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法哲學
- 孔祥俊
- 1440字
- 2019-11-22 16:41:02
七、專業問題的專業化探討
對于本書以專業化的言辭表達的感悟和現象,不宜簡單地根據日常生活理解來衡量,如本書所謂的法律適用的“試錯性”,不是說拿當事人生命財產的生殺予奪隨隨便便地試來試去,而表達了法律適用過程中的嘗試性,反映了認識的局限性和漸進性,這是符合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原理的。再如,本書講到法律適用中的躊躇難決,法官經常需要在旗鼓相當的選項之間進行選擇,外行人可能對于法官的這種決策過程和方式感到詫異和不解,其實這在司法裁決中屢見不鮮,相信法官們都有這樣的感悟。這是一種事實,也符合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只是我們研究法律方法時把它說出來了。這種感覺是一種高度專業性的體驗和感受,不能從一般的日常生活意義上進行理解和評價。
當然,上面所說的只是一個表象和淺層認識,法律方法還具有更多更廣泛的深層意蘊。例如,由于受我國法治發達程度的限制,不少人(當然更多的是非法律人)認為,解釋法律是立法機關的事情,法院不能解釋法律。即便是在法律人當中,不少人對于司法能否填補法律漏洞或者補充法律不足也持有異議,法官即使實際上在造法,也往往閃爍其詞或者不敢公開承認。對于法律漏洞或者法律空白,不少人認為只能由立法機關去解決。問題是,立法機關能夠解決當然是上上之選(尤其是在我國),但對于法律適用中的一些具體問題,立法機關通常都不會通過修改法律或者立法解釋及時解決,而面對迫在眉睫的司法需求和實實在在的具體案件,法官要么退避三舍而拒之門外,要么能動司法而積極介入。由于社會生活是需要秩序的,司法的及時調整是法治的必然要求,也就理所當然和勢在必行。否則,社會關系就會陷入紊亂,社會秩序就會不穩定,法治就不能弘揚。如有的學者所說:“法律規范以合乎正義地解決法律問題為其功能。這一點對法學方法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法的這一功能不僅僅為法律的解釋,也為法律的補充和校正提供了重要的根據和方針。”[37]在窮盡法律解釋的各種可能性之后,仍然不能公正地解決具體案件時,就需要對現行法律進行補充,而在通過修改法律進行補充完善不可能或者不必要時,就需要法官進行法律的續造。這是法律調整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現象。“法律規范乃是實現公正生活秩序之工具,(這一認識)并不僅僅對法律解釋產生影響。如果(窮盡)一切解釋努力仍然無法導致對法律問題作出公正的、合乎感受的解決,這樣的法律規范就需要予以補充。我們可以通過‘de lege ferenda’(將來的立法,法律改革)來作出這一補充,或者根據‘de lege lata’(現有法)確認存在需要由法官加以填補的‘漏洞’。從而,法之對法律問題作出公正解決的功能不僅對法律規范的解釋起引導作用;它也是法律是否需要補充這一問題的檢驗標準。”[38]
就本書探討的問題以及使用的語言和方法而言,無論是法律不清晰時的法律解釋還是法律缺位時的法律續造,都是基于專業化的法律適用的視角。就整個法治發展要求而言,我們無疑需要追求法律的確定性、穩定性和客觀性之類的價值,大多數的法律規定應當能夠滿足這種要求,民眾對法律也應該是這種感覺和預期,只是在現行法律的具體執行中,難免會存在解釋和續造問題,解釋和續造恰恰是為了解決法律本身在不確定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其目的也是追求這種確定性、穩定性和客觀性等價值。我們花大力氣研究法律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些目標,而以法律方法解決這些問題和實現這些目標的過程,是一種專業化的過程,不能簡單地以非專業的眼光和標準進行質疑和評判,不能將專業化的法律人解決法律問題的專業化圖景,簡單地等同于民眾眼中的法律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