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天讀懂經濟學(最新升級版)
- 大眾財經圖書中心
- 2427字
- 2019-11-18 18:00:31
第2節 人們如何進行選擇
前面我們知道了實現經濟目的的三種可選方式——獵取、生產和交換。那么,在實際經濟活動中,應該選擇這些方式中的哪一種或哪幾種來實現特定的經濟目的呢?這正是本節我們要關注的核心問題。
在滿足需求的行為鏈條中,選擇是緊跟在確定目的之后的第二個步驟。通過對這個問題的分析,我們會得出一個對人們的經濟決策有著決定性影響的結論。事實上,這個結論所有人都認同,并且在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在踐行著這條準則,其核心就是成本與收益的對比。
■對不同選項的選擇
首先,我們把實現經濟目的作為收益,那么,每種實現經濟目的的可選方式的成本就是在進行這種經濟活動的過程中需要付出的東西。
拿獵取來說,獲取不同的物品的成本的差異會很大。如天然鉆石的開采和加工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而采摘植物果實的成本則會很低。對生產而言也是如此,仿真蛙眼的制造成本要遠高于用木材制作紙張。交換方面也很類似,伊朗從美國政府手里買到激光武器的成本要遠高于漢堡類產品。
因此,人們實現同一個經濟目的,滿足對同一個物品的需求,獵取、生產和交換三種方式所帶來的成本通常是存在差異的。而逐利是人的天性,付出越少的成本又等價于獲得額外的利益,因此,為了實現同一個經濟目的,人們總會選擇需要付出更少成本的途徑。比如工業企業為了獲得高硬度零件而對鉆石有需求,但它們通常不會去購買天然鉆石,而是會通過對開采成本低的碳進行工業加工來生產人造鉆石,用以滿足自身需求。
不過,不同時期,不同的人或者企業乃至于國家需求的物品千差萬別,我們無法對這些所有的需求一一作出說明,我們只能根據經濟規律給出一個原則。事實上,一直以來人們都是用這個原則來指導自己的選擇行為的。那就是:同樣的收益,選擇成本更小的方式來獲取;同樣的成本,應支付在收益更大的經濟活動中。而通過計算成本與收益的對比,來指導人們經濟行為的學問,就是成本收益核算。
■成本收益核算
在企業中,很多人認為,成本收益核算是財務人員的工作,但實際上它涉及所有經濟體的全部門和全體人員。這是因為,現代社會的經濟活動大多是以經濟體為單位的,而經濟體級別的經濟活動則往往又由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諸多子經濟活動組成。這些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有自己的成本,都需要獨立核算,并聯合匯總。比如一個生產企業的成本核算,不但需要財務部門,還需要生產、技術等部門的參與。僅靠財務部門自己檢查有時是難以發現問題的。

本節先從學科的角度提出機會成本的概念,接下來將舉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的例子來說明成本收益核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機會成本的概念
在經濟學中,我們用機會成本的概念來指代為了完成某項經濟活動而失去的東西,也就是支付的成本。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為上學而不得不放棄的工資是他們受教育的最大單項成本。這是因為當你把一年的時間用于聽課、讀書和寫文章時,你就不能把這段時間用于工作。
也許很多人都對機會成本這個叫法感到迷糊——既然帶有“機會”這個字眼,是不是說這個成本可有可無,或者說在某些時候是可以回避掉的呢?其實并非如此。雖然從字面上,把英文opportunity譯為“機會”并無過錯,但在這個詞組中,opportunity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其含義就會變得清晰起來。
port在英文中有出口的意思,前綴op則有“朝向”的含義。這樣一來,opportunity的字義就可以理解成為朝向出口,即“出發、行動”的意思。opportunity的字義和上節提出的選擇性經濟活動聯系起來,就可以得出opportunity cost的另一層意思:執行特定經濟活動選項需要付出的成本。也就是說,opportunity cost與其被譯為機會成本,還不如譯為執行成本(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成本本身)。從這個角度來看,機會成本其實正是“無機會成本”。
■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
為了說明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的概念,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
假設一架有200個座位的飛機橫跨國內飛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0萬美元。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0萬美元/200,即500美元。馬上就會有人得出結論:航空公司的票價絕不應該低于500美元。但實際上,航空公司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而增加利潤。設想一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0個空位,而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航空公司應該賣給他票嗎?
如果把這個問題提交給唯利是圖的航空客運公司老板,他給出的答案必然是:“當然應該。”其中的道理也很容易理解——如果飛機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航空公司接待購買退票的乘客的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免費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軟飲料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錢大于這些成本,賣給他機票就是有利可圖的。
上面的例子中,購買退票的乘客獲得的花生米、飲料(或許還有凈化空氣)就是航空公司執行接待這名乘客的成本,也是接待全機所有乘客的邊際成本。300元的折扣票價則是此次飛行的邊際收益。通常情況下,只要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經濟體沒有理由不去接受這次經濟活動的邊際變動。
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邊際收益是指增加一單位產品的銷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單位產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
與邊際量相適應的概念有規模效應。總經濟活動的規模越大,新增單位活動的邊際成本就越低,甚至在某些時候可以忽略不計。中國的俗語,“一只羊也是趕,兩只羊也是帶”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上面內容說明了邊際核算對整體經濟決策的影響。需要指出的是,邊際核算原則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邊際變動并不影響經濟活動在該變動產生之前的成本和收益。如果邊際變動對經濟活動既有的成本或收益產生了影響,那么決定經濟決策的唯一指標仍然是整體的成本收益核算情況,而非邊際核算。換言之,邊際核算是作為整體核算的一種特殊情況存在的,并不能替代整體核算。
●為什么政府會出現朝令夕改的情況●
普通民眾有時會抱怨政府在某些關鍵政策上舉棋不定,或推行低效。這里面有利益集團制衡的因素,有行政效率影響的因素,但更多的情況下,是政府在經濟學中沒有找到可信的、操作性強的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