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入門4:趣味盎然的沙盤游戲
- 李娟娟
- 3724字
- 2019-11-22 17:30:51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卡爾夫所開創的沙盤游戲療法主要建立在勞恩菲爾德的世界技法理念和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理論基礎之上。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涉及范圍十分廣泛,這與他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
1875年,榮格出生在瑞士的凱斯維爾,家庭成員中有許多人都擔任神職,包括他的父親也是一位虔誠的牧師。榮格父母之間的感情并不好,榮格還有兩個哥哥,但是他從未與哥哥見過面,因為他的兩個哥哥在他出生之前就不幸夭折了。榮格從小就顯得特立獨行,總是獨自一人玩耍,常常以一些幻想的游戲進行自娛自樂。
榮格在10歲的時候,曾經把自己的木尺子雕刻成了一個小人。榮格在進行雕刻的時候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想法,只是自然而然地做一件事情。等榮格雕刻完小人之后,就把它放進了自己的鉛筆盒中。后來,榮格又為小人做了一件大衣和一張小床。
這件事情在榮格的記憶中十分重要,后來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專門提到此事:“當我面臨十分艱難的境地時,我都會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精心雕刻的那個小人。”雕刻小人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游戲,當榮格與外部世界無法順利地融合在一起或是外部世界出現崩潰的時候,這個小人就會幫助榮格重新建立內心的秩序。
等榮格到了入學的年齡后,榮格的父親就開始教他拉丁語。在學校里,榮格學會了如何與同學相處,同時開始領略到團體生活的另一面。對于這段經歷,榮格在回憶錄中提到,那個時候的自己有兩個人格,即一號人格和二號人格。其中一號人格表現在日常生活中,這個時候的榮格與普通的小朋友一樣,會認真讀書;二號人格表現得像成年人一樣,無法對周圍的人產生信任,并且會主動遠離人群。
12歲時的榮格受到了一次嚴重的傷害,他被一名男孩推倒,并且陷入了昏迷。雖然榮格很快清醒過來,但是在此后的數月內榮格都會不自覺地、經常性陷入昏迷。榮格的父母帶著他四處求醫,但是沒有什么顯著的效果。后來,榮格憑借自己的意志力戰勝了這種怪異的疾病。對于這段經歷,榮格在回憶錄中認為這是一次“神經官能癥”。這個時候,榮格認為一號人格已經發展成為自己的主要人格,而二號人格則開始慢慢退出。與此同時,榮格對西方哲學史產生了興趣,他開始閱讀叔本華的著作。
榮格對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都十分有興趣,甚至一度想成為一名考古學家。后來榮格進入巴塞爾大學學習醫學,在校期間還發表了有關神學和心理學的演講。
1900年,榮格獲得了蘇黎世的伯戈爾茨利精神病院助理醫師的執照,并且在布雷勒的引導下,開始接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榮格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十分感興趣,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研究,隨后開始把自己的一些論文寄給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看了榮格的文章后,對這個比自己小將近20歲的年輕人十分欣賞,并且邀請榮格到維也納做客。
很快,榮格與弗洛伊德見面了,兩人一見如故,交談了很久。此后,榮格與弗洛伊德不論是私人關系還是事業上的合作一直十分密切。弗洛伊德非常欣賞榮格,在國際精神分析協會正式成立的時候,弗洛伊德再三堅持讓榮格擔任學會的第一任主席。在此期間,弗洛伊德曾經在一封寫給榮格的信件中親切地稱榮格為他的“長子”,是精神分析王國的“王儲”。
但是好景不長,弗洛伊德與榮格之間的關系很快出現了裂痕。這種裂痕既出現在他們在心理學研究方向的差異上,也出現在私人關系中。榮格所發表的論文闡述了他與弗洛伊德在心理學研究方面的分歧。在私人關系上,一方面榮格無法接受弗洛伊德那如父親般的權威,畢竟榮格在與弗洛伊德見面時已經30多歲了,有屬于自己的看法與見解,不喜歡對他人一味地服從。另一方面榮格意外地發現弗洛伊德陷入了一種不正常的三角關系之中,即弗洛伊德與妻子和妻子妹妹之間的三角感情關系。
后來榮格出版了《轉化的象征》一書,這標志著他與弗洛伊德私人關系的完全破裂,榮格本人也因此脫離了國際精神分析協會。此后,榮格在美國大學做演講的時候,公開反對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學說。同年,榮格與弗洛伊德在慕尼黑見面,商討有關心理分析的問題,讓人不解的是,討論期間弗洛伊德出現了突然昏倒的情況。
在與弗洛伊德決裂之后,榮格的人生就好像走進了死胡同一樣,同事和朋友都背叛了他,而且榮格所提出的新學說也受到了嚴厲的批評。榮格本人因為這一連串的打擊而變得消沉起來,甚至還出現了精神問題。不久之后,榮格開始了旅行,同時專門研究自己的潛意識。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涉及心理學、人類學、文學、宗教和藝術等許多方面。其中對沙盤游戲療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種理論中,即原型理論、個性化理論以及心理動力學理論。
“原型”這個術語并非榮格創立的,在榮格之前就有許多哲學家使用過,如著名的哲學家柏拉圖。柏拉圖認為原型即形式,在物質世界之外還存在著一個非物質的觀念世界。例如,在我們對某種事物進行判斷的時候,實際上心中已經有了一個完美的原型,而這個完美的原型只能存在于非物質的觀念世界。也就是說,原型是絕對完美的存在,物質世界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與之相比較,而這個原型就好像模型一樣,是完美的標準。
榮格認為原型存在于人們的集體潛意識之中,也就是說,原型不會被我們所感知到,但是它的確存在,并且影響著我們的心理。潛意識的概念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主要是指在個體的人生經歷之中,有些記憶是曾經被意識到的,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被遺忘、忽視或壓抑了,所以進入潛意識之中,從意識的領域中銷聲匿跡。也就是說,潛意識與個體的人生經驗密切相關。集體潛意識卻不是這樣,它不是經過后天的習得獲得的,而是通過遺傳獲得的,也就是說,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獲得了。
例如,每個嬰兒都會出現緊握拳頭的現象,當成人往嬰兒的手中放進一個東西時,嬰兒就會條件反射地緊握。這是一種遠古遺留下來的本能,盡管這種本能對于現在的人類沒有太大作用,但是依然會代代相傳。這一點可以從猩猩的身上觀察到,母猩猩在撫育小猩猩的時候需要自己去尋找食物,而在尋找食物的時候,母猩猩要在叢林之中不斷攀爬。這個時候母猩猩無暇顧及小猩猩,小猩猩就必須學會緊緊抓住母親,以防止掉落或與母親分離。對于一個幼崽而言,一旦離開母親就意味著死亡。
在沙盤游戲中,原型可以通過象征來進行表現,而治療師可以通過對象征的分析和解釋使來訪者更好地認識原型,從而使集體潛意識的內容得以呈現出來。
榮格認為原型的表現形式有許多種,其中有四種原型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深刻的影響,即陰影、人格面具、阿尼瑪和阿尼姆斯。陰影的原型表現在沙盤游戲中,就是來訪者會選擇一些邪惡的動物或人物形象,所呈現出的整個沙盤給人一種比較恐怖的感覺。
人格面具是指我們經常展現在眾人面前的一種人格。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每個人漸漸知道哪種人格表現會受到大家的歡迎和認可,于是不斷地以這種面貌出現,然后就會形成人格面具,但是這種人格面具往往并不是我們自己真正的人格。有的時候,人格面具會與我們所具有的真實人格產生沖突,這種不協調會滋生許多心理問題,而沙盤游戲則是讓來訪者展現自己真正人格的一種療法。
阿尼瑪是指一名男性心理中女性成分的原型意象。榮格認為每個人與生俱來便具備一些異性的氣質,如果想要讓一個人的心理變得健康,就必須讓這兩種氣質處于一種和諧平衡的狀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阿尼瑪使人處于一種不平衡的狀態。要么是一個男人表現得十分具有男子氣概,使阿尼瑪永遠壓抑在潛意識中,從而使潛意識變得過于女性化;要么就是一個男人把阿尼瑪發揮到最大程度,具體表現就是男人變得娘娘腔,有的男人甚至會表現出異裝癖以及富有女子氣的同性戀。沙盤游戲會把男性心理中的女性成分表現出來,從而達到一種平衡。
阿尼姆斯則是與阿尼瑪相對應的概念,即女性心理中男性成分的原型意象。
個性化理論主要用來表示一個心理過程,經歷過這個個性化的心理過程,每個人都會變得不可分割,成為一個獨立的統一整體。也就是說,個性化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即獨特的個體和心理的統一性。
在沙盤游戲中,來訪者會在治療師的引導下通過沙盤這種既自由又有一定規則的游戲方式,在無意識中把自己的內心世界進行三維立體化,從而使個性化過程受到激發。
動力學理論主要圍繞著心理能量展開,所謂心理能量就是指人類全部心理活動的推動力,與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力比多概念相似。而沙盤游戲療法可以幫助來訪者進行心理能量的再生。這個再生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平衡,因為在沙盤游戲中,來訪者會無意識地通過擺放沙具來表現出曾經被壓抑的心理活動,從而使被壓抑的心理能量得到釋放。
榮格所提出的心理能量與物理學中的能量有相似之處,即能量不會消失,只會不斷地轉化。心理能量的轉化會帶來積極的影響,也會帶來消極的影響。在進行沙盤游戲治療的時候,治療師需要根據來訪者對沙具的不同選擇來發現來訪者內心能量的轉化,也就是心理變化。在后期的分析中,治療師可以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引導來訪者心理能量的流向,使其朝著積極的方向流動,最終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狀態。
治療師在進行引導的時候,一定要以來訪者為主。例如,來訪者在沙盤建設中挑選了蛇這種沙具。一方面治療師需要知道蛇在集體潛意識中所代表的象征意義;另一方面治療師也應該根據整體沙盤的擺設來看待這條蛇,不能孤立地進行詮釋。在進行解釋的時候,治療師應該尊重來訪者的意見,讓來訪者自己表達對這條蛇的看法。當治療師試著從積極的方面引導來訪者的時候,也應該考慮來訪者是否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