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社會穩定主要理論

社會穩定是社會發展繁榮的前提基礎,沒有穩定的社會秩序,不可能保持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鑒于穩定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理論界對社會穩定做了諸多論述,并提出了許多著名的思想,這在豐富和拓展人們有關社會穩定認識的同時,也對我們研究北京社會穩定問題有著很大的借鑒與啟發。

(一)亨廷頓的社會穩定理論

美國當代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專注于現代化過程中政治社會穩定研究,其政治發展理論基本特征之一是強調在政治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穩定與政治秩序。他認為“人類可以無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無秩序而有自由”,“權威的確立先于對權威的限制”,這實際上賦予政治穩定同政治民主同等的價值地位。亨廷頓運用比較歷史的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了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現代化與政治發展過程,在總結了20世紀幾十個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歷后,他提出了“現代性產生穩定,現代化引起不穩定”的著名論斷。在這里,亨廷頓主要表達的意思是現代化是一個包含著既定目標的歷史過程,在現代化目標實現以后社會是穩定的,而在現代化過程中社會是不太穩定的。對此,他解釋道:現代化過程必然會產生社會動員,即城市化的發展、識字率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傳播媒介大眾化應用等。這些極具煽動性的社會動員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社會預期,而且這些社會預期極易被放大從而快于經濟的發展甚至超越其所處的歷史階段。當這些被放大的社會預期無法被社會有效滿足時,人們普遍由于不滿足而不可避免地產生挫折感,使人們的情緒處于極大地不穩定狀態。當這種不穩定狀態持續到一定程度,就會促進人們的社會參與,產生對現政治體制的壓力。如果政治體制不能發生相應的變化,就會使政治參與迅速擴大,進而形成社會不穩定。因此聯系起來看,政治改革長期落后于經濟發展和社會改革,就勢必醞釀著一定的不穩定因素。

亨廷頓第二個論斷是經濟與政治之間存在著種種聯系,但從本質上來說,二者是各自獨立的目標,不存在某種必然聯系。經濟發展未必帶來政治穩定,甚至相反,同時政治穩定能促進經濟發展,但是并不見得總是這樣。社會政策與政治穩定的關系也是如此。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推進會促進社會勢力分化,進而產生多元利益主體,在傳統的種族、民族、宗教、地域、經濟、身份群體等社會分層之外又產生職業、階級、技術集體等社會集團。應該說社會越復雜,異質性越強,政治越依賴于政治制度,政治越需要不斷發展革新以期適應社會均衡發展。

亨廷頓認為,如果現代化發展較快,會使原本應依次出現的經濟發展、社會動員、政治參與、社會福利、國家整合等問題疊加發生,解決起來難度也增大,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增加了社會不穩定風險。如中國現代化發展速度驚人,許多本該依次出現的問題就同時出現了,比如伴隨經濟發展同時產生的資源、環境問題,而西方國家現代化以后若干年才出現的老齡化問題,在中國也因獨生子女政策而提前出現。

亨廷頓還認為經濟發展某種程度上會對社會穩定產生負作用。一方面,經濟發展創造了就業機會,拓寬了人們收入來源,增強了人們物質、精神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從而提高了人們生活水平,也使人們的注意力由關心政治轉變為關心增加經濟收入等。但是,另一方面,現代經濟發展也瓦解了傳統社會結構,如家庭、村莊、階級等,增加了脫離傳統結構的人。再加上現代化帶來的人口大規模流動,傳統社會紐帶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壞,在新的秩序不能及時確立的情況下,極易引起人們的不適感和誘發社會動亂。例如,農民進城務工后因對新環境某種程度的不適應性而造成一系列社會失范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應。另外,由于個人稟賦和所處環境的不同,經濟發展也不可避免地擴大了社會貧富差距,使得相對被剝奪感的社會不滿情緒在相對低收入者之間蔓延。而且,教育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人們對未來的期望值,但是隨著世界經濟不景氣,就業機會不能滿足所有勞動者的需要,地域問題沖突也產生了,如西部地區的一些人就有被剝奪感,認為是東部發展了,又轉過來利用他們的資源。現代化增加了群體的分化和各種利益群體的能量,強化了他們與政府對話的能力,如果政府不能滿足相應的需求,社會就醞釀著不穩定。

所以,經濟增長與政治穩定是這樣一種關系,即當經濟平穩發展時,政治會隨著經濟發展而進步;經濟發展過快時,政治可能隨著經濟發展而陷入動蕩。因此,期望與生活水平之間的差距是測定政治社會不安定程度的重要指標,或者說,經濟發展長期看會創造平等,但是在短期內會擴大收入不平等;就穩定而言,經濟穩定是基礎,政治穩定是關鍵,思想穩定是保證,社會穩定是核心,各方面都是關聯的。

亨廷頓的比較歷史研究視角給我們切入社會穩定問題的研究,尤其是經濟增長與社會政治穩定關系提供了有益借鑒與啟發,具有方法論的意義。但是每個國家的國情是不同的,再加上受所處歷史條件的限制,亨廷頓描述的現代化過程中社會政治穩定的關系難免會有涵涉不周之處,因而不具有普適性。

(二)科塞的社會沖突理論

社會沖突論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的重要貢獻。這一極富創造性的理論經美國社會學家科塞的發展與完善,成為現代分析學派沖突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1956年科塞發表的《社會沖突的功能》,對社會沖突進行了分類。首先,現實性沖突和非現實性沖突。所謂現實性沖突是指為了實現某種目標的沖突,因此,沖突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實現目的的一種手段。例如,工人為了增加工資而參加罷工就是現實性沖突。非現實性沖突是指沖突本身就是目的,沖突高于一切,沖突就是“釋放緊張狀態的需要而發起的沖突”。再如,一個有戀母情結而憎恨男人的人,為了發泄憤怒而同老板發生的沖突。其次,親密關系的沖突??迫J為,“關系越親密,情感越投入,就越傾向于壓抑敵對的情感,而不是把這種敵對的情感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在初級關系群體中,沖突不易爆發沖突。但是,這也不等于說沒有矛盾,如果不注意敵對情緒的釋放,而卻讓敵對情緒積累起來,一旦沖突爆發,就可能非常激烈,如丈夫與妻子之間的沖突。再次,內群體沖突與外群體沖突。內群體沖突是指發生在群體內部之間的沖突,而外群體沖突則是發生在群體外部之間的沖突。最后,意識形態沖突。即以集體目標為動機的沖突。針對這種沖突進行的分類也為其接下來研究沖突的功能預先做了鋪設。緊接著,科塞主要探討了沖突對整個社會發揮的功能。具體來說,這些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內容:

第一,社會沖突的正功能。社會沖突不僅僅是起分裂作用的消極因素,它還能夠增強特定社會關系或群體的適應能力,在群體或人際關系中承擔一些決定性功能。如果群體內部沖突雙方不涉及群體基本的、核心的價值觀,則沖突會對社會結構發揮積極功能。反之,如果涉及核心價值觀,就會導致社會結構瓦解。群體之間的差別是通過沖突來形成的,沖突表現為社會互動。而在此之前的一些學者,持社會沖突否定說,極力反對社會沖突正功能的存在。例如,帕森斯把沖突看成“破壞性的、分裂性的、反功能的、是病態,等同于越軌行為、需要治療的疾病”;倫德堡把沖突看成是“功能失調現象”;華爾納強調“沖突的絕對消極含義”;累文認為應該“關心如何避免沖突,而不是解決沖突”。這些觀點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十分流行,強調的都是保存現有結構,并在現有結構框架內審視問題。六十年代美國發生的青年和學生運動、婦女解放和性解放運動、反對越戰、黑人解放運動等社會動蕩現實催生和促進了社會沖突理論發展,并在其后占有了特殊地位。

第二,社會沖突即社會壓力和敵對情緒可以通過安全閥加以釋放?!胺e累起來的敵意和進攻性情緒不僅可以向敵意的原初對象發泄,也可以向替代目標發泄”,替代目標就成為社會安全閥??迫J為狂歡節的性放蕩、權利受到侵犯后的決斗行為等,都可以有效地緩解和釋放社會壓力及敵對情緒,使失范的社會秩序回歸正位,從而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通過安全閥有效地緩解和釋放社會壓力及敵對情緒對所有國家,特別是社會控制比較嚴的國家來說,都是必要的。

第三,對沖突的寬容和制度化是社會系統重要的穩定機制。社會沖突是普遍存在的,在不能對社會沖突進行制度化消解或不能容忍社會沖突的社會里,是很容易造成現有社會秩序紊亂的。在現代社會里,社會沖突的廣泛存在是社會分工、社會分層、利益分化的必然結果。多元利益主體的分化產生了利益表達的需求,如果利益訴求的渠道不暢通,社會管理沒有相應的變化和制度上的安排,就會使利益表達升級為利益沖突,利益沖突從忍受發展到反抗。僵化的社會體制如果不能容忍社會沖突,只會使社會敵意加以積累,導致社會分裂。

科塞的社會沖突理論對于我們如何正確看待社會沖突和如何維護社會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改革開放至今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期間積累了大量矛盾。我們當前亟需客觀冷靜地看待社會矛盾,而科塞的社會沖突理論就給我們進行這方面的研究開啟了一扇重要的窗戶。

(三)貝克的社會風險理論

德國貝克被認為是當代西方社會學界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提出了風險社會、第二次現代化、全球化社會學等理論,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1986年,在其代表性著作《風險社會》一書中,貝克提出了著名的“風險社會”概念,即現代世界處于從工業社會向風險社會轉變中。在風險社會中,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和個人的風險日益趨向于逃避工業社會建立的風險預防和監督機制。隨著風險社會的來臨,社會發生了許多變化,如風險的分配和管理成為社會日常議題;工業社會與自然和文化資源的建設性關系逐漸消失;工業社會的基本觀念正在破裂(如進步理念);個性化;不確定性;全球化等等。這種風險與以前的風險不同,超出了現代社會的控制能力,風險排除不再是可能的。它是理性決策依賴的,今天的風險是昨天的理性決策(如核電站)的結果。風險是廣泛存在的,已經成為社會基本特征。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全球化加速,人類賴以生活、工作的環境和經濟社會結構變得越來越敏感和脆弱,一個很小的沖擊都可能引發系統的紊亂和破壞。另外,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比以往更容易受到社會沖突、恐怖主義、技術性災難事件、金融危機的打擊。人口膨脹、流動增加、技術發展、環境污染、信息化、經濟全球化等因素正在將一個國家帶進一個風險社會,突發事件出現的頻率增大。經驗表明,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處理,一個很小的事件就可能導致一場全面危機。

經濟在飛速發展,社會在逐漸進步。同時,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失范現象成為常態。面對空前活躍的人口流、商品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價值觀的多元化、社會行為的多元化、社會規范的多元化、社會選擇的多元化形成了傳統與現代、守舊與創新、保守與前衛等各種沖突,社會整體和諧程度和整合能力都因此而降低,并貫穿轉型期的全過程,未來10至30年將是社會失范狀態即社會風險的主要存在時期。貝克的觀點從更高層面概括和預見了我們社會的變化,對我們認識中國和北京市的社會穩定狀況提供了新的思維角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津县| 龙泉市| 江安县| 临安市| 大丰市| 永城市| 东城区| 乌兰浩特市| 峨边| 武川县| 绥芬河市| 扶沟县| 德昌县| 三亚市| 扎赉特旗| 南宫市| 温宿县| 阳曲县| 孟村| 朝阳县| 理塘县| 农安县| 龙山县| 栾川县| 山丹县| 大新县| 鄢陵县| 景宁| 抚顺市| 曲靖市| 肃南| 久治县| 辽宁省| 伊春市| 商水县| 全南县| 长垣县| 庆安县| 怀安县| 柏乡县| 临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