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接產業轉移與推進產業集群升級:以中部地區為例
- 劉珂等
- 5589字
- 2019-11-29 21:42:06
一、發達國家或地區產業轉移的相關理論
產業轉移一般是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進行轉移,對此現象研究的學者也較多,國內外學術界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成本上升論、“雁行模式”理論、邊際產業擴張論、生命周期論、梯度轉移論等。
(一)成本上升論
美國經濟學家威廉?阿瑟?劉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發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中國家生產出勞動密集型產品后將其出口到發達國家。
劉易斯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發達國家工業增長速度較快,而人口自然增長率不斷下降,勞動力總量不足使得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于是,發達國家將一些不再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借此降低勞動力成本,為了彌補國內產量不足,又需要從發展中國家進口這些勞動密集型產品(2)。
按照劉易斯的觀點,引起產業轉移的主要因素是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這種觀點有其合理性,對于很多發展中國家而言,廉價勞動力是其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即所謂的“人口紅利”,“人口紅利”在我國之前的經濟增長中表現得較為明顯。
當然劉易斯的理論也有其不完善之處:第一,劉易斯的著眼點僅限于生產的成本因素,而忽略了影響產業發展的資源要素、市場要素、技術要素。第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的熟練程度有較大差別,這就可能導致勞動力的生產效率有較大差別,這會抵消相當大部分的勞動力成本差別。第三,“人口紅利”不可能無限期延續,當發展中國家過分依賴廉價勞動力優勢時,便可能失去創新能力,處于不可持續發展的狀況,即所謂的“劉易斯拐點”。第四,當大規模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時,可能會使發達國家勞動力重新出現過剩。第五,劉易斯的理論只能解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而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則是他理論所不能解釋的。
(二)“雁行模式”理論
“雁行模式”理論(Flying Geese Model)是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あかまつかなめ,Kaname Akamatsu)在1932年根據日本棉紡工業的發展狀況提出的。20世紀50年代中期,“雁行產業發展形態論”基本成型,20世紀70年代最終定型。
“雁行模式”理論已經成為一套比較完整的解釋區域產業轉移和升級的理論,它可以較好地解釋東亞經濟的發展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成為東亞率先實現工業化的國家,隨著各產業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日本將出現比較劣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依次轉移到亞洲“四小龍”(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東盟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以及隨后的中國沿海省份(3),形成了以日本為“領頭雁”的東亞經濟發展的“雁行模式”。“雁行模式”理論有三個模型:
模型1:在“雁行形態”中,日本是雁頭或領頭雁,亞洲新興工業經濟體(主要指亞洲“四小龍”)是雁身,而東盟(和中國)是雁尾。“雁陣模式”本質上就是東亞先進國家(地區)與后進國家(地區)之間的一種產業轉移的過程(如圖1-1)。雁行模型要求在產業中有一個“領頭雁”,即A地區,該地區的產業具有絕對優勢,發展的階段最高。隨著時間的推移,B地區產業的某種動態比較優勢,使得A地區的某類產品向B地區進行轉移,促使B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然后又向C地區進行轉移,促使C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這種模式依靠發達地區帶動欠發達地區的產業發展。例如: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的趨勢。對于發達地區來說,勞動力和土地成本的提高使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出現了動態變化,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以實現產業結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升級,符合經濟轉型的要求。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承接轉移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樣也促進了本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符合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要求。

圖1-1 “雁行模型”地區轉移
模型2(見圖1-2):圖1-2中,實線表示國內生產線,虛線表示國內消費線,并根據生產線與消費線的此消彼長將坐標圖劃分為五個區域,坐標圖A的進口階段表示區域產業的發展首先從進口開始,與國內需求同時呈上升趨勢;從國內生產隨之逐漸形成,到國內生產與消費持平這一階段是進口替代階段;隨著國內生產逐漸超過進口,而且超過的量越來越大,此為出口階段;隨著該產業的轉移,出口量又逐漸降低,這一階段是該產業發展的成熟階段;隨著國內生產量進一步降低,國內生產開始低于國內消費,于是進入逆進口階段。B坐標的實線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該產業呈現“進口——國內生產——出口——再次進口”的階段性變化。C坐標中的實線是該產業的自給率,用國內生產和國內需求的比值表示,如果自給率大于1,則處于出口階段;小于1,則為進口階段。

圖1-2 “雁行形態”發展的五個階段
模型3(見圖1-3):在一國范圍內,某產業的“雁行發展形態”先是在低附加值的產品中出現,然后逐漸延伸到高附加值產品,繼而在整個行業的結構調整中都會出現“雁形”變化格局。

圖1-3 “雁形行業”結構調整
赤松要的“雁行模式”理論主要針對發展中國家提出,其主旨是發展中國家利用引進先進國家的技術和產品發展本國的產業,因此,存在產業結構發展層次不同的國家,是產業轉移的動力。后進國家可以先進口先進國家的產品,隨著后進國家對該產品需求量的增加,先進國家會在后進國家建設工廠進行直接生產,將相關技術引入后進國家,后進國家就能自己建設工廠進行生產,利用低工資優勢,生產出的產品不僅可供出口,而且可以后來者居上,在該產業中取代“領頭雁”的地位。
但是,隨著東亞各國經濟的發展,“雁行模式”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戰。“雁行發展”模式的基礎是各國產業結構發展層次的梯度差,但是這種差別隨著日本國內經濟的不景氣以及其他各國經濟的發展而日益縮小。另外,日本推行“雁行模式”,試圖以此來證明并確保日本經濟在東亞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這會使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產業的升級換代受到阻礙。
(三)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弗農(Raymond Vernon)于1966年提出的以產品生命周期的變化來解釋產業國際轉移現象的理論。弗農認為,產品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要經歷形成、成長、成熟、衰退這幾個階段。在創新國(一般為最發達國家)、一般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等不同技術水平的國家里,產品所經歷的各階段的時間長短是不一樣的,正是這種不同階段的時間差,使不同國家在技術上存在差距,使同一種產品在不同國家的市場上存在競爭差異,從而使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發生變化。
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四階段模型如圖1-4所示。

圖1-4 產品生命周期四階段模型
圖1-4中,三條實線分別表示創新國(最發達國家)、一般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進出口狀況。在產品形成階段,由于新產品是創新的產物,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費用與先進的技術力量,其只能首先由最發達的國家進行,因為最發達國家有充裕的資金以及雄厚的科技力量,因而,最發達國家能夠研發并生產出新產品,并壟斷該新產品的出口權。第二個階段是隨著該產品進入發展期,一般發達國家開始仿制該產品,由于仿制不需要支出高額的研發費用,在勞動成本方面具有優勢,產品價格低于進口的價格,雖然在國際市場上其出口價格由于關稅的原因不具有優勢,但在國內市場具有優勢,因此,導致進口逐漸減少,最終,仿制使創新國的產品出口出現萎縮。第三階段是一般發達國家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與創新國發生激烈競爭的時期,一般發達國家開始出口該產品,創新國逐漸失去壟斷地位,出口大幅度萎縮,一般發達國家的出口產品則在第三國市場上代替了創新國產品。第四階段是創新國開始成為凈進口國,隨著一般發達國家出口的擴大,該產品成本進一步降低,產品終于出口到創新國,創新國的出口出現停滯,該產品的生命周期在創新國終止。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實際上指出了轉出國(發達國家)選擇產業轉移的適當時機。當產品處于成長階段時,國內生產具有競爭優勢,產品會出口到國外;當產品處于成熟階段時,可以通過技術轉讓或產業轉移等方式進入他國市場;當產品處于衰退階段時,則最好將產業轉移到具有相對優勢的國家或地區(4)。
實際上,產業轉移也應該包含產品的技術擴散,按照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轉出國的產業轉移是以對外直接投資的形式進行,與產品的技術擴散無關。但從轉入國來看,要接納產業轉移的前提是掌握相關的技術。因此,只有那些具有相關技術基礎或具有較高技術吸收與學習能力的國家和地區才能夠真正接納國際產業轉移(5)。
弗農的學說解釋的是一種被動的產業轉移行為,其產業轉移的動力在于產品生命周期的變化,而無法解釋主動的產業轉移行為。例如:發達國家相互之間的直接投資和產業轉移,一些沒有充裕資金和技術優勢的發展中國家的對外投資行為也是該理論無法解釋的。
(四)“邊際產業轉移擴張”理論
小島清(Kiyoshi Kojima)于1978年將“雁行模式”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結合起來,提出了“邊際產業轉移擴張”理論,該理論提出的背景是當時的產業轉移理論已經無法解釋和指導日本的對外投資活動。小島清認為,產業向外轉移應該從本國的邊際產業開始。邊際產業也可稱為“比較劣勢產業”(見圖1-5),是指在產業轉出國已經或即將喪失比較優勢,而在產業轉入國已經或潛在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這種產業在兩國間的差距是最小的。中小企業同大企業相比,更容易出現比較劣勢,成為“邊際性企業”,因此,中小企業是應該首先進行產業轉移的對象(6)。

圖1-5 邊際產業轉移模型
小島清的“邊際產業轉移擴張”論對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日本與美國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日本的產業轉移是從本國的邊際產業開始,并依次進行,對產業轉移雙方都產生有利的影響,不僅可以使日本國內的產業結構更加合理,而且能夠促進轉入國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發展,有利于轉入國產業的調整。至今,日本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中,高新技術很少出口,也許就是受到小島清的“從技術差距最小的產業開始依次進行轉移”這一理論影響的結果。
在國際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中,“邊際產業轉移擴張”理論被認為是解釋發展中國家對外產業轉移理論的典范,它較好地揭示了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原因和轉移出的產業的特點,彌補了原有國際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只能解釋發達國家對外投資活動的弊端,為發展中國家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活動指明了方向,有著較大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五)梯度轉移理論
“梯度”作為表現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差別的概念,被區域經濟學者廣泛采用。由于要素稟賦、技術、產業基礎的不同,各國或地區在經濟與產業發展水平上存在階梯狀差距,這種階梯狀差距即為梯度。區域經濟中的梯度包括要素稟賦梯度、技術梯度、產業梯度等相關概念,其中,產業梯度是經濟梯度最本質的體現(7)。
梯度轉移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1826年德國經濟學家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Thünen)提出的農業圈理論,該理論認為,農業生產的集約化水平呈現從中心城市向四周農牧區逐步下降,歷經中間多個梯度最終達到荒野程度的梯度分布(8)。
該理論認為,每個國家或地區都處于一定的經濟梯度,新產業、新技術、新產品等大都源自高梯度地區,而處于成熟階段后期或衰退階段的產業則往往處于低梯度地區。每當一種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出現,其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從高梯度地區轉移到低梯度地區。梯度轉移理論主張,發達地區應首先加快發展新產業或新技術,然后向較發達地區及欠發達地區轉移,以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
發達國家(產業轉出國)必須同時滿足下面三個條件,才會將產業進行梯度轉移:
條件1:D1+D2>D3。
其中,D1為新興產業的市場需求,D2為夕陽產業(從發達國家的“原來產業”轉移出一部分后留在本國的部分)的市場需求,D1+D2為進行產業轉移后發達國家的市場需求總和,D3為原來產業(尚未轉出產業之前的所有產業總和)的市場需求。
這個不等式表達的是,只有“新興產業”與“夕陽產業”之和大于“原來產業”,才能使產業轉移順利進行。當D3規模足夠大(如紡織業、食品加工業、印刷業等),D1一定時,如果將產業全部轉移出去,即D2=0,發達國家總的市場需求會減少,就會阻礙產業的轉移。例如:紡織業一直是歐美國家的重要產業,紡織業和服裝業在1980年占美國制造業產值的5.6%,紡織業約占歐盟工業總產值的4%,因此,紡織業在歐美國家是強勢的“夕陽產業”。就是因為D3足夠大,因此,留下的紡織業還具有很大的市場需求,不會被轉移出去。
條件2: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完成。產業轉出國在“原來產業”衰退時,就開始新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即新興產業已經開始興起,并且必須和“夕陽產業”在空間上并存,在時間上相繼。
條件3:政府對“夕陽產業”的轉移沒有制約。
有學者運用模型對產業梯度進行了測量,例如:戴宏偉提出用產業梯度系數(IGC)衡量區域產業梯度水平,公式如下:

式(1-1)中,LQ表示區位商,計算方法見本書第二章公式(2-6);CPOR表示比較勞動生產率,是用地區勞動生產率除以全國勞動生產率得出,勞動生產率則是用產業增加值除以該產業的從業人員數量。(9)由此可見,區域產業梯度的高低是由該區域的產業集中度和勞動生產率共同決定的。
梯度轉移理論作為一種理論,對現實經濟與產業發展有較大的理論支持。以區域不均衡作為基礎,該理論提出,資源稟賦好、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應較快發展,并通過從高梯度到低梯度的產業轉移,帶動資源稟賦差、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發展。
該理論同時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較大的理論指導意義,由于我國地域廣博,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大致形成了三個經濟梯度:第一個經濟梯度為沿海發達地區,工業基礎雄厚,技術最為先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小,有條件發展先進技術;第二梯度即中部地區,經濟發展處于一般水平,技術水平居中;第三梯度即西部及邊遠不發達地區,經濟較為落后,發展不充分,技術力量薄弱。按照梯度轉移理論,中部地區可以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大力承接產業轉移,并將部分產業向邊遠地區轉移。
梯度理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表現在:對各經濟梯度難以科學劃分,實踐中容易將地域差距擴大化;忽視高梯度地區有落后區域,落后地區也有相對發達區域的事實,有可能固化各地區發展的梯度位置,使發達地區更發達,落后地區更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