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圖解心理學與生活
- 《圖解經典》編輯部編著
- 1295字
- 2019-11-07 14:38:15
序言
有人的地方,就需要心理學
讀懂自己,看穿別人的科學
有人說心理學能教人如何看穿人心;有人說心理學是哲學,能夠啟迪思想;有人說心理學是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還有人說心理學就是催眠和解夢……那么,心理學到底是什么呢?
在一個廣播節目里,一位星象學家聲稱通過聽眾的筆跡樣本和出生日期就能解讀他們的性格特點。節目中選中了三位聽眾,讓星象學家解讀他們性格,結果三人一致認為對自己的性格分析非常準確。
在一間實驗室里,桌子上擺放著一臺微時測定器、發生器(金屬架上伸出一只長臂,一個球將從長臂上滾下,落在平臺上)、發報鍵、電池和變阻器。研究人員一次次地按下發報鍵,小球則一次次落在平臺上,發出清脆的響聲。
讀完以上兩個故事,不妨想一想,哪個故事是你心目中心理學的樣子?
一直被誤解,總是被需要的科學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門外漢總是認為心理學充滿著神秘色彩,所以習慣性地把一切神秘的事物冠以“心理學”之名。例如,星座、生肖可以根據我們的出生日期分析出我們的性格,預測我們的運勢,這就是心理學的力量!又比如,我們常常在各種影視作品中看到心理咨詢師對別人進行催眠,通過催眠窺探到人們的內心世界,甚至是控制被催眠的人,心理學就應該這么酷!
當然,還有一些人比較“務實”,他們印象中的心理學就是心理咨詢中心、心理門診,甚至是精神病院。他們認為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差不多,只有心理失常的人才需要心理學。
思想稍為開明的人會提出,心理學并不只是針對有心理疾病的人。其實日常生活中,心理學能給予每個人更多的正能量。通過閱讀心理自助類的讀物,我們能夠提升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找到處理人際關系的好方法,等等。
然而,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心理學!心理學一直被人們誤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有大眾的原因(沒入門),也有學院派研究者的問題(醉心研究而忽略了研究結論的實用性和推廣性),當然也包括學科本身特點的限制。隨著心理學的熱度持續升溫,電視、電臺、網站以及紙媒不斷推出與心理學相關的節目、書籍或專欄,但最終呈現在大眾面前并得到廣泛傳播的或許不是科學的心理學,只是包裝精美的偽心理學。
求真先證偽的科學
讓我們回到最開始提出的那個問題,“讀心”和“實驗”究竟誰才是心理學呢?第一個故事看似非常貼近心理學在人們心目中的樣子,神秘而且無所不能,但它其實是偽心理學的一個典型案例——“巴納姆效應”。第二個故事怎么看都只是在描述一個枯燥乏味的科學實驗(看起來像是一個物理實驗)的場景,完全與心理學沒有關系。然而,這個場景描述的正是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做的第一個心理學實驗。
我們對心理學似乎存在著太多的誤解,通常當我們遇到失眠、焦慮、情緒失控等問題時會想到心理學,但心理學能夠解釋的問題遠遠不止這些。你是否思考過以下問題:人性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性是為了愛還是為了繁殖?嬰兒是否具有無限的可塑性?我們該如何應對生活中的壓力?人為什么會做夢?為什么有的記憶能保持很久而有的卻容易遺忘?IQ分數是否能夠代表一個人的智力?為什么我們總是傾向于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兒童就是縮小版的成人嗎?
想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趕快翻開這本書吧!
編者謹識
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