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古歐洲史
- 何炳松
- 1396字
- 2019-11-15 14:23:40
第三節 羅馬教皇得勢之原因及其機關之發達
茲再述羅馬教皇之由來及其得勢之故。在《Nicaea宗教大會議決案》及《Theodosius法典》中,雖無規定羅馬城主教為教會領袖之明文,然羅馬城之主教自始即隱然為基督教之首領,蓋西部歐洲之教會,唯在羅馬城中者為基督門徒所始創。
《新約全書》中屢言Paul之在羅馬城,Peter亦然。而且父老相傳Peter,實為羅馬城中之第一主教。此事雖無文獻之足征,然自第二世紀中葉以來,世人多信其為確有。總之當時既無相反之傳聞,而又得人人之深信,此種深信,即為極重要之一事。Peter本基督之門徒,而亦為門徒中之最賢者。《新約全書》中,基督之言曰:“吾與汝言,汝是Peter,在此石上,吾將建設吾之教會;地獄之門,無能阻吾。而吾且以天國之鑰予汝,無論何人汝以為應束之地下者,在天亦如之。汝以為應縱之地下者,在天亦如之。”
故西部歐洲教會之視羅馬教會,有同慈母。且以為羅馬城主教所持之原理,系嫡派相傳,故最為純正。凡有爭執,必就正之。加以羅馬城為帝國首都,首都中之主教,其地位當然駕乎其他諸城主教之上。然其他巨城中之主教,日久方承認羅馬城之主教為其領袖也。
紀元后三百年間羅馬城之主教為誰,其詳已不可考。總之至基督教勢力極大羅馬帝國權力極衰后,羅馬城主教方握有政治大權也。
至于四五兩世紀中之教會史,材料較富。蓋自Nicaea大會之后,教徒中文人蔚起,著作甚豐,直可稱為教會文學之黃金時代。此期實為神父講述神學之時代,后代之神學家,多宗仰之。言其著者:有Athanasius(三七三年卒),相傳為規定基督教正宗信條之人,攻擊Arius派尤力。有Basil(三七九年卒),為提倡修道事業之人。有Ambrose(三九七年卒),為Milan之主教。有Jerome(四二〇年卒),譯《圣經》為拉丁文,而成教會之定本。尤著者,當推Augustine(三五四年至四三〇年),著作之富,影響之大,一時無兩。
神父所研究者,多屬理論,故對于教會之組織,多不經心。觀其論調,亦并無推崇羅馬城主教為首領之意。唯Augustine著作中,曾稱當日之羅馬城主教為“西方教會之首”。自Augustine卒后,繼其后者,為一極英明有志之人,他日羅馬城主教卒為“王中之王”者固非偶然矣。
Leo the Great(四四〇年至四六一年)之為羅馬城主教,實為羅馬教會史之開端。羅馬帝國西部之皇帝Valentinian第三,因Leo之請求,于四四五年下令宣布羅馬城主教為教會之領袖,以為羅馬教會為基督弟子Peter所創,且羅馬城又為帝國之首都也。又命西部歐洲諸地之主教,均應聽羅馬城主教之命,凡不應召者,則由帝國官吏督責之。四五一年東部歐洲有Chalcedon宗教大會,議決東都教會之地位與西都教會等。兩城之主教共有統馭其他主教之權。唯羅馬教會始終不承認此案為正當。東西兩派之分離,伏機于此。Leo之主張,雖未能即時實現,而且時來反抗。然其有功于教會之得勢,則無可疑也。
羅馬教皇之名,英文曰Pope,源出拉丁文中之Papa,其意為“父”,蓋對于當日主教之通稱。至六世紀時Pope一字,漸限于羅馬城中之主教。然至八九世紀時,方顯然為羅馬城主教所獨有。至Gregory the Great為羅馬城主教時,方宣言唯羅馬城中之主教得稱“教皇”云。
Leo卒后不久,Odoacer有廢羅馬帝國西部皇帝之事。不久又有Theodoric及蠻族Lombard種人先后入侵之跡。國中無主,政局糾紛,不獨羅馬城中之人民,視羅馬城主教為主人,即意大利之居民,亦視羅馬城中之主教為共主。蓋皇帝遠處東都,而帝國官吏之守土于中部意大利及Ravenna諸地者,亦頗愿得羅馬城中主教之援助。羅馬城中之政權,已入于主教之手。同時主教之領土,滿布意大利半島之中,故主教并負有管理及保護之責。對于日耳曼種人之交涉,亦唯彼一人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