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物業費和搭便車效應
老張所居住小區的物業費在同檔次小區中算是高的,但老張卻沒有因此就拖著不交物業費,他認為如果不交物業費,那么自己生活的小區的環境就會變得越來越差,這樣一來自己的生活品質也會受到消極影響。可是經歷了一件事情之后,他的想法就動搖了,他也開始考慮到底要不要交物業費。
原來,有一次老張在去小區物業公司交物業費的路上,遇到了住在樓上的老孫。老孫問他去干什么,他就說該交物業費了,自己去物業公司交物業費,他還問老孫物業費交了沒有。老孫聽他這么說,就說:“不怕你笑話,物業費我已經一年多都沒交過了。原來我也像你這樣準時準點去交物業費,可自從我發現小區里有些人不交物業費,也照樣可以享受小區的設施和同樣的物業服務,我的心里就開始不舒服,交錢的和不交錢的一個樣,那我還交這物業費干什么!你看我都一年多沒交物業費了,不也沒什么事嗎?所以我勸你也別交了。”
老張覺得老孫說得挺有道理的,但是他又覺得不交物業費還是不妥,到底是交還是不交呢?老張陷入了思考中。
【每天學點經濟常識:搭便車效應】
故事中老孫提到的“不交物業費的人也同樣可以享受物業服務以及小區內的公共設施”的現象,在經濟學上被稱為“搭便車效應”。“搭便車”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曼柯·奧爾遜在1965年時提出的,其基本含義是不付出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比如“濫竽充數”故事中的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表演時只要裝腔作勢就行了,但是因為其混在一個團隊中而無人察覺,所以他雖然沒有什么付出,卻能夠在齊王賞賜他們這個演奏團隊時得到和大家一樣的獎賞,說白了他占了那些認真吹竽的同伴的便宜。
“搭便車效應”通常是指在一個利益群體內,某些或是某個成員為了本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作出的努力,集團內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是其成本卻是由這個人來承擔的。由于利益集團的利益是由組成集團的每個成員的需求和動機決定的,所以每個利益集團的成員只有聯手努力才能夠獲得共同利益。如果有人沒有為此而努力,而別的人付出了努力,那么就會影響到集團成員為了本利益集團努力的動力。另外,如果利益集團內的成員共同努力,那么個人所付出的成本就會相當小。
從定義上來看,形成“搭便車”的條件是出現了一個利益群體,比如一個團隊的同事、一個小區的業主、一起合租公寓的幾個朋友都可以形成一個利益群體。另一個條件就是某些成員或是某一個成員為了整體的利益努力。一個業主把自己家的房子裝修得很漂亮,這并不是為了小區的整體利益努力;一個朋友每天把自己的房子收拾得很干凈,也不是為了整個合租的群體利益努力。最后一個條件是為團隊努力后每個成員都受益了,而努力的過程是某個人或是某些人付出的成本,其他人沒有付出。所以,真正的“搭便車”是一個團隊中的某個成員或是幾個成員為了項目能夠按時完成,每天都自愿無償加班,最后使得項目順利結束,那些沒有努力的成員就屬于“搭便車”。
其實,只要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生活中存在很多搭便車的現象。比如過去一些單位里存在某些不勞動卻能享受公共物品或是服務的人。他們的這些行為會對其他同事造成影響,個別人會因此開始效法,漸漸地導致單位里干事的人越來越少,不干活兒卻能拿工資的人越來越多。于是,整個單位的工作效率不斷下降。相信從計劃經濟時代走過來的人是深有體會的,而“搭便車”現象也是當下正在進行的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在創業管理中也存在“搭便車”現象。很多創業者在創業初期管理團隊的時候,為了更好地激發團隊成員的合作精神,就會作出一些把所有員工捆綁在一起的決策。比如為了提高公司銷售額,公司會規定如果銷售總額上漲了10%,那么每個人將會得到1000元的獎勵;但是如果總銷售額下降了10%,那每個人就要相應地扣掉1000元。不得不說,這個決策的出發點是相當好的,如果每個員工都足夠努力,每個員工都有足夠的責任感,那么這將是一個完美的決定,它給公司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是無法估量的。
但是,假如團隊中有一個人覺得自己可以不用努力,只需要享受大家的努力就可以了,那么,這個決策或是計劃就會泡湯。人的心理作用是很微妙的,如果有一個人存在這種想法,那么就一定會招致更多人的效仿,結果是大家共同去“享受”銷售額下降的結果。另外,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通常是因為分工不明確,只要把工作的分配做得更加明確,就可以避免這樣的問題。
“搭便車效應”最慘痛的教訓就是當年的人民公社制度。新中國成立初期出現的人民公社推行的是平均分配的制度,并不按勞分配,因此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最終間接導致了大范圍的饑荒。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農民甲辛辛苦苦在地里干了一天活兒,創造出了200元的價值,農民乙卻在一邊和別人閑聊,一點兒活都沒干,沒有創造出任何價值。可是等到最后豐收分糧食的時候,卻是兩人一起平分糧食,這自然就挫傷了農民甲的生產積極性,并且助長了農民乙的惰性,這就是所謂的干和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長此以往自然就沒有人愿意主動干活了。這樣一來也就沒有了收成,大家都餓著肚子,最終釀成了難以挽回的結局。
德國的高福利政策也滋生了搭便車現象,比如高收入者所支付的高額稅收對同樣享有高福利(包括醫療、教育)的低稅收貢獻者來說是被后者搭了“便車”。
那么,我們該如何防止“搭便車”現象的發生呢?應該從“搭便車效應”的定義入手,瓦解其成立的基本條件,具體方法如下:
※直接取消利益群體。比如人民公社所造成的“搭便車”問題,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直接取消人民公社這種利益群體,所以現在已經沒有人民公社了。再比如合租所造成的利益群體,如果是獨門獨戶的話,沒有什么共同利益,也就不存在“搭便車”的問題了。
※不能只讓某個成員或是某些成員努力,而是要讓大家都不努力或是都努力。從團隊利益出發,我們希望每個成員都去努力,而管理上當然是個人自發主動地為團隊努力是最好的。當然,如果大家不能那么自覺自發努力,也可以通過獎勵和處罰來促使大家都努力。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績效考核,對努力的員工進行獎勵,對不努力的員工進行懲罰,比如加班可以獲得加班費,遲到早退就要扣工資。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值日制度,這個辦法在學校中被廣泛使用。每天都要安排值日的人,每天都有人負責團隊的一些工作,雖然每次只有一個成員或是幾個成員在努力,但從長時間來看,每個人都會為團隊的利益作出努力。
除了值日制度外,我們還可以按照個人的職能來劃分每個成員所負責的領域,這樣大家就都在各自所負責的領域為集體的利益而努力。這個方法在學校也被廣泛應用,如課代表制度,歷史課相關的事情由歷史課代表負責;體育相關的事情則由體育委員負責。
還有個辦法,就是請第三方為團隊的利益努力,讓所有的團隊成員都不去努力。比如現在很多住宅小區都請了第三方物業公司來負責小區的衛生、安全、水電費查表等,每一戶居民都不用再為了小區的衛生而努力,他們只需要承擔雇用第三方的費用就可以了。
※成本不能由個人去承擔,而是應該讓大家去承擔。成本包括很多方面,金錢、人脈、時間、精力、體力等都是成本。但是這些成本如果要讓個人承擔,時間、精力、人脈等都是沒辦法承受的,所以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將其換算成錢。比如一個小區要收水電費,而水廠電廠是按照總表來收費的,那么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挨家挨戶去查水表和電表,然后再將總的費用攤到每一戶身上。
那么,這個查表的事情應該由誰來做呢?這個時候可以采用值班制度,每個月換一戶輪崗,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每家每戶付費給這個查表的人。因為查表的人花了時間去查表,花了精力去計算分攤費用,而這些成本就要分攤到每家每戶頭上,比如可以在收錢的時候每戶多收1塊錢作為補償。這樣每戶就都承擔了成本,避免了“搭便車”的現象。
但是,這種成本補償的辦法存在不好定價的問題,比如有人會說“憑什么收1塊錢,成本頂多5毛”,所以團隊成員之間很容易因此出現矛盾。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讓市場來定價,就跟招標一樣,既然有人覺得1塊錢的補償高了,那么大家就來投標決定,誰需要的補償少誰就來做這個事。一段時間后,如果需要補償最少的那個人覺得自己所得到的補償實在是太低了,要求往上提提,那么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人出更低的價,就可以漲價,也就是增加補償,這完全由市場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