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與術:喻中讀韓非
- 喻中
- 1901字
- 2019-11-22 16:24:20
1.少年時代研習申子之學:韓非思想的起點
研究韓非思想的起點,是研究韓非思想演進歷程的第一步。研究韓非思想的起點,必然要溯及韓非的身世及學術思想語境。關于韓非的身世,《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以下簡稱《老韓列傳》)的記載極其簡略:“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這句話傳遞的信息很稀薄,它只能告訴我們,韓非是韓國的宗室公子。那么,韓非是哪一位韓王的子嗣呢?據考,韓非是韓釐王之子、韓桓惠王之弟、韓王安之叔。[1]在這幾代韓王主政時期,韓非從出生一直到老年,都是“韓之諸公子”。
韓釐王就是公子咎。根據《史記·韓世家》,韓襄王“十二年,太子嬰死。公子咎、公子蟣虱爭為太子。時蟣虱質于楚。蘇代謂韓咎曰:‘蟣虱亡在楚,楚王欲內之甚。今楚兵十余萬在方城之外,公何不令楚王筑萬室之都雍氏之旁,韓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將矣。公因以韓楚之兵奉蟣虱而內之,其聽公必矣,必以楚韓封公也。’韓咎從其計”。稍后,“韓立咎為太子”。遷延至韓襄王“十六年,秦與我河外及武遂。襄王卒,太子咎立,是為釐王”??梢?,公子咎首先成為太子咎,后來繼承王位,成為韓釐王。韓非是韓釐王的兒子,也是韓襄王的孫子。
關于韓非出生的具體時間,是一個爭議較大的問題。陳千鈞的觀點是,韓非“約生于韓釐王之初年,秦武王十余年間。茲假定韓非生于韓釐王元年,即公元前二九五年”。[2]張覺認為,“這種說法較為合理,可取”。[3]據此,韓非的生年,可以推定為公元前295年,是為韓釐王元年。韓非出生之年,既是他的父親太子咎繼位之年,也是他的祖父韓襄王辭世之年。
韓非出生之后,籠罩著他的學術思想空氣主要是申不害之學。《老韓列傳》稱,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這應該是韓非少年時代首先接受的學術思想熏陶。所謂“刑名法術之學”,特別是關于“術”的學問,正是韓國固有的本土學問,稱之為韓國的“國學”,亦未嘗不可,因為,《老韓列傳》在述及韓非之前,已有明確的交代:“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干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申子之學本于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薄独享n列傳》先寫申子,再寫韓子。如此連寫申韓,意味著申與韓之間在學術思想上存在某種特殊的傳承關系。
從時間上看,申不害擔任韓相的十五年,是從公元前355年延伸至公元前341年。這個時間段落的下限,距離韓非的出生只有四十六年。這就是說,申不害的著作與政治實踐對于韓非來說,已經構成了一種不容忽視、難以擺脫的遺產。因此,“喜刑名法術之學”在相當程度上就是“喜申子之學”,研習申子之學是韓非學術思想訓練的起點,甚至可以視為韓非學術的“童子功”。對此,蒙文通有一個觀點,他說:“法者商子之所立,而慎子承之,又益之以言勢;勢者慎子之所立,而申子承之,又益之以言術;韓非則直承申子而已。”[4]這就是說,韓非是申子的學術思想傳人,韓非的學術思想主要來源于申子,對于少年時代的韓非來說,尤其如此。申韓之間的這種學術思想關聯,郭沫若也注意到了,他說:“其在申子便有‘術’的提出,這其實是倡導于道家,老聃發其源,而申不害擅其用。韓非子的本家無寧是這一派。韓非子與申不害同是韓國人,年代雖不相及,而韓非的幼年應該是呼吸在申不害所遺留下的空氣里面,這不能不使他受著根本的影響?!俄n非》書中屢次引用申子,正表明其衣缽相承,但韓非也是不滿意于申子的。”[5]不過,韓非不滿意于申子,畢竟是后來發生的事(詳后)。
回到申韓之際的歷史語境,可以發現,“從申不害到韓非的五十年間,韓國主要受秦國,以及楚、魏、趙的連年攻侵,折兵失土,江河日下。因而韓非作為貴族公子回憶申不害的時代,實際上是回憶本國那已失落的安定而未失體面的時代。這種懷舊情緒在韓國公族中似乎甚濃,因此,韓非所了解的申不害,一半是他的著述,一半是他和韓昭侯的故事”。[6]
通過研習申不害之學,韓非寫下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那就是公元前277年寫成的《和氏》。那一年,韓非十九歲。關于《和氏》的寫作時間,張覺有一個推斷,他說,根據《韓非子·問田》篇中的記載,《和氏》“應寫于堂谿公與韓非談話之前,即寫于公元前270年之前”。[7]進一步看,《和氏》到底寫于公元前270年之前的哪一年呢?楊義認為,《和氏》寫于公元前277年,《和氏》當“是《韓非子》中最早的篇章”。[8]由此說來,《和氏》可以視為韓非學術創作與思想凝聚的起點。
《和氏》主要闡述了法術之士不被信任、不被重用、反遭迫害的困境,是一篇為“法術”及“法術之士”抱屈、辯護的論著。《和氏》的立場、觀點與核心指向,恰好可以照應“喜刑名法術之學”這一論斷,因而,《和氏》可以視為少年時代的韓非研習申不害之學、同情法術之士的心得體會與學術思想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