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承法修訂入典之重點問題(第二版)
- 楊立新
- 3633字
- 2019-11-15 17:20:52
四、修改《繼承法》應當怎樣規定配偶法定繼承的零順序
法定繼承順序直接反映著按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扶養關系、家庭結構、繼承習慣等因素推定出的被繼承人與繼承人之間關系的親密程度,也包含著國家對個人利益、家庭利益、社會利益甚至國家利益的考量。正如學者所言:“各個歷史時代和各個國家的繼承法關于法定繼承人范圍的規定,都是根據當時社會統治者的根本利益和意志,以婚姻、血緣和家庭關系為基本要素,同時參考各時代和各國的具體情況而制定。”[18]“我國確定繼承順序不是單純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為根據,而是同時考慮繼承人與被繼承人血緣關系的遠近、共同生活的密切程度以及在經濟上相互依賴等狀況。”[19]
通過分析可見,無論按哪一種規則排列法定繼承順序,配偶的繼承權始終被排在最為重要的位置,也沒有任何繼承人能夠與配偶的繼承權及地位相提并論。民眾既希望因為婚姻關系而結成的配偶能在繼承權上保持優位,又希望其他與被繼承人血緣關系最近的血親的繼承權不會因為對配偶繼承權的重視而被忽略,或者因配偶的獨占繼承而被架空。要滿足民眾的繼承意愿,平衡好二者間關系,最佳的解決方式便是對配偶的法定繼承由固定的第一順序改革為零順序,即繼承序位不固定。具體方式為:在保證配偶繼承權優位的同時,適當擴大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并增加其順序,然后在關系最為密切的血緣親屬中劃出一定序位的范圍,由配偶按相應的序位與他們分享被繼承人的遺產。這樣,從繼承序位上,承認現實生活中血緣關系人之間在具有共同親屬性的基礎上存在著差異性,而這種生活關聯程度的差異性反映在繼承環節上,就表現為法定繼承遺產時繼承機會及份額的不同。同時,在面上盡量顧及與被繼承人有血緣關系人的利益,以遵循繼承法從古至今以婚姻關系、血緣關系為基礎及紐帶的傳統,保持繼承法應具有的生活樸實性,讓遺產更多地留在血緣關系人之內。在點上,配偶是產生一切血緣關系的根本起點,作為延續血緣、繁衍后代的基礎環節,接前續后,重要性自不待言,在其優位繼承遺產的同時,也有義務讓與其有重要血緣關系的人共同分得一定的遺產利益。這樣,既能重點保證配偶的繼承利益,又能兼顧血親的利益,既能區別對待,又不至于顧此失彼。
所以,我們建議,在《繼承法》的修訂中,規定配偶的法定繼承順序不固定,即采用“零順序”,即當存在一定順序的血緣親屬時,配偶不得獨自繼承遺產,而是依序與在先順序的血親繼承人一并繼承,只有當某幾個順序的血親繼承人都不存在時,配偶才能獨自繼承遺產。同時,基于配偶的繼承權是以配偶權的存在為前提,在生存配偶因過錯違背夫妻相互忠實扶助義務,嚴重侵害被繼承人配偶權,雙方感情確已破裂的情況下,剝奪配偶的繼承人資格更能體現被繼承人遺產處分的真實意愿。所以應規定,因生存配偶的過錯,被繼承人已申請離婚或已經同意離婚,并具備離婚的實質要件的,配偶不屬于繼承人范圍。具體建議為:
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第一順序:子女及孫子女、外孫子女。
第二順序:父母。
第三順序:兄弟姐妹。
第四順序:祖父母、外祖父母。
第五順序:侄子女、外甥子女。
配偶的繼承順序不固定,其可依序與第一、第二、第三順序繼承人一并繼承。
繼承開始后,遺產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其后順序繼承人均不參與繼承。沒有前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后一順序的繼承人繼承。
當配偶與第一順序繼承人子女同為繼承時,遺產在繼承人之間實行均分;當配偶與第二順序繼承人父母同為繼承時,配偶應繼份為遺產的二分之一,父母均分遺產的二分之一,如父或母不生存時,不生存父或母的份額歸配偶;當配偶與第三順序繼承人兄弟姐妹同為繼承時,配偶應繼份為遺產的三分之二,其他第三順序繼承人均分遺產的三分之一。當第一、第二、第三順序繼承人都不存在時,配偶獨自繼承全部遺產,其他第四、第五順序繼承人不得繼承;當配偶及第一、第二、第三順序繼承人均不存在時,遺產依序由第四、第五順序的法定繼承人繼承。
[1]參見楊立新著:《親屬法專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頁。
[2]依據《韓國民法典》,韓國將繼承分為財產繼承與身份繼承,其財產繼承的順序分為四個位序,它將直系血親卑親屬、配偶放在第一順序;直系血親尊親屬為第二順序。丈夫在妻子死后如果沒有共同的直系血親卑親屬,那他將獨自繼承妻子的遺產,但妻子在丈夫死后如果沒有共同的直系血親卑親屬,妻子無權獨自繼承遺產,她得與第二順序的直系血親尊親屬一起繼承。只有在沒有第二法定繼承順序的直系血親尊親屬時,妻子方可獨自繼承。參見金玉珍譯:《韓國民法典?朝鮮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頁。
[3]隨著經濟發展變革的事實,為了能如實反映法國社會家庭觀念與家庭關系的變化,法國不斷對其民法典進行修整與完善,尤其是2004年5月26日第2004—439號法律、2006年6月23日第2006—728號法律對婚姻、家庭與繼承法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修改后繼承編的規定共達381條。參見羅結珍譯:《法國民法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4]《法國民法典》第734條、第745條分別規定:“在沒有有繼承權的配偶的情況下,親屬按照以下順序繼承遺產:1.子女和他們的直系卑血親;2.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他們的直系卑親;3.父母之外的直系尊血親;4.除兄弟姐妹以及他們的直系卑親以外的旁系親屬。以上四類親屬各成一個繼承人順序,并排除其后各順序繼承。”“超過第六親等的旁系親屬不參與繼承。”羅結珍譯:《法國民法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08—213頁。
[5]參見《澳門民法典》第1973條。澳門的立法實為繼受曾經的宗主國葡萄牙的規定,《葡萄牙民法典》將法定繼承順序分為5個,也將配偶列入第一、第二順序繼承人之中,當配偶與第一順序直系血親卑親屬共同繼承時,遺產按人數均分,但配偶的份額不得少于遺產的1/4;當配偶與第二順序直系血親尊親屬共同繼承時,遺產的2/3歸配偶,1/3歸直系血親尊親屬;在無第一順序直系血親卑親屬及第二順序直系血親尊親屬時,配偶繼承全部遺產。參見唐曉晴等譯:《葡萄牙民法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88—390頁。
[6]《日本民法典》第900條規定:“同順位的繼承人有數人時,依下列規定確定其應繼份。子女及配偶為繼承人時,子女的應繼份及配偶的應繼份各為二分之一。配偶及直系尊親屬為繼承人時,配偶的應繼份為三分之二,直系尊親屬的應繼份為三分之一。配偶及兄弟姐妹為繼承人時,配偶的應繼份為四分之三,兄弟姐妹的應繼份為四分之一。子女、直系尊親屬或兄弟姐妹為數人時,其各自的應繼份相等。但是,非婚生子女的應繼份為婚生子女應繼份的二分之一;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的應繼份為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應繼份的二分之一。”參見王書江譯:《日本民法典》,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頁。
[7]參見《法國民法典》第731條、第767條、第768條(1958年12月23日第58—1307號法令),參見羅結珍譯:《法國民法典》,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頁。
[8]《德國民法典》第1932條規定:“生存配偶和第二順序直系血親或祖父母、外祖父母同為法定繼承人的,除應繼份外,以屬于婚姻家計的標的不是土地從物為限,這些標的和結婚禮物作為先取份歸屬于生存配偶。生存配偶和第一順序直系血親同為法定繼承人的,這些標的歸屬于生存配偶,但以生存配偶為維持適當的家計而需要它們為限。”參見陳衛佐譯注:《德國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版,第553—554頁。
[9]參見《德國民法典》第1924條至第1934條,參見陳衛佐譯注:《德國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版,第551—554頁。
[10]參見〔德〕G.拉德布魯赫勒著:《法哲學》,王樸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59頁。
[11]《德國民法典》第1934條就明確規定:“生存配偶屬于有繼承權的血親的,該配偶同時作為血親繼承。因血統關系而歸屬于生存配偶的應繼份,視為特別應繼份。”參見陳衛佐譯注:《德國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版,第554頁。
[12]劉春茂主編:《中國民法學?財產繼承》,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修訂版,第179頁。
[13]親系繼承制,是指以死者自身的直系血親卑親屬為一親系,父母及其直系血親卑親屬為二親系,依次往上類推,以血親屬血緣關系的遠近為基礎來排列法定繼承順序的繼承制度。
[14]關于親等的確定,《法國民法典》第741條規定:“親屬關系的遠近按代數確定,間隔一代稱為一親等。”參見羅結珍譯:《法國民法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09頁。《德國民法典》第1589條規定:“血統關系的等,按照使血統關系得以形成的出生數予以確定。”依照親等繼承制,繼承人范圍與順序依照其與被繼承人親等的遠近來確定,如果限制住了親等的范圍,就等于相對地限制住了在不同順序可以參加繼承的親屬的人數。參見陳衛佐譯注:《德國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版,第554頁。
[15]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最后訪問時間2012 年8月25日。
[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3頁。
[17]該部分的統計資料及基礎分析參見:陳葦(項目負責人):《當代中國民眾繼承習慣調查實證研究》,群眾出版社2008年版,第44—54頁。
[18]侯放著:《繼承法比較研究》,澳門基金會1997年版,第31頁。
[19]佟柔主編:《繼承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