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驅動區域轉型升級的邏輯與江蘇實踐研究
- 陳曉雪
- 4237字
- 2019-11-29 21:48:47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一、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是歷史邏輯的結果
中國經濟發展要從規模擴張為主轉向提升質量和效益為主,必須依靠創新驅動。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正在發生變化,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和各種資源環境約束的加強,舊有的投資驅動、規模擴張、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空間越來越小,不可持續。唯一的出路就是進一步強化創新驅動,實施產業升級改造,提升價值鏈,提升產品附加值,通過提高質量和效益來贏得更長時間的可持續發展。
1. 以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是提高發展質量的歷史必然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有220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其中包括輕工、紡織產品和家用電器等。2010年我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總值中所占比例達到19.8%,超過占比為19.4%的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制造大國。然而,我國大多數制造企業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研發、設計、品牌、供應鏈管理和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薄弱。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我國是生產加工大國,并不是制造業大國。
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戰,需要通過技術創新走出困境。中國制造的困境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低技術發展模式已到了盡頭。首先,作為這一發展模式基礎的廉價勞動力優勢越來越小。近年來勞動力報酬不斷上升,人口紅利不斷減少,加上人口老齡化趨勢,致使我國的制造業成本不斷上升,廉價勞動力時代正在走向結束,這已經導致許多公司向中西部轉移,有的已經轉移到周邊國家。其次,金融危機導致全球需求下降,再加上金融危機引發的美國等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再次抬頭,限制和提高出口門檻,導致依靠外需的中國制造面臨難以為繼的壓力。最后,制造企業主要是中小民營企業,其在國內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中國制造的主體主要是中小民營企業,它們不僅先天不足,起點低,而且后天營養不良,大多是勞動力密集型附加值較低的代工企業。目前,它們面臨貸款難、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價格上漲以及不完全競爭規則的影響,生存困難。另一方面,自身轉型緩慢、乏力。
制造業的核心并不是加工制造業本身,而是以自主核心技術為支撐,以產品研發和設計為龍頭,通過全球采購進行集成,獲取高附加值。按照微笑曲線來分析,在價值鏈兩端,包括研究開發、采購、產品設計、品牌營銷、物流管理、金融等,擁有高附加值和高利潤率,而處于中段的加工、組裝、制造等傳統制造企業,附加值低、利潤率低。我們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資源,承受著環境污染,背負著傾銷的惡名,但利潤的大頭卻在別人手里。唯有強化創新驅動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實現以自主創新為基礎的產業升級,把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續動力源泉。
2. 以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是有效解決經濟與人口、環境、資源之間矛盾的歷史必然
改革開放以來,人口紅利在我國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依靠低勞動力成本推動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但現在人口紅利已經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在上升,人口老齡化在加速,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本在增加,唯有通過提高人口素質、創新驅動經濟發展。2013年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3年年末,中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到2.02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4.9%,其中65歲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9.7%,達到1.31億,目前全球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只有中國一個。2億老年人相當于印度尼西亞的總人口數,已超過巴西、俄羅斯、日本各自的總人口數。如果這2億作為一個國家的總人口數,也能排在世界第四位。按照聯合國的預測數據,我國65歲以上老人總數將從1950年的0.24億增至2050年的3.31億。
我國人均資源少,發展面臨極大的資源環境壓力。無論是能源、礦產,還是土地和水資源,我國的人均擁有量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水和耕地資源人均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3,45種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油氣人均可采儲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6%。
經濟發展方式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有利于促進由外延粗放利用資源向內涵集約利用資源轉變,促進資源節約和優化配置。同時,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的階段,經濟發展方式轉向創新驅動,能有效降低單位GDP資源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強度。這既有利于緩解國內生態環境壓力,又有利于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博弈中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顯然,“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應對發展環境變化、把握發展自主權、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是更好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們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謀劃,加強組織,優化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總體布局”。
二、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是現實邏輯的結果
創新驅動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和最為關鍵的力量。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少,生態環境脆弱,人口規模巨大,經濟與社會發展面臨各種挑戰。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經濟結構調整已成為一個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在耕地、淡水、能源、生態環境等剛性約束不斷強化,要素驅動型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的背景下,經濟發展方式轉向創新驅動是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必由之路。
創新驅動發展的成效直接關系到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成效。因此,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中的戰略支撐作用,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經濟結構問題與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素質密切相關。如果沒有創新能力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就難以真正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影響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無論是現代產業體系的確立,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科技的力量。另外,創新驅動型發展方式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高質量,人力資本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從而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增進社會和諧、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強化創新驅動是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求。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之一。創新型國家有四項重要指標:一是研發投入強度即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2.5%;二是對外技術依存度不超過30%,目前我國超過了50%;三是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我國目前總體剛超過50%;四是本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和國際科技論文被引用數均進入世界前5位。距離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戰略目標的時間不到7年,時間緊、任務艱巨,必須切實加快創新型國家驅動發展的步伐。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創新驅動是形勢所迫。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科技實力邁上了一個新的大臺階。同時,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我國現代化涉及十幾億人,走全靠要素驅動的老路難以為繼。物質資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卻會越用越多,因此我們必須及早轉入創新驅動發展軌道,把科技創新潛力更好釋放出來。”
三、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是未來邏輯的結果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這是我們提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出發點。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
而要掌握未來先機,就要解決我國發展的動力問題。我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競爭,如果科技創新搞不上去,發展動力就不可能實現轉換,我們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就會處于下風。為此,我們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而要掌握未來先機,就要突破我國發展的瓶頸。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面臨雙重任務:一方面,我們要跟蹤全球科技發展方向,努力趕超,力爭縮小關鍵領域差距,形成比較優勢;另一方面,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創新突破我國發展的瓶頸。一方面,我們要突破“科技資源配置分散、封閉、重復建設問題比較突出,不少科研設施和儀器重復建設和購置,閑置浪費比較嚴重,專業化服務能力不高”的瓶頸;另一方面,我們要突破“科技計劃碎片化和科研項目取向聚焦不夠”的瓶頸。為此,“我們要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加快科技創新,加強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提升有效供給,創造有效需求”。
而要掌握未來先機,就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努力在自主創新上大有作為。如果總是跟蹤模仿,是沒有出路的。實踐告訴我們,真正的核心關鍵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靠進口武器裝備是靠不住的,走引進仿制的路子是走不遠的。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我們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后面亦步亦趨。我們沒有別的選擇,非走自主創新道路不可。我們必須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研發,深入推進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不斷取得基礎性、戰略性、原創性的重大成果。
總之,我們要把握好歷史、現實、未來發展的邏輯,面對科技創新發展新趨勢,努力尋找好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占好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先機。“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