藏和廣西農村居民收入水平

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方面,1978年西藏農村居民的收入明顯高于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也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30多年后,西藏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排在了所有少數民族地區中的最后一位。廣西則由前期的最后一位,變為倒數第二位,但與西藏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間的差距并不大。

5.新疆和寧夏農村居民收入水平

新疆和寧夏的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與全國差不多,但因基數較低,截至2014年,新疆和寧夏的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仍然與全國存在一定差距,但明顯高于西藏和廣西,屬于第二梯隊。

6.內蒙古農村居民收入水平

相對而言,內蒙古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較快,截至2014年,內蒙古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已經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且明顯高于其他少數民族地區。1978—2014年,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除1999—2001年增長緩慢外,總體增速較好,特別是1994—1996年、2007—2008年及2012年以來增速較為明顯,其中2014年的總體增量最為明顯。

(二)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較大

隨著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也隨之擴大,2006年以來絕對差距更大,且并未呈現出明顯下滑趨勢。總體而言,少數民族地區的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1.西藏、寧夏及新疆

1978年,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最大的省份是西藏,比其他少數民族地區高出2倍甚至更多。但歷經30多年的發展,西藏的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相對較小,與寧夏和新疆同屬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較小的省份。

2.廣西

廣西由1978年少數民族地區的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第二小的省份變成了第二大的省份。

3.內蒙古

內蒙古的城鄉居民收入在少數民族地區中增長最快,但由1978年少數民族地區中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最小的省份,變成2014年少數民族地區中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最大的省份。

(三)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較大

1978年以來,各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的相對差距均出現了一定的波動,部分地區波動幅度較大,但近年來均呈現出穩定下滑的趨勢,與全國平均水平逐漸接近,既有略高的省份也有略低的省份。

1.內蒙古

1978—2014年,內蒙古是少數民族地區中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控制得最好的省份,在大部分年份里相對差距都是5個少數民族地區中最小的。

2.西藏

西藏對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的控制則并不理想,1993—2008年的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均為少數民族地區中最大的,近幾年控制得較好。

3.廣西

值得關注的是,廣西自2009年以來,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一直為少數民族地區中最大的,且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接近或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四)城鄉居民收入來源單一

2002年以來,各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居民依然以工資性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農牧民以經營性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且主要收入來源的占比較大,特別是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及轉移性收入占比總和接近或超過了90%。值得關注的是,部分地區農牧民工資性收入占比較高且有增長趨勢。雖然各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來源均較為單一,但仍存在一定的差異。

1.西藏城鎮居民

西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僅較低,且80%甚至更多都為工資性收入,前期幾乎95%的收入均為工資性收入。

2.內蒙古和寧夏城鎮居民

內蒙古和寧夏城鎮居民收入的70%左右為工資性收入,20%左右為轉移性收入,內蒙古城鎮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占比相對較高,寧夏城鎮居民的轉移性收入占比較高。兩個自治區的城鎮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占比由前期的微弱下降逐漸走向平穩,轉移性收入占比相對穩定。

3.廣西城鎮居民

廣西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占比穩步下降的同時,轉移性收入占比穩步提升。工資性收入占比逐漸低于70%,而轉移性收入占比逐漸高于20%。

4.新疆城鎮居民

新疆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占比相對較高,除2013年外均超過了70%,轉移性收入占比次之。總體而言,其工資性收入占比由前期的波動增長走向了后期的逐步下降,而轉移性收入占比則由前期的波動下降走向了穩步提高。

5.內蒙古和新疆農村居民

內蒙古和新疆農村居民經營性收入占比呈現出了持續的下降態勢,2013年占比均下降到了60%左右,而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占比則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相對而言,內蒙古農村居民的各項收入占比變化趨勢更為協調。

6.廣西和寧夏農村居民

廣西和寧夏農村居民收入結構與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存在明顯差異,雖然仍以經營性收入為主,但近幾年工資性收入占比增長勢頭較為明顯,與經營性收入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其中廣西變動速度相對緩慢,而寧夏占比變化曲線的斜率較大。截至2013年,廣西和寧夏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占比已經超過了35%,寧夏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甚至有趕超經營性收入的態勢。相對其他少數民族地區而言,廣西和寧夏農村居民轉移性收入占比雖然也在逐漸提高,但明顯低于其他少數民族地區。

7.西藏農村居民

與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不同的是,雖然西藏農村居民經營性收入占比最高,但其占比由前期的逐漸減少走向了迅速提高后趨于穩定的趨勢;工資性收入由波動性的提高走向了迅速減少后趨于穩定的趨勢;轉移性收入占比由波動性增長走向了穩步增長;財產性收入占比則由快速增長走向了逐步減少。

(五)城鄉居民消費支出中食品、居住及交通和通信占比較高

2000年以來,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消費支出中,食品、居住及交通和通信占比較高,3項支出的占比總和超過了60%,部分地區甚至超過了70%。值得關注的是,2014年城鄉居民消費支出結構有了明顯的變化。

少數民族地區居住消費支出額度及其占比均呈現出一定的增長趨勢,而食品消費占比呈現出穩步下降的趨勢,也表明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正在提高。另外,交通與通信消費的穩步提高進一步說明了少數民族地區交通網絡的不便,影響著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的生活質量。而除西藏外農村居民醫療保健支出占比的穩步提高進一步說明了農村居民在醫療方面的困境。

從消費結構上看,西藏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中,食品占比依然較高,說明了其收入水平落后的特征。值得關注的是,西藏城鄉居民在醫療與保健方面的支出占比明顯低于其他少數民族地區。

(六)城鄉居民收入依然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

少數民族地區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交通網絡并不發達,人口稀少而且收入來源不穩定,因此少數民族地區的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近年來落后趨勢更為明顯。總體而言,除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較為接近外,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均顯著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海市| 桑植县| 南投县| 武汉市| 湘西| 双城市| 漳平市| 汝州市| 新化县| 上蔡县| 安岳县| 南陵县| 梁山县| 黄冈市| 隆安县| 墨脱县| 丽江市| 四川省| 潞西市| 西丰县| 延庆县| 乃东县| 新兴县| 巢湖市| 肇州县| 财经| 莎车县| 和田县| 商城县| 花莲市| 霍山县| 凤庆县| 托克托县| 峨眉山市| 吴堡县| 江源县| 临朐县| 凯里市| 盐津县| 江北区| 陇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