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zhàn)爭
- (日)加藤陽子
- 10字
- 2019-11-08 22:44:49
序章 思考日本近現代史
一 從戰(zhàn)爭的視角審視近代
“9·11”恐怖襲擊的含義
大家好,我是加藤陽子。從今天開始的一段時間,我想與大家一起從戰(zhàn)爭這個角度出發(fā),探討日本的歷史。今天來到這里的大約有20個人吧。我聽說大部分是歷史研究部的成員,不過來自不同的年級。
——從初中一年級到高中二年級都有。
剛好是最合適的年齡層呢。
我呢,平時是在東京大學文學部講授從日俄戰(zhàn)爭到太平洋戰(zhàn)爭為止的歷史,最擅長的則是20世紀30年代的外交和軍事。我經常被別人說:“研究這種走下坡路的時代,有什么意思呀?!保ㄐΓ?/p>
要讓大家立刻了解其中的有趣之處,確實是有點困難,我就先舉個例子來說明吧。大家是否還記得,2001年9月11日,美國在短時間內受到了多起恐怖襲擊,當時人們將這樣的恐怖襲擊稱為“新型戰(zhàn)爭”(war like no other)。這一觀點首先就將焦點放在了這種過去未曾有過的戰(zhàn)爭形態(tài)上。所謂“新型”,就是指恐怖分子在未宣戰(zhàn)的狀況下,劫持民航客機撞擊紐約的世貿雙子塔——這一美國人心目中的象征性建筑——殺傷大量平民的方式。這種做法直接深入美國內部,利用一般人日常搭乘的民航飛機,對美國人的生活及工作場所進行襲擊。
這里非常重要的一點就在于,美國所受到的攻擊是在美國國內,在與美國民眾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地點發(fā)生的。因此,這起恐怖襲擊與其說是由敵國傾全國之力挑起的對美國的戰(zhàn)爭,倒不如說是潛伏在美國國內的不法分子以無辜民眾為目標進行的無差別殺人事件。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那些不法分子就可以被認為是需要借由國家權力進行鎮(zhèn)壓的對象。
如果是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爭,必然會有五花八門、無論如何都不得不訴諸戰(zhàn)爭的原因,而且不論什么時代,每個國家都會主張自身不得不使用武力、進行戰(zhàn)爭的正當性。但在“9·11”事件中,美國的態(tài)度與其說是要擊敗戰(zhàn)爭中的敵國,不如說是要將那些違反國內社會秩序和法律的邪惡犯罪者繩之以法。在這樣的情況下,感覺很難把敵方視為戰(zhàn)爭中的對手,或者說戰(zhàn)爭的當事人。
其實,日本也曾發(fā)生過類似的事。大家能想到嗎?
——是什么時代的事呢?
在學校可能還沒學到這一段吧。就是發(fā)生在我所擅長的20世紀30年代后期的事件,當時中日兩國正在交戰(zhàn)。日本在家世顯赫的近衛(wèi)文麿擔任首相的時候,曾對當時身兼中國軍事與政治領袖的蔣介石發(fā)出聲明,當時日本說了什么呢?
——“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p>
沒錯,就是這樣。教科書也有寫。1937年(昭和十二年)7月7日,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fā)生的中日兩軍的沖突,瞬間就擴大為全面戰(zhàn)爭。但在這場戰(zhàn)爭爆發(fā)后大約半年,也就是1938年1月16日,近衛(wèi)首相發(fā)出聲明,表示“今后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
無視正在交戰(zhàn)的國家,這算怎么回事?普通人大概都會這么想。但是,當時的軍人們,以及本來應該輔佐并提供建議給近衛(wèi)首相的智囊們卻并不在意。不僅如此,他們對于戰(zhàn)爭還有更不可思議的看法。
比如1939年1月,作為被派遣到中國作戰(zhàn)的日本陸軍華中派遣軍(原名“中支那派遣軍”)心臟的司令部曾發(fā)出這樣的言論:“此次事變不是戰(zhàn)爭,而是報復,國際慣例認同以報復為目的的軍事行動?!币簿褪钦f,當時日本進行的不是戰(zhàn)爭,而是“報復”,因此,這一軍事行動也是被國際慣例認同的。
——報復?第一次聽說……
確實如此呢。我甚至可以說,現代日本人當中,聽過這個詞的人可能基本上沒有吧。如果用簡潔明了的方式說明“報復”這個概念,就是當對方國家出現違反條約等不當行為時,可由我方采取相應的行動,制止其行為。而當時日軍的借口就是中國沒有遵守與日本簽訂的條約,所以必須采取武力行動來讓中國遵守條約。
然而,當時國際慣例所認同的“報復”行動,都是程度比較輕微的。例如,當對方國家未遵守條約時,國際認同的對抗行動是扣留對方的貨物或船只,從而讓對方感到困擾。因此,1937年7月全面爆發(fā)的中日戰(zhàn)爭,不能套用“報復”的概念。
目前為止所提到的,都是軍人們的說法,而在近衛(wèi)的智囊們所撰寫的史料中,也發(fā)現了以非常不可思議的方式來稱呼中日戰(zhàn)爭的例子,他們將這場戰(zhàn)爭視為“一種剿匪戰(zhàn)”。大家聽過“剿匪戰(zhàn)”這個詞嗎?恐怕只有生活在二戰(zhàn)結束之前時代的人們,才能在腦中立刻浮現這個詞吧?!胺恕保唵蝸碚f就是在國內為非作歹的壞人,就好像是山賊那樣的形象,而“剿匪戰(zhàn)”的意思,就是討伐剿滅這些不法團體。
總之,只要能意識到日本在中日戰(zhàn)爭期間所抱有的“不將這場戰(zhàn)爭當作戰(zhàn)爭”,以及“不承認對方為交戰(zhàn)對象”這樣的認識就可以了。在某種意義上,2001年的美國與1937年的日本,都用一種相似的感覺看待各自眼前的戰(zhàn)爭:因為對方做了壞事,所以動武是理所當然的,甚至將這種戰(zhàn)爭看成是警察抓捕壞人的行動。
通過比較不同時代與背景的兩場戰(zhàn)爭,從而發(fā)現乍看之下完全不相同的20世紀30年代的日本與現代美國之間隱藏著的共通點。其實,可以說歷史樂趣的精髓,就在這種比較和相對化之中。經過前面的說明,大家有沒有發(fā)現其實大學的近代史研究好像也蠻有意思的,而戰(zhàn)爭也可以作為近代史研究的切入點呢。
歷史只是死記硬背嗎?
我從初中時代開始就喜歡歷史,進入櫻蔭學園初中部后就加入了歷史社團,不過我同時也參加物理社團。因為喜歡歷史,所以歷史成績很好,歷史就成了我的得意科目。但在初中和高中時代,喜歡歷史的人往往受到輕視,理由是“歷史還不就是死記硬背,只要背下來,根本不用動腦思考就能得分了”。大家覺得呢?有沒有被問過,相比物理、數學等科目,“為什么喜歡歷史”這樣的問題呢?
——基本沒有欸。
是嗎?現在不會被那樣問了嗎?
——不過,就算歷史成績好,感覺也沒什么可驕傲的。另外,確實會有歷史就是死記硬背這樣的感覺。
是啊,作為學校課程的歷史,其實有點可憐呢。因為考試形式的關系,一直到高中為止,歷史總被認為是“死記硬背的東西”。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下面就試著把歷史和數學、物理來進行一下比較。
當一個數學或者物理方面的問題的答案是“1”的時候,只要確認了答案是“1”,那么就基本能夠確定推導出這個答案的過程的正確性。因為如果計算過程滿是錯誤的話,恰好得出答案是“1”的情形,幾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只要能得出“1”這個答案,就差不多可以確定中間的思考過程也是正確的。數學和物理這樣的科目,如果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總結的話,可以說只要有對于定理的解釋說明,并通過重復積累的例題與考試來進行反復確認,就能達到該科目所要求的學習成效與目標,而且不論例題與考試的形式如何,學習目標的達成度都能夠得到具體的確認。
但歷史科目就無法如此。就拿高中日本史B來說,其學習指導要點中的“目標”部分明確地寫著這樣一些內容。想必沒有人看過這部分內容,我就在這里稍做介紹吧。
以各類資料為基礎,結合地理條件以及世界歷史,對我國歷史的進程進行綜合探討,并通過加深對于我國傳統(tǒng)及文化特色的認識,培養(yǎng)歷史思考能力,養(yǎng)成作為國際社會中的一個主體而存在的日本國民的覺悟與資質。
怎么樣?相當艱澀難懂吧。把日本歷史上發(fā)生的各種事件和現象與世界的動向相結合進行思考,到這里還比較好理解。對于接下來的部分,所謂探討日本與世界的關系,加深對傳統(tǒng)與文化的認識,從而獲得作為國際社會生存資質的歷史思考能力,我們又要如何來確認學生獲得了這種思考能力呢?
為了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對各個歷史事件之間因果關系的解釋說明的妥當性,進行一一確認。為了進行這樣的確認,就需要讓學生進行論述,并在這一過程中嘗試去了解其思考過程是不是巧妙、正確和妥當。例如,作為教師來說,在探討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與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間的因果關系時,真正想讓學生做的是,讓他們依據多種史料,論述這兩個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但是,為了在有限的時間里對眾多考生的答案進行評分,在實際的大學入學考試里是沒法出這樣的題目的。于是,考題就不得不局限于“將以下五個事件依時間順序進行排列”這樣的形式,只是讓學生回答《美國獨立宣言》與法國大革命發(fā)生的時間先后順序。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沒有對因果關系進行恰當的探討,但只要記住《美國獨立宣言》發(fā)表于1776年,法國大革命是1789年,也可以順利作答。
不過,最近的學習方式似乎也在向好的方向轉變。大家聽說過PISA調查嗎?這是以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會員國為中心,由參與國家共同開發(fā),以15歲學生為對象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日本2006年的測評結果非常糟糕,甚至被稱作“PISA沖擊”。PISA的評估內容涵蓋閱讀能力、數學運算能力和科學應用能力,而其中與歷史課程相關的是閱讀能力,即以論述形式進行寫作。當時,日本學生閱讀能力的測試結果相當糟糕,在57個國家中的排名分別是:閱讀能力第15位、數學運算能力第10位、科學運用能力第6位。而在2000年舉辦的第一次評估中,日本學生的數學運算與科學應用能力分別居于第1、2位??傊L期來看是一直呈現下滑的趨勢。
總體來說,日本社會對與他人進行比較和來自外界的批評是較為敏感的,所以PISA評估的結果就促成了一種新的趨勢,即對于一直以來忽視培養(yǎng)寫作、論述能力的教育的否定。歷史考試也必須進行寫作論述,而對于理論的說明能力也絕非光靠死記硬背就可以培養(yǎng)的。隨著這種新的認識漸漸為人們所接受,學生真正接觸歷史樂趣的機會也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