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注解與配套(2013年版)
-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 602字
- 2019-11-08 20:13:50
第五條【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會同工會和企業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共同研究解決有關勞動關系的重大問題。
注解
“三方性原則”是勞動法律關系中非常特殊的原則,是有別于其他法律的明顯特征。準確把握“三方性原則”對協調勞動關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方機制應當由三方組成,即由代表政府的勞動行政部門、代表職工的地方總工會和代表用人單位的企業代表組織(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商會等)。三方協商機制,實際上是一種平等對話的機制。
(1)政府代表。《工會法》中明確規定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是政府的代表。一直以來,我國參加國際勞工大會的政府代表也是勞動行政部門。由此可以看出,勞動關系三方代表中政府代表應該由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擔任。
(2)企業組織代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是由經貿委代表企業組織。之后,全國各地建立了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應該說當時該組織代表的是國有企業。隨著各類新建企業的迅猛發展,企業所有制形式呈現多元化,企業組織形式也呈現多元化,民間的商會、個體經營者協會、青年企業家協會、女企業家協會等相繼出現,作為企業方代表,它們都可以成為三方協商機制的一方。目前,在中央層面,是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作為企業方代表。
(3)職工代表。由于三方機制是協商勞動關系方面的重大問題,它超出了具體企業的范圍,因此,代表職工參加三方機制的是各級地方總工會和全國總工會。
配套
《工會法》第3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