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事政策論壇(第五輯)
- 嚴勵
- 707字
- 2019-11-22 16:40:30
一、現象與疑問
近年來,“法治中國建設”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更是將“依法治國”作為全會主題,史無前例,亙古未有。在改革的洪流下,固有社會結構調整、利益格局變化、社會關系重建、新政策試行,作為規范社會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線,刑法應當如何面對?司法機關應當如何作為?
2012年12月至今,“兩高”已經針對刑法連續發布三十多個刑事司法解釋。眾所周知,在我國,“兩高”頒布的司法解釋為有權解釋,其效力直達刑事司法實踐個罪的定罪量刑。如此頻繁的發布刑法解釋,讓我們不禁遙想到了1981年“嚴打”時的情境:1981年中共中央提出“從重從快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的方針,國家立法機關即通過制定單行刑法的形式對刑法典進行了20多次修改和補充,在完善犯罪構成、嚴密刑事法網、嚴格刑事責任、擴大刑法調控范圍的同時,加強了刑法對嚴重刑事犯罪和嚴重經濟犯罪的打擊力度,增設了近50個死刑罪名,對大部分犯罪規定了比較嚴厲的重刑。[3]時過境遷三十余載,我國又迎來了新一輪的社會改革,處于變革中的社會,社會階層之下暗流涌動,利益沖突、分配矛盾不斷發生、發展和激化,社會秩序的維護無需累言,仍為改革發展的重中之重。作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積極為改革發展保駕護航亦無可厚非。但是,我們注意到,當前“兩高”在發布刑事司法解釋的時候,出現了司法解釋政策化的傾向。[4]即“兩高”在發布刑事司法解釋的時候以刑事政策為導向,同時將其作為解釋的價值判斷標準,將刑事政策的內容直接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加以細化固定并在實踐中予以運用,弱化刑法固有之本質。刑事司法解釋的刑事政策化,使刑事司法解釋成為落實與實現刑事政策的工具。針對這種刑法解釋政策化傾向的問題,筆者提出疑問,以求教于賢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