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社會穩定預警管理制度研究作者名: 孫午生本章字數: 6773字更新時間: 2019-11-22 17:31:07
四、維護社會穩定的意義
發展是事物從出生開始的一個進步變化的過程,是事物的不斷更新。社會發展是指整個社會的向前運動過程,包涵個體的物質及精神自由發展到社會層面,并取得社會化的一致,這其中包含經濟、文化、政治、習俗、體制等一系列社會存在的總體發展,特別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發展對于國家前途命運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社會發展問題是各國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
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發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發展不會自發的實現,發展需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和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國自1978年的改革開放至今將近40年發展可以稱之為一個奇跡,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這些年間年均經濟增長7.5%,從一個低收入國家發展成為一個中等收入國家。1979年,中國人均收入僅為185美元,不及非洲國家平均水平的1/3,而到2015年止,中國人均收入達到7820美元。這段時間的對外貿易增長是史無前例的,每年平均增長17%,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中國的扶貧行動是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顯著標志。改革開放將近40年來,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2015年的557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5.7%,[16]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持續提高,扶貧機制創新邁出重大步伐,有力促進了貧困人口基本權利的實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最一般意義上而言,社會發展為社會穩定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社會發展是有利于社會穩定的。但是情況并不只是這樣,過快的經濟發展可能因社會變革遲滯而給社會帶來動蕩,這正如美國著名政治學家薩繆爾·亨廷頓所指出的對于任何推進現代化的國家而言,“現代性有助于政治穩定,而現代化卻孕育了不穩定”。所以,在肯定發展取得成就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伴隨發展所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第一,收入差距擴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貧富差距逐步拉大,基尼系數已跨過0.4,達到了0.46(一般來講0.45是一個國家安全的警戒線)。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已經突破了合理的限度,突出表現在收入份額差距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東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差距過大、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等方面。與此同時,中國農村居民基尼系數在2011年已達到0.3949,正在逼近0.4的國際警戒線。數據顯示,收入最低的20%樣本農戶,與收入最高的20%樣本農戶的收入差距有10.19倍。數據顯示,中國農村居民基尼系數在2011年已達到0.3949,正在逼近0.4的國際警戒線。[17]2015年5月13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中國首次由政府主導的全國性家庭追蹤調查結果《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其中提出,收入最高20%家庭的收入是最低20%家庭的19倍。[18]第二,生態環境惡化。生態環境問題是指由于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嚴重失調,從而威脅到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息息相關,良好的生態環境系統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也是人類發展的源泉。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時,中國也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諸如空氣污染、霧霾、固體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就會成為制約中國社會穩定和發展的瓶頸。第三,犯罪率居高不下,治安形勢嚴峻,尤其是中國各地的嚴重暴力犯罪案件時有發生。第四,貪污腐敗和社會不公問題。腐敗問題是各國都存在的通病。腐敗會導致社會風氣腐化、人際關系冷漠,官員高高在上,矛盾突出,人口素質低下,貧富懸殊,產生社會黑暗,既危及和破壞法律的權威性和有效實施,又破壞經濟基礎,腐敗問題已經對國家和社會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以上復雜的社會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對社會穩定構成了極大的挑戰。當前,中國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階段,客觀上需要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新常態背景下,能否成功化解社會轉型期大量的社會矛盾和問題,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對我們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發展和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至關重要。具體而言,當前著力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著力維護當前社會穩定是中國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前提。社會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前提,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高速轉型的新時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亟須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社會轉型概念源自西方,中國學者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和使用與西方學術基本一致。國內學者通常在四層含義上論及社會轉型,即經濟體制轉變、社會結構變動、社會形態變遷以及社會轉型是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經濟體制轉變的含義比較明確,即從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結構變動的含義則比較寬泛,其基本含義是社會的各種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都發生了明顯變化,亦即個體交往、分層流動、群體組織、制度關系、利益格局以及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都發生了總體性變化;社會形態變遷則沿用了馬克思的思想觀點,即認為中國社會發生了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的變遷;而社會轉型的過程論,則認為中國社會進入轉型期,社會生活各方面開始了一個逐漸變化的歷史過程。[19]具體到中國而言,社會轉型是指從中國改革開放至今的這段時期,在這段時期中國通過改革開放由計劃經濟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封閉到開放、由農業大國變為工業強國、從溫飽向小康轉變的急劇轉型期。
轉型是指事物的結構形態、運轉模型和人們觀念的根本性轉變過程,其本質是事物主動求新求變的發展過程。中國的社會轉型是中國社會前進、上升的運動過程,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后發國家實現趕超的必經階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現階段所進行的“四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就是為社會轉型即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社會轉型是一個全局性的系統工程,這也就決定了中國社會的轉型發展必須在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內進行。沒有社會穩定,就不會有社會經濟的發展,更不會有社會的和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將無從談起。由此,穩定壓倒一切,穩定問題是事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大局的關鍵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升,綜合國力也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就社會絕大多數人來講人們都希望繼續保持這種安定局面,當前社會穩定大局總體形勢是好的。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中國正處于轉型關鍵時期這一客觀現實,社會轉型所帶來的社會結構的變化和利益格局的調整,會相伴產生各種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沖突與動蕩。對此,如果不能從根本上加以抑制和解決,在一定的條件下,隨時有可能激化甚至造成社會動蕩的加劇,不可避免地嚴重影響、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著力維護社會穩定是中國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重要保證。經濟發展是中國的第一要務,只有經濟有所發展,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社會才會有穩定的基礎。但是發展的目標卻是有條件的,需要在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同時需要不斷變革舊的不適應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體制機制。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要實現現代化的強國戰略就必須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已經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時地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改革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發展。歷史和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當前中國已經入改革攻堅期,發展關鍵期,保持社會穩定顯得尤為重要。穩定的社會環境是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必然要求和前提條件。如果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一切都將無從談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才能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才能維護中國穩定的社會大局,才能充分保持社會穩定。
第三,著力維護當前社會穩定是中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小康社會是古代思想家描繪的理想人類社會形態,也表現了普通百姓對寬裕、殷實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所謂全面小康社會,不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且是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環境各方面滿足城鄉發展需要。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黨的十八大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并提出了一系列更高的新要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黨的十八大還特別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未來1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10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10年,還是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入高收入國家的10年;既是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也是面臨各種矛盾和挑戰的時期。正如專家所測算,到2022年左右,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衡量,中國將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這一時期,既是中國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矛盾和問題的凸顯期。在這樣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不僅要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人民民主的不斷擴大、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顯著增強以及生態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更需要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作為保障。
第四,著力維護社會穩定是夯實共產黨執政基礎、鞏固共產黨執政地位的需要。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但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不是其自封的,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幅度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總之,中國共產黨給當時處于水深火熱的中國人民帶來了期許已久的穩定、繁榮與富強。
穩定壓倒一切,穩定是繁榮、富強與和諧的前提。沒有穩定的環境,就將一事無成。中國共產黨成立96年、新中國成立68年來的實踐證明,社會穩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重要保證與有機組成部分;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事情都辦不成,改革與發展都會成為一句空話,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這也是中國人民幾代人付出沉重代價得出的一條基本經驗。由此可見,社會穩定是關系國家改革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大問題。在社會動蕩時期,群眾的最大愿望和訴求就是和平與穩定。在這個意義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代表最大多數的群眾利益。在中國,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的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這是政黨自身具有維護社會穩定的職能特點決定的,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和政治地位決定的。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并保持其連續性和穩定性,正確區分和處理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善于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才能保持穩定的社會環境,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第五,著力維護當前社會穩定是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重要一環。中華民族是一個與中國的國家、民族、地域、歷史緊密相連的整體代稱,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每個民族都有維系支撐其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利益,具體到國而言,就是逐步并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表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需要以穩定的社會環境為前提。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民國時期的軍閥割據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動蕩。不僅僅表現在軍閥混戰不休,也使剛剛成立的中華民國喪失了所有尊嚴,造成了嚴重內亂。西方列強以及日本為達到“分治”中國的目標,故意支持各派軍閥割據。他們支持各派軍閥勢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列強不愿看到一個統一的中國重新崛起,因為這損害了他們的長遠利益。它們所希望的是中國四分五裂,永無出頭之日,從而達到把中國永遠變成其殖民地的目的。這段時期的歷史表明,國家動蕩混亂,人民就會遭殃,更會給中國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維護社會穩定、維護各民族的團結,使人民群眾有一個幸福安寧的生活環境,才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和政府職責所在。沒有社會的穩定,沒有各民族的團結,就沒有國家的繁榮昌盛,更沒有人民群眾的幸福安寧。因此,國家長治久安、長期和諧穩定,是所有中國人民的愿望,也是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社會穩定和諧一直是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社會穩定是社會進步發展的基本條件。歷史已經證明,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都會走向衰落甚至滅亡。有一個穩定的國內環境,是中國人民都希望看到的。只有穩定了,人民才能安定幸福。
第六,著力維護當前社會穩定是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詞,是一種概念,也是一種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全球化目前有諸多定義,通常意義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系不斷增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隨著全球化勢力對人類社會影響層面的擴張,已逐漸引起各國政治、教育、社會及文化等學科領域的重視,紛紛引起研究熱潮。
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全球化可以大大推進本土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但是也會使得本土文化的內涵與自我更新能力逐漸模糊,甚至喪失。全球化在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給不同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國內政治經濟的波動。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和世界聯系日益密切的產物,但是在此過程中實質上是資本主義主導了全球化的進程,他們試圖按照自己的面目來改造整個世界,這對中國社會穩定造成了一定影響。在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矛盾利益錯綜復雜,對中國國內秩序的維護有一定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也對中國國家主權和國家安全提出了挑戰。雖然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中國的發展也迫切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當今國際局勢并不穩定。當今霸權主義依然是國際社會的主要威脅,我們要始終警惕霸權主義的各種活動。所以,只有中國國內首先穩定了,這樣才能去積極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國際挑戰。
[1][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101頁。
[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顏一、秦典華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頁。
[3]轉引自謝立中:《“社會建設”的含義與內容辨析》,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4]轉引自謝立中:《“社會建設”的含義與內容辨析》,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5][德]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林榮遠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53頁。
[6][德]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林榮遠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53頁。
[7]轉引自謝立中:《“社會建設”的含義與內容辨析》,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8][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101頁。
[9][意]托馬斯·阿奎那:《政治著作選》,馬清槐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46頁。
[10][德]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載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http://marxists.anu.edu.au/chinese/engels/mia-chinese-engels-18830317.htm,最后訪問時間:2017年7月15日。
[11]李景鵬:《社會階層的利益協調與社會穩定》,載《鄉音》2002年第7期。
[12]轉引自李德生:《中國轉型期社會穩定問題研究》,山東理工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13]黃建林:《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社會穩定觀”》,載《中國青年報》2004年11月9日。
[14]《廣州市建立社會穩定機制理論與對策研討會》,載廣州年鑒,http://www.guangzhou.gov.cn/yearbook/20year/html/10354.htm,最后訪問時間:2017年7月15日。
[15]轉引自李德生:《中國轉型期社會穩定問題研究》,山東理工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16]《〈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載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017/c1001-28784713.html,最后訪問時間:2017年4月15日。
[17]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中國農民經濟狀況報告》,2012年8月21日發布。
[18]《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年)》發布,載中國家庭教育,http://jtjy.china.com.cn/2015-05/14/content_7906488.htm,最后訪問時間:2017年4月15日。
[19]劉少杰:《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實質與缺失》,載《學習與探索》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