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導論

一、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對文化自信問題的研究,國外目前還沒有發現專門以“文化自信”為題的專著與學說,但與此研究相關的外圍成果,如文化全球化、文化民族化、文化發展和文化批判等方面,則論述頗豐,不乏真知灼見,對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問題有參考價值。

在文化研究的全球化視閾方面。福山對其于蘇東劇變時提出的“歷史終結論”進行了修正,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日益顯現出弊端,從而注重考察中國模式的價值和意義,特別是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書中,把中國作為國家政治發展形態的典型,去探尋中國模式、中國文明與其他模式、文明的區別。吉爾平、湯普森等學者,承認世界文化具有的多樣性,看到了西方國家向外進行文化擴張的本質目的。吉登斯、赫爾德、貝克等學者,認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兼具文化整合與分裂的辯證過程。亨廷頓近些年來對其“文明沖突論”的觀點進行了一些調整,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間加強對話的可能性與重要性,提出為了促進民眾團結、達成社會共識,要致力于構建共同的“核心文化”。

在對資本主義文化的批判方面。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較早地看到了西方文化的危機。湯因比預測了西方文明的未來,認為任何文化的發展都是一個不斷應對困難和挑戰的過程,構建了文化發展研究的“挑戰—應戰”范式。湯林森對文化帝國主義、全球資本主義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剖析和批判。詹姆遜、德里克等人批判了當代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設計了重建烏托邦的文化途徑。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中剖析了資本主義的尖銳矛盾,探究了文化危機形成的根源,提出了旨在重塑人們信仰的新宗教和公眾家庭構想。以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等為代表的學派及其相關學者,對工具理性、技術異化等問題進行了反思和批判,勾畫了解決資本主義文化危機的獨特思路。如哈貝馬斯認為,其注重商談與程序的交往行動理論可以用于處理國際文化關系,他提出要走出主客兩分的思維框架,建立平等尊重、加強對話、求同存異、共存共榮的國際文化交往倫理。

在中國文化發展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以及中國借鑒發達國家文化發展經驗等方面的研究。一是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評價。如印度學者譚中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貢獻,它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獨特地位。美國尼德蘭環球娛樂公司總裁尼德蘭認為,中國文化具有非常獨特的作用,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必將繼續在現代化過程中發揮巨大的影響力。二是關于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研究。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主席利奇認為,中國需要加強對文化人才、文化名人的培養,創造更好地開展對外文化交流的條件。也有不少國外學者指出,中國應該推出長期的文化交流與傳播規劃,一步步向前推進。三是關于中國借鑒發達國家文化發展經驗的研究。韓國文化振興院金龍寬認為,中國要推動文化發展,必須借鑒外國的有益經驗,其中,美國和韓國的文化發展對中國有一定啟示。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文化自信問題的研究主要是20世紀末之后的事。在改革開放20周年的1998年,才有學者以“文化自信”為題進行思考。1998—2003年,每年發表的成果屈指可數;2004—2010年,每年發表的成果也僅10—20篇左右,而且論及的話題主要是圍繞國畫、京劇、漢語文化、演出等方面展開,鮮有學理思考和理論闡述。自2010年云杉同志于《紅旗文稿》發表《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一文后,學界始掀起研究“文化自信”問題的熱潮。

目前,對文化自信問題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這些成果主要發表在學術期刊和報紙上,博碩論文也有少量涉及,相關專著則屈指可數。主要有:遲云、柴焰等編著的《自覺 自信 自強——涵養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內驅力》(濟南出版社,2013年1月版),張友誼主編的《文化軟實力:提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社會影響》(濟南出版社,2013年1月版),崔婷編著的《全球化與當代中國跨文化交流》(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版),孫頤國、劉志國編著的《全球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版),蘇國勛、張旅平、夏光著的《全球化:文化沖突與共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7月版)。直接以“文化自信”作為書名的主要有:任仲文編著的《傳承·開放·超越——文化自信十八講》(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年11月版),趙宇飛主編的《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孔學堂書局,2014年7月版),曾仕強著的《中華文化自信》(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9月版),陳先達著的《文化自信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版)等。

綜合以上成果,國內關于此問題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文化自信的內涵。從文化主體來看,學者普遍認為,文化自信是一定的文化主體對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能力的態度和信念。如云杉認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1]有學者從群體、組織的角度進行定義,也有學者從個體的角度進行定義。從構成元素來看,王澤應強調,倫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劉士林提出倫理理性與知識理性是文化自信的兩種主體基礎;龔正華指出,文化自信與三個要素緊密相關,即文化自身所具備的能力,主體對自身文化的肯定態度,以及主體過去的文化成功經驗。從縱向、橫向兩方面的比較來看,學者普遍認為,文化自信,體現在自身文化發展的歷史和與他文化的對比中。

文化自信的關系辨析。關于文化自覺、自信、自強的關系,學者普遍認為,三者密切聯系,有機統一。只有堅持文化自覺,才能做到文化自信,才能走向文化自強。關于文化自卑、文化自負與文化自信的關系,學者普遍認為,文化自卑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懷疑與否定,文化自負則是自滿與自大。前者是自信不足,后者是過于自信,兩者都不是文化自信。

重要歷史人物的文化自信思想。肖平從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態度上概括了毛澤東的文化自信思想。認為毛澤東的文化自信主要表現在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刻的了解、深切的熱愛以及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選擇上。胡劍從文化地位、文化態度和文化成果方面概括了毛澤東的文化自信思想。除此之外,張艷國對張之洞的文化自信,吳小龍對辜鴻銘的文化自信,分別進行了研究和闡述。

中國文化自信的發展歷史。周桂英把中國文化自信的發展歷史主要劃分為兩大階段:一是十六世紀以前,中國對自己的文化信心滿滿;二是西學東漸背景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跌宕起伏。有學者對百年以來中國發布的文化宣言進行了梳理,認為最具代表性的有三次,其中,《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是文化自卑的痛苦吶喊,《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是文化自覺的深刻反省,而《甲申文化宣言》才是文化自信的堅定傳達。它們展現的是中國文化從“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覺”到真正確立“文化自信”的心路歷程。遲云等人認為,文化自信的強弱與國力強弱呈正相關關系。

全球化給中國文化自信帶來的機遇。崔婷認為,當代中西跨文化交流給中國當代文化發展帶來了機遇,給中國文化建設注入了外來的營養,拓展了中國文化的視角,能夠激發中國文化創新的因子。孫頤國等人指出,中西方文化的互斥互補,使得中國傳統文化面臨現代轉換的契機。桂翔認為,全球化背景下,各國文化交流走向深入,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創新,有利于中國文化走向全球。

全球化給中國文化自信帶來的挑戰。學者普遍認為,在當代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居于強勢地位,其所推行的文化霸權和文化殖民戰略,是引發沖突的根源。在此背景下,國內各種非社會主義文化多元并存,中國主流文化、傳統文化、文化產業等受到強勢沖擊,文化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如崔婷認為,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主流文化受到排擠,傳統文化受到吞噬,大眾文化被同化。廖小琴認為,全球化影響下,國內非社會主義文化形形色色、多種多樣,大致可以概括為三類:一是“洋奴”文化;二是封建主義腐朽文化;三是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文化。這就使得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同時并存,先進文化與落后腐朽的文化相互交織,傳統文化與現代大眾文化、國內文化與國外文化彼此影響。

全球化視角下中國文化自信的路徑選擇。學者普遍認為,做到文化自信,必須要處理好傳統文化、外來文化與文化創新之間的關系。任仲文專門從這三個方面分18講對全球化視角下文化自信的途徑進行了論述。具體說來:一是弘揚傳統文化。學者普遍認為,要注重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保護。孫頤國等人從多元并存、共同發展、批判繼承和綜合創新等四個方面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轉換的基本路徑。二是吸收借鑒外來文化。學者普遍認為,對于外來文化,要堅持以包容開放的胸懷,學習借鑒,辯證取舍,為我所用。三是抵制文化霸權。學者普遍認為,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在融入全球化、建設現代化的同時,要堅決抵制西方推行的文化霸權和文化同化。四是推動創新發展。學者普遍認為,要結合新的實踐推動文化創新,當前尤其要注重搞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杜振吉指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努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五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學者普遍認為,推動文化“走出去”,提升國際影響力,就要培塑良好形象,優化傳播內容,提升傳播能力,增強國際話語權。

目前學界關于本論題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有的問題亟待突破。一是缺乏獨立性。不少學者對于中國文化自信問題的研究,是和文化自覺等問題放在一起論述的,沒有作明確的區分,更鮮有學者專門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問題。二是缺乏系統性。對于文化自信問題的研究,有學者把它定位為文化的研究,也有學者把它定位為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還有學者把它看成是高等教育的研究,鮮有學者進行系統性研究。三是缺乏理論性。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問題的科學內涵、理論基礎、相互關系等,缺乏系統梳理與概括;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生成機制的理論框架,缺乏明晰的構建與闡述。四是缺乏比較性。我們研究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問題,但其研究必須要與改革開放前中國文化自信的發展歷史進行比較,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問題進行比較,從而學習和借鑒中外文化自信的經驗和教訓。五是研究缺乏實證性。對于什么是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在人們的生活中怎么表現出來,各種主體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生成和堅持自信的方式與程度等都缺乏實證的調查和可量化的數據。現有的研究成果偏重理論分析和闡述,缺乏客觀的標準和依據,抽象論之,大而化之,模糊處之,不易理解和把握,說服力不強。六是缺乏對策性。對于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應對挑戰、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對策的研究,現有成果往往陷入從理論到理論的抽象論述,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二、關于本書

(一)基本框架

本書包括導論部分和正文十章。導論主要闡明了該論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基本框架與研究方法。第一章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本質要義,梳理了科學內涵、主要特征、主要關系和重大意義。第二章進行了理論溯源。從馬克思恩格斯的相關文化思想、列寧的文化自信思想、毛澤東的文化自信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化自信思想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第三章梳理了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從文化自信的主要來源、地位作用和總體要求等方面進行了展開。第四章構建了文化自信的主體內容,涉及生成機制、矛盾關系、主要目標和責任主體等方面。第五章從全球化、市場化和網絡化三個方面分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第六章、第七章分別從中國自身,蘇聯、美國等其他國家兩個方面探討了文化自信的經驗教訓,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素材。第八章圍繞文化自信主要來源的三個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展開論述。第九章集中闡述了文化自信的精神內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信。第十章從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生產力、凝聚力、包容力、防御力、影響力和參與力六個方面進行了論述,旨在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創新發展提供參考路徑。

(二)研究方法

本論題的研究,采用了多種研究方法。其中,主要有定性研究方法、比較研究方法、跨學科研究方法等幾種。

定性研究方法,就是通過歸納、分析、概括等方法,對本論題進行“質”的分析,從而達到認識本質、把握規律的目的。如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相關文化思想、列寧的文化自信思想、毛澤東的文化自信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化自信思想等四個方面的文化自信思想的概括,對國內外文化自信的經驗教訓的歸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生成機制的構建等。

比較研究方法。堅持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國外研究相結合進行比較研究的方法。既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現狀,又參照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文化發展演變的歷史;既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研究,又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狀況為背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為中心進行研究。

跨學科研究方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這個論題,涉及多個學科,應當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綜合研究。本書試圖站在社會科學發展的前沿,對本論題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文化學、哲學、教育學、歷史學、社會學、傳播學、國際政治學等跨學科的交叉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夏河县| 达日县| 扎赉特旗| 重庆市| 湘潭市| 临漳县| 舞阳县| 花莲县| 富川| 光山县| 泸水县| 瑞金市| 武隆县| 浦北县| 贵州省| 班戈县| 胶州市| 伊宁县| 大埔区| 布尔津县| 扎兰屯市| 诸城市| 金坛市| 乌拉特后旗| 左权县| 宕昌县| 西林县| 临高县| 乾安县| 台中市| 正阳县| 万宁市| 迁西县| 博罗县| 宁晋县| 常德市| 武乡县| 宁远县| 三台县| 江达县| 土默特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