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法院2017年度案例:知識產權糾紛
- 國家法官學院案例開發研究中心
- 2546字
- 2019-11-08 21:39:33
7 職務發明創造被無償轉讓后的報酬給付
——鄧大仁訴天津市渤海無線電廠、天津市神光新技術開發公司職務發明創造發明人報酬案
【案件基本信息】
1.裁判書字號
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2015)津高民三終字第0023號民事判決書
2.案由:職務發明創造發明人報酬糾紛
3.當事人
原告(被上訴人):鄧大仁
被告(上訴人):天津市渤海無線電廠、天津市神光新技術開發公司
【基本案情】
原告鄧大仁原系天津市渤海無線電廠(以下簡稱渤海廠)高級工程師,1994年調離。原告在渤海廠工作期間于1986年起從事“全反射尾燈技術”研究, 1993年3月25日,渤海廠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名稱為“塑料光學全反射器模具制造方法”的發明專利, 1995年8月20日獲得授權,專利權人為渤海廠,發明人為鄧大仁,專利號為ZL93102754.3。1996年,原告針對該發明專利是否屬于職務發明,向天津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了專利權屬爭議的行政訴訟,該案由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以(1996)高行終字第2號行政判決書認定該發明專利為職務發明,專利權人為渤海廠。
渤海廠成立于1981年,經濟性質為全民所有制。渤海廠自1986年從事涉案專利研究,其于1991年出資成立天津市神光新技術開發公司(以下簡稱神光公司),在生產、經營中使用涉案專利技術,神光公司的主要人員包括原告鄧大仁在內亦均由渤海廠職工組成,該部分人員的勞動關系當時仍屬于渤海廠。1991年至1994年期間鄧大仁擔任神光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由于神光公司與渤海廠的關聯關系,在涉案專利的實驗階段,神光公司即開始進行試生產。渤海廠申請并獲得專利授權后,神光公司繼續使用至今。2009年11月20日,涉案專利無償變更到神光公司名下, 2012年3月25日,該專利終止。
2013年12月,原告通過天津網等媒體報道知悉,該專利獲得了2012年“天津市最有價值的發明專利”(共有9項專利)。同時,神光公司長期使用涉案專利,并取得了良好經濟效益,其中天津網中一篇“9項發明成最有價值發明專利”的文章中寫到,“一項專利助一個瀕臨破產的老國企轉型為制定國家標準的高新技術企業”。
原告提起訴訟,請求法院依法判令二被告給付原告20年的發明專利報酬6000000元。被告渤海廠辯稱該廠一直未實施該專利,無經濟效益。另外,該專利已于2009年12月20日轉讓給神光公司。被告神光公司則辯稱:第一,神光公司不是該專利的原始權利人,與原告沒有勞動關系,不具有給予原告相關報酬的主體法律依據;第二,神光公司實施該專利是在該專利申請日之前,屬在先使用。
【案件焦點】
職務發明被無償轉讓,轉讓人是否應給付發明人報酬及報酬數額的確定。
【法院裁判要旨】
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關于渤海廠與神光公司是否應向原告支付報酬的問題。渤海廠自身雖然未直接使用涉案專利,但其將涉案專利指定交由自己出資、出人、出技術(涉案專利)成立的神光公司獨家使用,亦應屬于一種推廣應用的形式。同時,由于神光公司是基于與渤海廠的特定關系,一直無償使用涉案專利,并取得較好經濟效益,故實施涉案專利的行為,應視為二被告的共同實施,二被告應承擔連帶支付報酬的責任。神光公司雖不是專利授權單位,但系受渤海廠指定實施涉案專利,在受益方面二者具有共同性和故意性,因此原告向二被告主張使用報酬,具有事實與法律依據。
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七十六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之規定,判決:
一、被告天津市渤海無線電廠、被告天津市神光新技術開發公司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連帶給付原告鄧大仁職務發明創造發明人報酬150000元;
二、駁回原告鄧大仁的其他訴訟請求。
渤海廠及神光公司不服提起上訴,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十六條的規定,渤海廠系涉案專利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應按照推廣應用的范圍和取得的經濟效益,對發明人鄧大仁給予合理的報酬。本案中,渤海廠自身雖然未直接使用涉案專利,但其將涉案專利指定交由自己出資、出人、出技術(涉案專利)成立的神光公司獨家無償使用,后又將涉案專利權無償轉讓給神光公司,使鄧大仁作為發明人應當享有的獲得報酬的權利不能實現,這既不利于鼓勵發明創造和推動創新,也不利于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亦違反了我國專利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則。鑒于神光公司與渤海廠的特定利害關系,神光公司無償取得并使用涉案專利取得較好經濟效益,渤海廠在此過程中亦獲得間接經濟利益,在受益方面二者具有共同性。故實施涉案專利的行為,應視為渤海廠與神光公司的共同行為,兩者應承擔連帶支付報酬的責任。
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判決: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法官后語】
本案爭議焦點涉及渤海廠和神光公司是否應給付鄧大仁報酬及報酬數額的確定問題。因報酬數額系依法酌定,現僅就渤海廠及神光公司是否應給付鄧大仁報酬這一焦點展開分析。
第一,職務發明創造存續期間變更權利人,不應影響發明人取得報酬的權利。
職務發明創造的發明人享有在發明創造被授權時獲得一次性獎勵的權利和發明創造實施后根據其推廣應用分享收益的權利,該收益以報酬的形式體現。職務發明被轉讓,轉讓的是原專利權人所享有的權利,但不應影響職務發明人所享有的權利,包括發明人應獲得的報酬收益權。
第二,職務發明創造被無償轉讓,轉讓人和受讓人依然負有向發明人支付報酬的義務。
從轉讓人來看,轉讓人出于某種目的無償轉讓其專利權,盡管可能未獲得以金錢度量的轉讓收益,但可能會獲得非金錢的收益,如本案中可能存在的職工安置、企業分立優化產業結構等,不能以表面上的無償剝奪發明人的報酬收益權。從受讓人角度來看,基于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除非在其受讓時支付了該報酬收益權的對價或另有約定,否則受讓人不應免除對發明人報酬收益的支付義務。
第三,本案轉讓人和受讓人連帶責任之考量。
涉案專利轉讓前,雖然是神光公司實施該專利,但該專利亦系鄧大仁在擔任神光公司法定代表人期間完成并遞交申請,當時神光公司的員工勞動關系屬于渤海廠,專利權人亦為渤海廠,渤海廠與神光公司存在公司人格混同,應視為共同的實施行為。之后轉讓該涉案專利時,轉讓人渤海廠和受讓人神光公司未告知發明人,侵害了其優先受償權,存在共同侵犯的故意,故應承擔連帶責任。
編寫人: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劉愛民 李雷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