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只有道家的東西,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經》,與韓非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事實上,老子的《道德經》可以視為韓非的思想先導。從這個層面上說,老子還要高于、先于韓非。但是,韓非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把老子那些模棱兩可的話變成了具體的、可操作的政策建議。《道德經》相當于形而上的政治哲學,《韓非子》相當于形而下的政治科學。因此,我們可以把韓非視為老子的升級版。對于各國君主來說,升級版的《韓非子》就類似于在手動擋汽車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自動擋汽車,又類似于在手動相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傻瓜相機,用起來當然更方便、更順手。
可見,在諸子百家中,如果站在君主的立場上,以滿足君主的需要程度作為評價依據,以帝王學的精準度、實用性作為測度標準,那么,當仁不讓,韓非天下第一。
原刊《比較法研究》2009年第6期
[1]宋兆霖編譯:《狄更斯全集·12·雙城誠》,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頁。
[2]孔子的原話是:“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詳見《史記·孔子世家》。
[3]郭沫若:《十批判書》,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5頁。
[4]堂谿公的原話是:“臣聞服禮辭讓,全之術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今先生立法術,設度數,臣竊以為危于身而殆于軀。何以效之?所聞先生術曰:‘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而富強。二子之言已當矣,然而吳起支解而商君車裂者,不逢世遇主之患也。’逢遇不可必也,患禍不可斥也。夫舍乎全遂之道而肆乎危殆之行,竊為先生無取焉。”詳見《韓非子·問田》。
[5]李斯、姚賈的原話是:“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詳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6]屠格涅夫:《玫瑰——屠格涅夫散文詩集》,張鐵夫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頁。
[7]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 史學三書平議》,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頁。
[8]莊子的原話是:“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詳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9]《孟子·滕文公下》。
[10]墨子的原話是:“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詳見《墨子·公輸》。
[1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頁。
[12]《史記·太史公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