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輻射周邊帶動能力

一、鄭汴一體化向縱深推進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強調合作共贏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逐漸成為國家間、地區間經濟關系的發展趨勢之一。對于河南這樣經濟欠發達的內陸地區來說,一些專家學者又提出了“組合城市”的概念,即在特定的區域范圍內,依托一定的自然環境條件,借助發達的綜合交通和通信系統,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兩個以至多個城市進行組合,形成以地緣經濟為基礎,以產業鏈為核心的城市組合體,人為再造一個“大都市”。在這種背景下,鄭汴一體化逐漸進入學者和政府的視野。鄭汴一體化可以實現兩者之間的優勢互補:鄭州可以借助開封相對豐富的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本,打造中原城市群增核心增長極;開封則需要吸引來自鄭州的產業轉移和投資,培育新的增長點,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鄭州至開封兩個城市的空間距離是60公里,隨著鄭州向東、開封向西的相向發展,實際相距只有38公里,具有一體化發展的現實基礎。

《中原城市群總體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十一五”期間,要優先推動鄭汴一體化,加快鄭州的休閑、娛樂等服務功能與開封的銜接,使開封成為鄭州都市圈中具有濃郁文化特色的休閑娛樂功能區,實現鄭汴兩市互補。2012年12月14日,河南省發改委、鄭州市政府、開封市政府三方簽訂《進一步加快推進鄭汴一體化發展的框架協議》。三方將建立由省發改委主任和兩市市長參加的鄭汴一體化發展聯席會議制度,鄭州市、開封市將建立完善對接制度,在七方面開展務實合作,攜手推進鄭汴一體化。隨著鄭開大道、鄭開城鐵的相繼開通,鄭汴一體化駛入快車道。面向未來,鄭州市也提出要重點推進鄭州與開封、許昌、新鄉、洛陽、焦作等周邊城市的產業對接和融合發展;開封市提出了鄭汴一體化升級版總體方案,將深入推進鄭州開封“五同城一共享”,即金融同城、電信同城、交通同城、產業同城、生態同城和資源共享。鄭汴一體化對于鄭州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鄭新融合發展漸入佳境

隨著鄭汴一體化的推進,與鄭州隔河相望的新鄉也不甘落后,同樣想共享鄭州快速發展的成果。鄭州與新鄉隔河相望,直線距離僅80公里,具備實現融合的良好基礎和條件。不管是鄭州還是新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對接發展的愿望都在不斷增強。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指出,中原經濟區空間布局按照“核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提升、對接周邊”的原則,形成放射狀、網絡化空間開發格局,“核心”指鄭州,“軸帶”是指隴海發展軸和京廣通道,新鄉正處在這一發展軸帶上。2013年,收費26年的鄭州黃河公路大橋免費,打開了鄭州和新鄉融城發展的“大門”,鄭州和新鄉兩市地緣上更加接近,有助于黃河兩岸經濟發展和城市的拓展,促進鄭州和新鄉城市帶的形成,擴大鄭州都市區的核心,提高鄭州都市區核心帶動作用,對鄭州新鄉兩地融城發展意義重大。2014年,原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在新鄉調研時指出:“新鄉市要發揮優勢、搶抓機遇,借助鄭州優勢,加快推進鄭新融合發展,為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做貢獻。”2015年,新鄉市政府專門印發了推進鄭新融合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

隨著鄭州“東擴北進”戰略與新鄉“東移南擴”戰略的實施,兩座城市在黃河岸邊自然相撞,順勢融合。近年來,隨著鄭州航空港的崛起和新鄉平原示范區的快速發展,兩座城市在區域發展合作中關系日漸緊密,鄭新融合發展成果豐碩。新鄉市為尋求新的發展優勢,積極主動對接鄭州,形成“借勢航空港、共建大都市、承擔大功能、形成大合力”的思路,將“三區一帶”作為對接鄭州的前沿地帶。近年來,新鄉市承接產業轉移項目的1/4來自鄭州,多數都位于這一區域。“三區一帶”即平原示范區、原陽產業集聚區、亢村專業園區和三者之間的連接帶。成立于2010年的平原示范區,從誕生之初就打上了深刻的鄭新融合的烙印——依托鄭州、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是新鄉與鄭州實現無縫對接的重要節點。原陽縣依托產業聚集區,集群式承接鄭州產業轉移,截止到2015年底,原陽產業集聚區的175個工業項目中,有135個都來自鄭州。金水(獲嘉)產業新城,是全省首個“飛地產業園”,其發展勢頭良好。鄭州和新鄉的融合發展,對于鄭州跨越黃河,增強對黃河北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鄭焦融合發展深入推進

鄭州、焦作之間僅一河之隔,市區相距僅70公里,兩市對于一體化發展的愿望和需求均十分強烈。焦作市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結構矛盾突出,傳統優勢產業支撐力明顯下降,新的經濟增長點還沒有形成規模,迫切需要借力發展,盡早完成轉型升級。鄭州正在加快建設國際商都,努力向國家中心城市邁進,但自身發展空間受限,黃河以南的空間已經十分擁擠,迫切需要跨過黃河向北發展。隨著鄭云高速(鄭州—云臺山)的開通、鄭焦城際鐵路的運行和迎賓路南延黃河大橋的建設,鄭州與焦作聯系更加緊密,在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在推進鄭焦經濟聯動發展方面,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空間布局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發展。

鄭焦兩市的主要產業分別處于產業鏈的不同位置,優勢各異,產業的上下游配套能力較強,融合互補發展的優勢明顯。焦作市按照產業鏈條延伸、產業相互依存的要求,以產業集聚區為平臺載體,積極主動承接鄭州市的輻射,加快發展與鄭州市的產業協作配套。武陟縣作為焦作對接鄭州的最前沿和“橋頭堡”,已經全面融入鄭州“一刻鐘經濟圈”。產業方面,搶抓鄭州市改造、市內企業外遷的難得機遇,集群引進磨料磨具、機械裝備和汽車及零部件等一批重點項目;教育方面,成功引進鄭州交通職業學院落戶武陟。與武陟緊鄰的溫縣也不甘落后,積極對接鄭州發展,2015年,溫縣縣情說明會暨項目簽約儀式直接在鄭州召開,2016年與鄭州市金水區成功簽訂飛地經濟項目合作框架,成為解決兩地發展瓶頸制約的重要舉措。

四、鄭許昌一體化發展積極推進

許昌與鄭州相距86公里,與航空港毗鄰,許昌下轄的長葛距新鄭國際機場20公里,其中北區邊界距機場僅15公里,區位優勢明顯。作為中原城市群緊密層內兩個重要的城市,近年來,鄭州、許昌在規劃、交通、產業分工與合作等方面聯動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鄭州與許昌兩市在空間規劃上已經實現全面對接。隨著鄭州市區不斷向東向南擴展,對許昌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也顯著增強;而許昌市圍繞推進與鄭州空間對接,依托107國道,在京廣鐵路和京珠高速之間規劃了許(昌)長(葛)城鄉統籌試驗區;圍繞航空港實驗區,許昌規劃了150平方公里的航空經濟承接區。兩市之間的交通聯系也在逐步加強。鄭州與許昌之間現有京珠高速、京廣鐵路、107國道相連,石武客專、安信公路(新107),許昌至新鄭機場城際軌道交通正在規劃建設中,兩市間交通聯系進一步增強。鄭州與許昌之間的產業分工協作日益密切:鄭州的汽車、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具備一定的基礎,許昌市依托許昌新區,重點發展以電力裝備、汽車零部件為主的現代裝備制造業和以食品、紡織服裝生產為主的都市輕型工業。隨著產業集聚區和重大項目建設的加速推進,兩市產業錯位發展和分工協作更加密切。鄭州和許昌之間的強強聯合必將極大增強鄭州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提供強大的支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武县| 黑河市| 金平| 宁河县| 义乌市| 大荔县| 综艺| 平和县| 宽城| 东台市| 仙桃市| 隆子县| 波密县| 浑源县| 池州市| 新泰市| 渭南市| 吉隆县| 宜都市| 永德县| 蓝田县| 南召县| 葫芦岛市| 杭州市| 张北县| 墨竹工卡县| 娱乐| 嘉禾县| 衡山县| 英超| 长沙县| 石楼县| 福海县| 小金县| 蕉岭县| 民乐县| 二连浩特市| 陇南市| 辽源市| 冷水江市| 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