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迷茫:不迷茫,不依附,才是該有的生活態度
“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緣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這是舒婷的詩《致橡樹》的開頭。有很多詩評家評論這首詩為當時新時代女性獨立自尊意識覺醒的象征。好的愛情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其實不只是那個時代,不只是愛情,亦不僅限于女性,一個人必須是獨立的、完整的,才能走得更遠、爬得更高,才會遇見更美麗的風景。否則,真的會像凌霄花一樣,能夠爬多高、走多遠,完全取決于其依附的墻垣或樹枝。
我有一位做心理治療師的朋友,彼此都有時間的時候經常約飯。與其說是約飯,不如說是互相傾訴,互相傾聽。我們彼此開玩笑,他說我是心理治療師的心理治療師,畢竟心理治療師也是需要分享和被傾聽的。
有一次,聽他講起一個令他很困惑的發現:前來找他咨詢或求助的人中,有很多是感情遭遇挫折的女性,她們往往會因此而得焦慮癥甚至是抑郁癥。而這些人擔心得最多的問題,要么是我不知道以后一個人生活要做些什么,要么是我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會做,又或者是我害怕面對獨自解決所有問題的未來……
戀愛時,有多依賴對方;分手后,身心面對的挫敗感和無力感就有多沉重。跟這些女性聊得再深入些,我這位朋友發現,在投入戀愛之前,她們其實也看書、旅行,也曾在某個領域擁有自己的天賦和實力。
想要毀掉一個女孩,就從讓她無限依賴你開始。然而,無論是少女漫、偶像劇,還是那些在朋友圈被轉來轉去的文章,都在告訴我們:會撒嬌的女人才好命。似乎現實在告訴女孩們,有一個無限度寵溺你的人愛著你,這才是幸福。
終于不用再為了讓自己有一個安穩的未來而奔波勞累,余生皆假期,比起獨自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實現的未來,誰會放著那條又容易又快的捷徑不走呢?
然而,現實中,選了捷徑并一直幸福地走完后半生的人少之又少。一個人完全依附于另一個人,這種親密關系本身就是病態的。而在一段健康的親密關系中,雙方都是獨立平等的,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累了,可以彼此依靠;壓力大了,那就背靠背地彼此支撐。而非一個人完全依附于另一個人,將所有的問題和壓力推給對方來面對和消化。很多愛情或婚姻都是葬身于此。
對自己來說,依附于別人生活是對自己作為獨立個體的極大不尊重。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是完全屬于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某某某。上面那些女孩,在談戀愛或進入婚姻之前,也過著不斷提升自己的生活;可是一旦陷入一段親密關系后,就會變得患得患失,完全失去了自我,最終被另一半厭煩。為什么不能時時刻刻都保持對自己的正確認知呢?正確地認清自己,堅持自己的追求,在風雨前行的路上,找一個向著同一方向走的人互相陪伴。唯有這樣,才能不再患得患失,不會害怕失去,因為你有一個強大的自我。
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在她的自傳《成為》里,寫到究竟是什么讓米歇爾成為米歇爾。從一個普通的黑人家庭進入常春藤名校,進入最有名的律師事務所,然后一躍成為第一夫人。其間,她也面臨從職場女性到職場媽媽的角色轉變和掙扎,也經歷丈夫奧巴馬參加競選。她深深明白,丈夫奧巴馬非凡的才智和雄心可能會吞掉自己的才智和雄心,而讓自己失去自我追尋的平衡感。一步步走到現在,米歇爾也曾像你我一樣,有過惶恐,也有過自我懷疑。
但是,這個從芝加哥走向白宮的黑人女孩,一路走來從未停止過自我探索,從未忘記過追求自己內心所向往的東西。她積極上進,有想法有主見,坦率真誠,最終活出了自我,成了擁有更多可能性的自己。
米歇爾在書中說,“成為”應該是一種前進的狀態,一種進化的方式,一種不斷朝著更完美的自我奮斗的途徑,這條道路沒有終點。這句話與克里希那穆提說過的一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自由是獨立,不依附,不恐懼。”
對生活不迷茫,不依附于任何性質的權威,內心就不會恐懼,而是充滿堅定的力量。這才是我們該有的生活態度。

自由是獨立,
不依附,不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