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朋友買房和道德風險
老張的同事小李在年初的時候高興地跟老張說,相處了3年的女朋友答應了自己的求婚,兩人打算在2016年“十一”結婚,但是女朋友的媽媽要求小李在結婚前把房子買好,沒有新房,二手房也行,總之必須有房才能結婚。
小李非常理解準岳母的要求,而他自己也早就想在北京買房了,自己的積蓄加上爸媽的資助也夠付首付的了。于是,小李就很痛快地答應了買房的要求。確定了買房之后,小李一算日子,發現買新房已經來不及了,就想買個二手房。可是,二手房他也不懂啊,他平時和老張關系比較好,于是就拉上老張當參謀。
可是老張比他也強不了多少,但人家既然提出來了,老張也不好意思拒絕,于是從年初就開始陪著小李在選定的區域看市場上那些要出售的二手房。直到最近,他和小李才確定了一套位于西邊的兩居室,位置、價格、戶型都不錯,小李的女朋友看了之后也覺得挺滿意的。
這兩天,小李盤算著找個時間和房主見個面,交錢簽合同,把房子的事定下來。他把這個想法告訴老張,問老張還有沒有別的意見。老張聽他想交錢了,就告訴他:“別的都沒什么,就是雖然我們都覺得那套房子不錯,但畢竟我們所掌握的信息沒有人家房主多,如果房子有哪些隱蔽的毛病,我們也看不出來。一旦交了錢簽了合同,以后房子出現什么問題了,你也只能自己承擔損失。所以,我想你在和房主簽購房協議的時候,能不能在里面寫上,如果房子以后發現了隱蔽的質量問題,那么房主要對你作出相應的賠償,而且還要承擔相應的費用,比如修繕的費用。這樣,購房所產生的道德風險就由房主承擔了,你就不用承擔了。”
小李聽老張這么說,覺得自己請的這個參謀還真是挺高明的,而且能真正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于是,小李很真誠地感謝了老張。后來,小李在和房主簽購房協議的時候就把老張所提的問題提了出來,沒想到房主也挺通情達理的,他表示理解小李的想法。于是,他們就在購房協議中加入了老張所提的那些條款。而事實證明房主是個講誠信的人,那套房子并沒有出現什么問題,雖然這樣,小李還是很感謝老張。
【每天學點經濟常識:道德風險】
故事中提到的道德風險是20世紀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所提出的一個屬于經濟哲學范疇的概念,具體來說,就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動。比如,有些二手房的房主為了盡快出售房子而故意隱瞞房子存在的一些隱蔽的問題,會向買方口頭承諾房子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有問題的話會對買方作出賠償,然而如果買方住進來之后真的發現了房子的質量問題而去找房主的時候,房主卻會說自己并沒有做過那樣的承諾,從而讓買方承擔房子因質量問題而導致的風險。又比如,房主和購房者簽訂協議后,房主在向購房者交房之前的一段時間里覺得自己拿到錢了,房子已經不是自己的了,不用再愛護這房子了,于是就在房子里亂拉電線,結果引起一場小火災,對房子造成了損害,而這些損失都是由購房者來承擔的。也就是說,簽訂合同后房主行為的變化導致購房者的利益受到了損害。
再比如,榮獲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斯蒂格里茨在對保險市場進行研究時所發現的一個經典案例:在美國的一所大學里,學生的自行車失竊率大約為10%,當時有幾個具有經營頭腦的學生靈機一動,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他們發起了一個針對自行車的保險,保費為保險標準的15%。
按照常理來說,這幾個學生應該能得到5%左右的利潤。但是,經營了一段時間之后,這幾個學生發現自己不但賺不到錢,反而還賠了錢。因為學生們在將自行車投保后,由于不完全承擔自行車被盜的風險后果,因而對自行車所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就明顯減少了,這樣做的直接后果是自行車的被盜率從原來的10%迅速提高到了15%以上,這樣一來,這幾個發起保險的學生就賠錢了。
在上面這個案例中,學生們所采取的防盜方面的不作為行為,就是道德風險。可以說,只要市場經濟存在,道德風險就是不可避免的。
道德風險通常是由信息不對稱引起的,比如二手房的買方所掌握的房子信息當然沒有賣方所掌握的信息多,這就是一種信息不對稱。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規避道德風險呢?只有盡量地完備信息,克服信息的不對稱性,才能有效地規避道德風險。
比如,老張讓小李在和房主簽訂購房協議時,在其中加入了有關道德風險的條款,規定道德風險由房主承擔。這就最大限度地克服了信息的不對稱性,因為如果房子真的存在質量問題的話,那么大多數房主是不會愿意加入相關條款的。
按照這個方法,美國大學的那幾個學生在接受學生的投保時,就可以在保險協議中規定,簽訂協議后投保人要對自己的自行車采取足夠的安全措施,尤其是不能故意不上鎖,如果有這種情況,自行車丟失時,投保人將不會得到賠償。
再比如,銀行在向個人提供貸款時,特別樂于向信用記錄良好的借款人貸款,這就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了彌補信息不對稱而采取的一種對策。另外,對貸款設置擔保也是一種克服信息不對稱、規避道德風險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