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研究作者名: 鄭志峰本章字數: 918字更新時間: 2019-11-22 16:54:39
第一章 免責事由路徑下第三人行為理論之反思
民法是一種以特定方法組織和詮釋人類行為的社會制度,其中一個核心特征就是“雙邊性”或者(更為生動地說)“相關性”。簡單來說,“雙邊性”或“相關性”的含義是指,民法是以“一對一”為基礎來組織個體之間的關系的。[1]具體到侵權法,它也是按照個體之間的雙邊關系來表述的,通常表現為“侵權人與被侵權人”“加害人與受害人”。那么,在這“雙邊關系”之外,其他人就應被視“第三人”。如果被告實施了某些侵權行為在先,而隨后又有第三人的侵權行為介入,進而造成受害人損害或進一步損害的話,那么,法律就有必要去判斷被告的先前行為與受害人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鏈條是否因為第三人的介入行為而被打破,進而被告得以主張免責。這就是傳統侵權法理論中“第三人行為”所應關注的核心問題。[2]
然而,第三人行為引發的侵權問題復雜多樣,并不僅僅是責任免除與否的問題,還包括不能免責時責任如何分擔的問題。顯然,免責事由路徑下的第三人行為理論具有天然局限性,即其只能解決責任免除問題,無法應對不能免責時責任分擔的問題。為彌補調整機制之不足,第三人行為理論只能引入多數人侵權制度來協助規制,以便調整第三人行為引發的責任分擔問題。然而,遺憾的是,我國既有多數人侵權制度存在調整范圍狹窄、調整路徑偏差等缺陷,根本無法有效地應對第三人行為引發的責任分擔問題。此外,退一步說,縱使完善既有多數人侵權制度,使其能夠勉強應對第三人行為引發的責任分擔問題,但“免責事由+多數人侵權”的混合規制模式始終存在割裂責任免除和責任分擔問題進而區分規制的缺陷,無法將兩者放置于同一平臺來加以解決,因而其本身并非調整第三人行為引發侵權問題的最佳模式。如此一來,我們必須要重新思考第三人行為引發的侵權問題,突破既有免責事由的研究路徑,尋找一條新的規制方法,以便將第三人行為引發的責任免除問題和責任分擔問題放置在同一平臺加以解決,完整地呈現兩者之間的邏輯關聯關系,并實現與已有侵權責任分擔體系的有機協調,一舉攻克第三人行為引發的全部侵權難題。
[1] [澳]彼得·凱恩:《侵權法解剖》,汪志剛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3頁。
[2] 程嘯:《論侵權法上的第三人行為》,載《法學評論》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