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共生理論的滇越國際旅游合作研究
- 呂宛青 成竹
- 2168字
- 2019-11-29 21:49:08
1.2 研究目的、價值和問題
自1994年4月8日中國和越南在越南河內簽署了雙邊旅游合作協定以來,中越旅游合作已經走過了20年的歷程,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國家旅游局入境抽樣調查數據顯示,越南來華旅游規模從2010年的92萬人次增長到2013年的136.53萬人次,3年間增長44余萬人次,增幅近50%;截至2018年上半年,按入境人數排列,越南已成為我國第二大入境旅游客源國,也是中國入境旅游客源市場中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然而,隨著國際旅游業不斷深入發展,國際旅游客源的類型、結構、需求不斷變化,旅游產品不斷開發,在區域旅游合作中暴露出一些問題,本研究即以此為切入點。
1.2.1 研究目的
滇越區域旅游合作始于昆明第一屆進出口商品交易會。1995年8月,昆明舉辦第一次昆明進出口商品交易會,越南自中越正式建立旅游合作協定后第一次組織80多家各類企業到滇參會,并在會上與昆明旅游公司接洽,最終于同年11月成功組織了第一批越南旅游團到中國云南旅游。之后在中國云南和越南旅游機構的努力下,旅行社之間不斷簽訂合作合同,建立旅游合作關系,滇越國際旅游合作從此拉開序幕。
20年來,滇越旅游合作在資源共享、客源互換、設施共建、共同宣傳促銷、共同開發旅游線路等方面做了諸多努力和嘗試,合作成果顯著。當前,新時代的飛速發展又給滇越國際旅游合作帶來了新的契機。
大湄公河次區域已經逐步成為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由于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云南已成為中國與次區域國家間最便捷的旅游通道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同時也是亞行“瀾滄江—湄公河旅游基礎設施開發”項目技術援助(2006年)和“湄公河上游河段(黃金四角)旅游區跨國旅游線路規劃”項目中的重點建設區域。以旅游作為滇越在次區域合作發展中的“先導”領域,通過旅游業的合作與開發,整合資源、人力,協調規劃、管理,簡化出入境手續,共享第三國客源市場,以旅游帶動商品、資本、技術等的流動,為促進中國—東盟旅游合作圈的形成,大力推進中國西南省份與中南半島之間的旅游合作。
本書的研究目的在于將共生理論應用于滇越國際旅游合作,運用共生理論已有的研究成果對區域旅游合作中的要素進行分析、探索,在旅游資源整合、旅游從業人員培養、旅游景區和線路管理優化、國際旅游通道的便捷性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為滇越國際旅游合作問題提供有實際性價值的思路與方法。這也是應用共生理論對旅游活動這一社會經濟現象進行應用研究的一次嘗試。
1.2.2 研究價值
1.2.2.1 區域經濟一體化迫切要求區域市場一體化形成
區域的范圍通常大于一個主權國家的地理范圍,區域經濟合作往往需要將不同經濟特色的國家和地區組合在一起,但這些經濟地區和國家并非總在同一區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正是為了調和不同區域國家和地區之間的關系,力主消除國境在經濟交往中造成的障礙,促成伙伴國家之間的市場一體化。
多年來,中國云南和越南在推進雙邊國際旅游合作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嘗試性地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疇下,樹立起了避免各自為政、重復建設、惡性競爭的觀念意識。但在實際的操作中,仍然存在多重障礙,很難找到能夠兼顧各自利益訴求的途徑。這正是因為旅游市場的一體化尚未形成。
生物界的“共生”指的是不同的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Anton de Bary, 1879),是幾對合作者之間穩定、持久、親密的組合關系(Dale S. Weid, 1982)。運用共生理論來分析滇越國際旅游合作問題,就是要找到旅游活動中的共生要素,分析各要素之間的共生關系,找到共生的界面,最終實現滇越區域旅游的市場一體化。
1.2.2.2 區域旅游合作的效應有待研究
共生是最有效地獲得“共贏”的合作方式,其特質就是追求全局共贏、獲得成本優勢、實現集成目標、創造先動優勢、增強抗風險能力(鐘俊,2001),這也正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想目標。因此,運用共生理論來研究區域旅游合作效應以及如何發揮區域旅游合作的互補效應與整體效應,打造滇越旅游的共贏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
1.2.2.3 區域旅游合作的共生要素和共生關系有待明確
一般而言,共生的要素包括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11)。在滇越國際旅游區域中,究竟存在多少共生單元?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它們應該以怎樣的方式相互作用或相互結合?區域外部環境對這些共生要素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明確這一系列問題有助于在滇越旅游合作中建立起更行之有效的合作機制,其研究結果對國際區域旅游合作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2.3 研究問題
根據對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的分析,本書擬以區域經濟一體化、旅游經濟學、旅游管理學、旅游資源學的相關概念為基礎,運用共生理論來分析探討滇越國際旅游合作的合作機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假設滇越國際旅游區域共生關系存在,通過共生理論,對共生系統的共生要素進行分析,確定其共生單元,通過共生單元的質參量指標,判定滇越區域旅游共生系統共生關系的存在,揭示現有共生關系的共生模式,并對其所面臨的共生環境和所需要的共生條件進行分析。
第二,在正視區域內各共生要素存在的前提下,研究滇越國際旅游合作的共生機制,從資源整合、品牌建設、利益均衡、理性決策、責任分擔、共同監督等方面構建各共生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動態方式。
第三,實證研究。選取自助旅游為共生界面,通過對中國元陽和越南沙巴目前開展自助旅游的條件、發展模式和管理現狀的對比分析,在共生的前提下,提出元陽和沙巴國際旅游合作的思路,試圖從小范圍的角度來實踐“基于共生理論的滇越國際旅游合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