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前言

禮讓:我看過不少林肯當律師時的故事。審判到了的時候,他找不到法院,而且不只一次!

史努比:要是這樣的話,生活倒變得簡單多了[1]。

這本書的所有文章,都是研究性的,力求法律的深入理解。

首先,應當說,法學研究的功能大致有如下幾個:其一是實務性,也即思考怎樣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展開實用的思路,辨別方法,剝離可能,提出建議,檢視結果;其二是理論化,就是在思考具體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將法律的較為抽象的層面凸顯出來,用一般的敘述展開分析,提示想象空間,進行知識分類,推進認識,形成話語傳統;其三是批判性,也即實施反思,從正常理解的法律的對立面進入,將內在的深層態度問題揭露出來,也即追問立場,然后暗示“應當”。當然,法學研究的功能可能還有其他……

本書的文章研究,有一點的實務性,多一點的理論化,更多一點的批判性。這就是,從實際問題入手,在人們熟悉的法律實踐中提出問題,層層考察,由簡入繁,最后著重地提示研究者的“批判意識”。

自然,現在中國的法治(法制)建設正在迅速發展,人們對法律的期待是熱烈的,這也是正確的,唯有此才是清醒。中國面臨重要的乃至前所未有的歷史轉型時期,問題很多,思想分化,的確需要制度上的務實努力,使得中國現代化建設盡可能地統一發展。所以,欲提“批判意識”,似有不妥。很多人都說,什么事件先做起來,然后再多想一層,這對法律建設是重要的,否則拖了后腿,于人于己無益。但是,我們都知道,很多次的中國法治(法制)事件的出現,比如,近些年的“四川二奶繼承”案、孫志剛案、劉涌案、李慧娟案、佘祥林案、邱興華案,包括“一個饅頭血案”,還有養路費的征集、《物權法》的審議通過,等等,無一不爆發了激烈的爭論,這似乎顯得中國的許多事情是“搖擺地”向前發展的,是一部分人“戰勝”另外一部分人的結果。這反映了什么?不想想也不行。單純地說,這是人們對法律調整對象的爭論,是對政治經濟利益的分配的爭論,法律僅僅是個手段,法律本身無可厚非,這樣,可能還是將問題簡單化了。另一方面,法學的知識分子,作為“知識分子”,需要多想,否則也恰恰沒有實現自己的社會分工性的“身份認同”。在這個意義上,將“務實性”往“理論化”上推,然后將“理論化”往“批判性”上推,是有用的,而且是不可逃避的,這意味著需要將法律本身的內在立場問題揭示出來,對其深入討論。而準確地說,這不會影響法治(法制)建設的向前推進,恰恰是為了其更為健康地推進。

還要說的是,“批判性”,不僅是“批判”,其也是某種意義的“知識推進”,因為,如果對法律多了一層理解,將其中深層內容不斷地揭發出來,實際上也是積累認識;如果予以系統的理論編織,這就是“知識化”。這種知識化,自然也有助于實踐。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我們的思想在引導我們,盡管,我們總是在社會實踐博弈中進行選擇。思想,尤其是激發性的思想,更尤其是來源于反思的思想,具有強烈的支配欲望,即支配實踐,支配身邊的生活,試圖改造自己甚至改造他者。如果思想不是這樣,有時就不能恰如其分地解釋同一個生活圈子里為什么會有不同的行動策略。因此,來自批判性的知識提煉,可以產生“警醒”“同情”“關懷”,當然還有“謹慎”,進而有助于實踐。這些,對法律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這本書的文章,大體來說是這個意思的展開。

其中幾篇文章,討論法律、法學、法學教育的雙面性,以及由此而來的“實踐焦慮”。其中有些曲折的討論、分析,使法律、法學、法學教育顯得“復雜”,然后引向一個暫時的結論,暗示一個建議;當然我也結合了一些當下的現實過程和過去的歷史事件,以其為平臺,最重要的是在其中凸顯其本身的結構、路向,以及由此而來的帶有批判性的知識問題。另外一些文章,討論法律與其外在事物的關系——比如,進入審判到底為了什么外在目的——將法律和社會現象的他者聯系起來,使其互動,然后,轉入較為廣泛的多學科性質的討論,當然,我又結合了一些現實過程和歷史事件。

每篇文章,相互之間,是有邏輯聯系的,一方面是意思的層層深入,另一方面是問題的逐漸打開。在此,我有這樣的想法:說明了一個意思,或者解釋了一個想法,不意味著就一定解決了問題,因為,其可能恰恰會引出新的問題,而對于知識理解來說,新問題的呈現,又是重要的,在法律領域里這可能是更有啟發性的;而如果可以將每篇文章的意思聯系起來,看見思考的相互性,問題的相互性,這就有價值了。

另要交代的是,如上所述,這本書特別利用了“事例”,而且運用了較為輕松的敘事方法。我想說的是,這未必是“通俗”的企圖、表現。這點需要解釋。

對于法律問題而言,“事例”其實就是“實際”,離開實際討論法律,是沒有多大意義的,至少,意義是非常有限的。“事例”有其本身的結構、邏輯路向,反映了特定的實際事物性質,而且因其“具體”,更有法律分析的價值。畢竟,法律問題的最終解決是“具體”的。而采用較為輕松的敘事方法,也是為了使分析變得具有吸引力進而更為清晰(可以想想,現在有多少法律論文沒有吸引力,同時不清晰);法律問題是需要清晰分析的,不能含糊,不清晰而又含糊的分析也就使分析者失去了法律人的同樣是社會分工性的“身份認同”。在現代,這更加明顯。同時,最重要的是,“事例”,尤其是帶有“故事性”的事例,以及較為輕松的敘事方法,特別是那類試圖使問題顯得清晰的敘事,是“法律與文學”(Lawand Literature)的一種學術實踐。在這里,“法律與文學”提出的問題是:經過人們更易感興趣的“故事性”的事例,以及人們更易接受的輕松敘事方式,文本表達的法律意識如何在社會閱讀中奪取了思想領導權?誰都知道,易感興趣,才更易接受,也就更為容易引發思想召喚的響應,從而同意一種思想拒絕另外一種思想,在法律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地站在一個立場,贊同或者反對一個法律意見。這里,進而深入的問題則是:為什么不利用“類文學”的方法展開法律話語領導權的爭奪,以及法律的行動,如果我們自認為一個法律思想是正確的?或者,法律是否顯然需要與“文學”合作,如果我們承認法律最終關乎立場?

再有一個方面,就是“事例”永遠是個性豐富的,也即有著無窮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而較為輕松的敘事方法總會帶來語言的不斷聯想,進而帶來思路的不斷開拓,這就是想象;于是,兩者結合起來就使我們變得更為敏感,還有敏銳,從而更為容易“進入”法律的復雜多面,以及法律思路的復雜多面。接下來,我們也就更易意識到:很多法律問題,以及人們的利益欲望,因為種種原因被遮蔽了甚至被消滅了。因此,“文學”的啟動具有重要的“法律認識再生產”的功能。今天,很多人已經知道了,看見法律問題的復雜再復雜,對于我們的法治(法制)事業是多么的重要,因為,我們不僅需要知道自己,還要知道別人,更要知道許多未曾想到的更多人,更多階層,盡可能地知道大家都在想什么,否則,我們就會沒有了“關懷”,進而也就失去了“關懷”。也是因此,文學,在這里具有法律問題上的親和作用。

概括來說,需要重新理解法學敘述中的“事例”和“輕松敘事”的文學路線。

這本書的文章,基本上刊載了《天涯》《比較法研究》《書城》《法學家茶座》等書刊。原書名為《法律的隱喻》(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現刪掉原書一些文章,補充了新的文章,目的是讓它較為連貫。書名的改變,是為了讓其實在點、明確點。

最后,說點感謝。文章寫作時,曾與一些朋友交談過,受過他們的啟發,寫完后也得到了他們的批評,要感謝他們,但是為了避免給人“撐門面”的印象,故而不提尊稱大名了;當然,這也是為了讓讀者知道書中的不足,實際上是作者自己的責任。要感謝《清華法學》的徐雨衡編輯,其提議修訂本書并為此書出版做出了努力和辛勤勞動。另要特別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的蔣浩先生,他總是以多種方式鼓勵、支持我,力促本書以令人向往的方式出版,這是重要的動力。非常感謝!

在題記中,我使用了“史努比伙伴”(the Peanuts Gang)一個對話。我認為,其中包含了與法律相關的豐富的、可想象的內容。我的確認為,在歷史時間和現實空間兩個方面去不斷觸摸、把握法律問題,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劉星

2007年秋于廣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乡市| 军事| 涿州市| 凌源市| 辰溪县| 寻甸| 汾西县| 太仆寺旗| 开原市| 桦甸市| 连云港市| 平原县| 乐平市| 山东省| 新安县| 丰城市| 龙游县| 仙游县| 连南| 苗栗县| 正阳县| 偃师市| 马边| 丰台区| 大竹县| 巨鹿县| 繁昌县| 息烽县| 佳木斯市| 丹东市| 尤溪县| 崇左市| 彭泽县| 博罗县| 郁南县| 铅山县| 页游| 三台县| 福州市| 邵阳县| 施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