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羅馬文化之衰替及基督教之傳入
羅馬帝國之國力既衰,蠻族之人民又遍布全國,文學美術亦隨之而衰替,遠不若黃金時代之盛極一時。Constantine時代之雕刻,遠不若Trajan時代之宏壯。Cicero之文體,美麗可觀,至四五兩世紀時,已不可再得,而綺靡之閎辯,遂起而代之矣。Tacitus殆為羅馬著作家中最后之一人。自彼于一二〇年死后,文學家無繼起者。二世紀初年以后之著作,已無一顧之價值矣。
蠻族入侵以前三百年間,凡文人學士之攻習古人名著者,每不讀其原本,而惟“名著選要”或“菁華錄”一類之書是賴。至于科學,亦端恃“大綱”而已。此種膚淺求學之方法,傳至中古,至十四世紀時Petrarch出世,方有精究古籍之精神發見也。
羅馬帝國之文化,日就衰微,已如上述。其進步者,厥有一端。當一二兩世紀時,羅馬人之宗教熱誠忽現中興之象,為他日基督教傳入之先驅。其時哲學家,已不信多神之說,而漸有崇奉一神之趨向。一世紀末年羅馬哲學家Epictetus曾言曰:“吾人之義務,在于追隨一神,……與彼同其心,盡力實行其命令。”皇帝Marcus Aurelius于所著《靜思錄》(Meditations)中,亦有此意。蓋其時巨城中人民之生活,荒淫無度,見者無不觸目而傷心,思有以挽狂瀾于既倒。其時人民心目之中,尚以為死者靈魂,居于黃泉(Hades)之下,至于來生則絕無樂趣之可言也。
自基督教傳入以后,人民有自新之望,罪過有懺悔之機。而且基督教主張凡為善之人,死者必居樂土。羅馬人無論男女,聞之莫不色喜。以為此生雖苦,來生或有快樂之一日。
基督教自小亞西亞傳入歐洲以后,漸受異端思想之影響。基督教會之神父,極言基督教之教義與異端之精理,初無不合。基督教之儀式,亦多適用昔日異端之習慣。教會之組織,初本簡單,不久則教士階級,復雜異常。基督教與異端,因此漸形混合。故基督教與異端,雖有類于兩軍之對壘,而同時亦有類于兩河之合流。立于兩河交叉之處者,有Boethius其人(死于五二四年),為羅馬末造之名著作者。著有《哲學之慰藉》(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一書,風行于中古時代,蓋時人以為彼固基督教徒也。實則書中所述者,類皆異端之精義,至今尚有人疑其非信基督教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