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與人生:漫畫實用版
- 隋巖
- 2155字
- 2019-11-18 18:24:07
第二章 人生的支點——道德和信仰
?非理性選擇——道德的起源?
心理學家曾經用猴子做過一次實驗,以此驗證道德的起源。
在關有五只猴子的籠子里,籠子頂端掛有一串香蕉。研究人員在香蕉附近安裝了偵測的裝置,一旦有猴子試圖摘香蕉,偵測裝置就會噴出水來,將籠子里的五只猴子全部淋濕。
第一只猴子想去摘香蕉時,不僅沒有摘得香蕉,還害得每只猴子都被淋濕了。第一只猴子放棄了。接著第二只猴子去嘗試,結果還是一樣。當五只猴子都做過同樣的嘗試之后,發現結果總是一樣的。于是,五只猴子達成了一個默契的共識:不能去摘香蕉,否則大家都會被淋濕。
這時,研究人員釋放了籠子里的一只猴子,放入了一只新猴子——猴子A。初來乍到的猴子A并不明白游戲規則,看到香蕉就想去摘,結果被另外四只猴子揍了一頓。因為另外四只猴子知道,猴子A的做法會害得它們被淋濕。猴子A又嘗試了幾次,結果每次都被打得滿頭包,最后它放棄了。
接著,研究人員又釋放了一只猴子,同時放入一只新猴子——猴子B。一如猴子A剛剛進入籠子時的場景,猴子B試圖去摘香蕉,結果被另外四只猴子揍了一頓。值得注意的是,在另外四只猴子中,就有剛剛被教訓過的猴子A。根據研究人員的觀察,在毆打猴子B的過程中,猴子A比任何其他猴子都用力,似乎帶著一種“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的報復心理。經過幾次被打,猴子B也放棄了。
研究人員相繼釋放了原本的五只猴子,重新放入了五只新猴子。結果每一只進入籠子的新猴子都會經歷猴子A、猴子B的階段。當所有舊猴子都被換走,留下來的猴子沒有一個去摘香蕉。它們并不知道摘香蕉會被淋濕,只知道摘香蕉會挨揍。這就是道德的起源。
道德一詞,在中國可以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所謂的“道”便是自然運行和普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也就是說,道德原本并不是一個詞,而是兩個獨立的概念。直到荀子《勸學》篇,“道德”才作為一個詞使用,所謂“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在西方的歷史上,“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于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在古希臘,道德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單元,因此道德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倫理學。在希伯來、伊斯蘭和印度文化中,道德則附屬于宗教,教義所推崇的理念和行為便是道德。在非洲人和印第安人的部落中,傳統習俗即是道德。
可見,道德和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在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是有先后排序的,具體到某一道德方面也會略有差異。比如在美國人的親疏關系中,排在第一位的一般是伴侶,其次是兒女、父母、朋友等。在中國,排在第一位的通常是父母,其次是伴侶、兒女等。這種文化背景的不同,就會導致許多行為上的差異。
一般意義上,道德主要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關乎個人、家庭的一般稱為私德,關乎社會公眾利益的則被稱為社會公德。比如能否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應不應該在公共汽車上讓座?可以闖紅燈嗎?為了贏得競爭是否可以不擇手段?在倫理學中,不僅需要解釋人應當怎么做,還要解釋為什么這么做。前者成為道德規范,后者成為道德哲學。
生活中,任何人都能夠說出一些道德箴言來,將它們進行分類,納入倫理學的體系也不難。困難的是,這些道德標準、箴言、信條的依據何在?人們在了解行為標準的同時,也應該進一步弄清楚,道德何以成為道德。
一直以來,對于“道德從何而來”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說“道德是天生的,具有遺傳性”,有人說“道德是后天形成的”。堅持“道德是天生的”的學者認為,自從人類產生了語言,一個人的好名聲往往能夠傳播很遠。同樣在面對困境時,人們更愿意幫助那些誠實、善良、具有獻身精神的個體,因此,道德感強的人得以在競爭中存活,好的行為也隨之遺傳下來。
這一說法似乎無法反駁,卻也只是一種假設而已,至今為止,沒有直接證據表明道德來自遺傳。不過,卻有人依循這條線索,將道德判斷和人的生理構造聯系起來,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約舒亞·格林便是其中一位。
格林教授設計了兩個道德上的難題,分別是“扳道難題”和“橋梁難題”。當被試者在思考這兩個問題時,格林教授用核磁共振儀來測試被試者的大腦。被試者大腦最活躍的部分,可能就是控制道德感的區域。
“扳道難題”是這樣的:有一列火車即將行駛到一個鐵軌的岔口,一邊的鐵軌上躺著五個人,另一邊躺著一個人。請問,如果你是扳道工,你會不會扳道,讓火車從一個人的那邊通過?
“橋梁難題”是這樣的:同樣是一列火車駛來,一邊的鐵軌上躺著五個人,另一邊的鐵軌上躺著一個人,如果此時你的同伴正站在大橋上,他身形碩大,將他推下去就可以擋住火車,從而挽救鐵軌上的生命,你會選擇將他推下去嗎?
實際上,“扳道難題”是一個偏重于理性思考的問題,而“橋梁難題”則是一個偏重于感性的問題。在“扳道難題”中,大多數被試者選擇了將鐵軌扳到只有一個人的一邊,這樣就能少死五個人。核磁共振儀也顯示,當被試者做出選擇時,大腦中負責理性思維的部位非常活躍。
在“橋梁難題”中,大多數被試者選擇“不會”,即使理性的判斷是“這樣可以挽救六個人的性命”,但是這一判斷違背了“不應該殺人”的道德天性。此時,大腦中最活躍的部位在前扣帶皮層,表示被試者在情感和理性上產生了劇烈的沖突。因此,格林教授認為,這種非理性的情感便是人類道德的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