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讀

一、梁啟超與修身之學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他不僅是近現代政壇上的風云人物,而且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術大師。其人早慧,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24歲主辦《時務報》,名噪一時,以至上自通都大邑,下至窮鄉僻壤,幾乎“無不知有新會梁氏者”。1898年與康有為等人發動戊戌變法,史稱“康梁”。變法失敗后,他流亡日本,先后創辦、主編《清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等報刊,雖身居海外,仍執國內言論界之牛耳。民國初期,梁氏先是活躍于政界,出任司法總長、財政總長,并與蔡鍔一起策劃起兵反對袁世凱。后退出政壇,耕耘于教育界、學術界,為清華四大導師之一,留下了大量的學術著作。他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活力和影響,持續了近半個世紀之久。

在梁啟超這些成就的背后,有他的人格力量在作支撐,而其人格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中國古代一門根本性的學問——修身之學。盡管這門生命的學問在近現代因不被重視而逐漸湮沒,但梁氏卻浸潤其中,生命得以涵養,人格得以陶鑄。不僅如此,他還著力挖掘、整理這種學問,將其發揚光大,惠及后人。其中編纂成書的就是我們稱之為“梁啟超修身三書”的《德育鑒》(1905年)、《節本明儒學案》(1905年)、《曾文正公嘉言鈔》(1916年)。這三種書是梁啟超對古代儒家修身之學的總結和融會:《德育鑒》按修身的步驟和方法分類摘錄先秦、兩宋、明清儒家的修身言論,并加按語以闡發其精蘊,提示用功的要領,這可視作一部儒家修身概要之作;《節本明儒學案》是將黃宗羲《明儒學案》中的修身言論節選出來,單獨成書,這是一部斷代的修身言論集;《曾文正公嘉言鈔》是將《曾文正全集》中的修身言論選錄出來,編輯成書,這是一部儒家個人的修身言論集。這三種書,成了當時知識分子的道德讀本,曾風行一時。

其實,中國古代修身之學構成了傳統文化的內核;傳統中國人以此安身立命,成就了士君子乃至圣賢之人格境界,構筑了中國傳統社會的根基。這正是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代代相傳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因此梁啟超說:“天下最大之學問,殆無以過此!”(《曾文正公嘉言鈔序》)這也正是我們今天重新整理、出版這三種晚清民國時的修身書的原因。

二、“修身三書”編纂的思想背景

《德育鑒》《節本明儒學案》《曾文正公嘉言鈔》的編纂出版,既與梁啟超的教育、修身實踐有著內在的聯系,又與20世紀初其思想的轉變密切相關。

梁啟超的故鄉廣東新會偏居一隅,歷史上曾屬文化落后地區,但在明代出了一位心學大家陳白沙。白沙心學,開明代學術之端緒;其學以修身為主,偏重內圣,注重人格涵養。一代大家在這一民風彪悍之地向導士風,化民成俗,功顯當時,且澤及后世。故直至清后期,新會人仍延續著陳白沙的思想脈絡,乾嘉考據時風熏染不到。梁啟超的祖父、父母乃至自己無疑受到了這一傳統潛移默化的影響。

梁啟超的祖父梁維清是一名秀才,稟承白沙心學傳統,在日用酬酢間踐行儒學,砥礪人格。他以宋明義理、名節教導后輩,日與后輩言古豪杰哲人嘉言懿行,而尤喜舉亡宋、亡明國難時先賢志士之事津津樂道。父親梁寶瑛是一位鄉紳,也持守著儒家內圣外王之道:“先君子常以為所貴乎學者,淑身與濟物而已。淑身之道,在嚴其格以自繩;濟物之道,在隨所遇以為施。”(梁啟超:《哀啟》)母親趙夫人,知書達理,相夫教子,謹守家風,以賢淑名聞鄉里。祖父、父母的善言懿行、精神人格如時雨之化,漸漸滋養著梁啟超的德性生命,并培植了其修身之學的根基。

梁啟超對儒家修身之學有一個認識、感悟、體證的過程。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了《曾文正公家訓》,稍大一點,讀全祖望寫的黃宗羲、顧炎武兩篇墓志銘,內心受到激勵。古代儒家哲人的修身智慧如電光石火,開始在幼年梁啟超的心靈中閃耀。而梁啟超真正關注修身之學是在萬木草堂受教于康有為時期。康氏的修身之學主要稟自其師朱九江;朱氏之教,德性和學問并重,授學者以“四行五學”。其中,“四行”即是德性之學,包括敦行孝悌、崇尚名節、變化氣質、檢攝威儀。此外,康有為隱居南海縣西樵山達四年之久,獨力為學,以陸王心學和佛學自修自證。康氏的教學重德育,居其教學內容十之七,尤喜以孔學、佛學和陸王心學施教。受此影響,梁啟超開始著力讀修身之書,如《明儒學案》就是常讀的。盡管梁啟超也常研究西學、史學等知識性學問,但從未丟棄過這門生命的學問——修身之學,1897年在湖南時務學堂任教習時,修身之學即成為其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的梁啟超流亡日本,繼續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在此期間,梁啟超通過對前期經歷的自省和反思,行動和主張都發生了重要的變化。

首先是自我修養工夫更加落實和深入。1900年因讀《曾文正公家書》,“猛然自省”。這在梁啟超的人生修養中,應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他開始深刻反省自己,覺得“養心立身之道斷斷不可不講”。此年,梁啟超設日記自修,以曾文正之法,凡身過、口過、意過皆記之,而每日記意過者,乃至十分之上。此后通過自己的探索、實踐,并借鑒古代儒者的修身經驗,梁啟超最終形成了自己常用的修身法門:一曰克己,二曰誠意,三曰主敬,四曰習勞,五曰有恒。

另一方面,通過對變法失敗的反思,他認為,要有新國家,必須先“新民”,于是在1902年創辦了《新民叢報》,并開始連載系列文章《新民說》,闡述其新的理論探索。所謂“新民”,意在培養新式現代國民,塑造平民人格。按照梁氏的設想,新民必須兼具中西道德文化素養。所謂“新”有二義:一是“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一是“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前者是指發揚光大中國舊有的道德、文化,后者是指吸收、融入西方新的道德、文化。但在實際的思想建構中,《新民說》的前期文章主要是用西方的道德、法律觀念來塑造國民,并希望全體國民以此自新。然而,到了《新民說》寫作的后期,梁啟超認識到了“新民”本身的艱難。這一認識的產生,當然有他平時對現實的觀察和思考方面的因素,而其“新大陸之游”,則是一個重要的觸媒。

1903年正月,梁啟超應美洲保皇會的邀請,開始游歷美洲。美洲新大陸之游為梁氏打開了一個新鮮而廣闊的西方世界。他既目睹了它的文明和繁榮,也洞察到了它存在的種種問題和弊端。這使他對原先理想中的西方世界不得不重新審視。其中在舊金山華人區的考察,對他觸動尤為強烈。如舊金山華人區報館之多,令他吃驚;各會館的運作也仿照西人黨會之例,似乎非常文明和縝密。然而他發現,華人只學到了西方文明的形式,其本質依舊未改變,華人區仍是舊時的中國社會。舊金山之行,使梁氏親身體會到了國民改造之不易,使他不得不重新思考“新民”問題。因此旅行結束后,他寫了《論私德》一文。這是《新民說》后期的一篇重要文章,作者意欲修補其前期過于西化的主張。該文的出現標志著梁啟超“新民”思想乃至整個德育思想的轉變。

梁啟超將道德分為私德和公德,認為中國的傳統道德學問主要屬于私德領域。在《新民說》前期,他將公德與私德并列,且著重于引入公德。而在《論私德》中他認識到二者應該是根本與枝葉的關系,“新民”應以私德為本,如果沒有私德的培養,“欲以新道德易國民,是所謂磨磚為鏡,炊沙求飯也”。公德乃私德在公領域的推廣,“公德者,私德之推也,知私德而不知公德,所缺者只在一推”,“是故欲鑄造國民,必以培養個人之私德為第一義”。因此,梁啟超轉而求助于中國傳統的道德學問,即儒家修身之學。此時他實際上回到了儒家“修齊治平”的思路,即以修身為本,然后推己及人乃至家國天下。其國民改造或德育思路可以說是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由重國民的改造轉為重士人的培養。因他看到改造普通民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功的,于是將目光轉向了社會精英,認為應先塑造精英,再影響民眾。寫于1903年的《論私德》,是梁啟超的德育思想由“新民說”回歸儒家修身之學的前奏。之后,他于1905年又編纂了《德育鑒》和《節本明儒學案》。而1916年編纂的《曾文正公嘉言鈔》則是這一思路的延續。

其實《新民說》中對西方道德、文化的提倡,是梁啟超在20世紀初向西方尋找國民改造資源的一次嘗試,只是他思想的一個側面,梁啟超德育思想的根基主要還在中國傳統的修身之學中。然而吊詭的是,梁啟超的引進西學的“新民說”在“五四”啟蒙思潮和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眾化運動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其影響一直延續到當代,而他德育思想的“晚年定論”雖然在當時也發生過很大影響(詳見本文第四節),之后卻被我們長期忽視了,他極力弘揚的士人修身傳統——中國德育的優秀傳統——在其身后的歲月里則逐漸丟失了。“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論語·顏淵》)一個國家道德的培養和改造,應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因此梁啟超的這一思路,對當代中國的道德建設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現將這三種修身書重新整理、結集出版,意在讓梁氏的修身思想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三、“修身三書”的主要內容

(一)《德育鑒》的主要內容

《德育鑒》是梁啟超對古代儒家修身之學的一次較為全面而系統的編纂、整理和總結。他先將古人修身之法依照踐履的順序分為辨術、立志、知本、存養、省克、應用六類,然后將先秦、兩宋、明清儒家(尤其是陸王心學家)的修身言論摘錄、歸類其下,并加按語以引申、指點,以便實際指導人做工夫。下面對其主要內容作一簡要介紹:

一曰辨術。所謂辨術,就是辨別個人行為的動機,這是儒家修身的第一步。儒家修身是為了轉化、完善自我,這一過程乃是不斷去掉“私心”、“私我”,回歸“本心”、“本我”的過程。在儒家看來,這個“本心”、“本我”就是道德主體,在本質上乃為他人服務、為社會盡義務而又同時成就自身。辨術包括人己、公私、義利、誠偽之辨,主要是辨別個人行為的動機是自私自利,還是利人利他,目的是去私而為公,消除“小我”而成就“大我”,最后達到人我一體、天人合一的完滿狀態。此部分所錄之言說以及按語,先論辨術之重要性,然后再講下手功夫和對治方法。

二曰立志。梁啟超認為,辨術之后,便須立志。他摘錄《論語》《孟子》和宋明理學家有關立志方面的各種見解,內容非常豐富,涉及立志的意義、如何立志、立志的作用等。又在按語中,特別指出立志的三大作用:一曰必立志,然后能自拔于流俗;二曰必立志,然后他事不足以相奪;三曰必立志,然后進學無間斷。

三曰知本。術已辨,志已立,接著便是從何處著手用功的問題。首先,梁啟超節錄古代儒家的相關言論,以說明為學要“一以貫之”、要“立乎其大”、要有一個“著力處”、要有“頭腦”和“主宰”、要有“把柄入手”。這些言論,無非是說為學先要知“本”之所在,知本即知從何處著手用功。其次,是關于如何用功問題。梁氏認為宋明理學家主要有兩種用功的路向,一是朱子之路,一是陸王之路;朱熹從外在的格物致知入手,而陸王則回歸本心、返諸良知。他認為朱熹之法用于科學研究則可,用于道德修養則不可,陸王之法才是可行、易行的。梁氏所主張的知本,就是要回到王陽明發明的“良知”;其具體工夫,即“致良知”、“知行合一”、“慎獨”等。梁啟超特別指明,“王學為今日學界獨一無二之良藥”。在他看來,王陽明良知之教,簡易直接,一提便醒,乃是不二法門;不過必須勤加修證,即用存養和省克的工夫,故接著便論存養、省克。

四曰存養。梁啟超先節錄《大學》、孟子、荀子和宋明理學家關于存養的言論,并將其作用概括為五:一曰有存養之功則常瑩明,無之則昏暗;二曰有存養之功則常強立,無之則軟倒;三曰有存養之功則常寧靜、安閑,無之則紛擾;四曰有存養之功則能虛受,無之則閉塞;五曰有存養之功則常堅定,無之則動搖。至于存養的方法,梁氏將其概括為主敬、主靜、主觀三大法門,并分別摘錄古代儒家的相關言論,且加按語以說明。

五曰省克。省克包括省察和克治。梁啟超認為,存養是積極的學問,克治是消極的學問;其工夫進路是先存養以立其大,然后隨時加以省察、克治。梁氏認為,省察總體上可分為兩種:一是普通的省察法,二是特別的省察法。普通的省察法又可分為兩種:一是根本的省察法,二是枝葉的省察法。枝葉的省察法再分為兩種:一是隨時省察法,二是定期省察法。關于克治,梁氏摘錄宋、明、清理學家的相關言論后,然后加以總結,認為其根本之法乃是“致良知”,因為良知一提便醒,必能生出決心和勇氣去對治己病。

六曰應用。按照儒家的觀點,內在的修養和外在的事功是密不可分的,所謂修齊治平,實為一體。其實,前面的用功方法有的已涉及應用,如存養、省克部分所錄內容就有講如何在事上用功的,此即道學之應用。梁啟超在此部分乃就前所未及者再節錄一些材料,并略加申說,內容主要有二:一是談任事成功的條件主要在于德行、操守、定力等,一是論士人如何帶頭轉移習俗、陶鑄人才。關于后者,梁氏尤其認同曾國藩的“精英主義”路線,認為道學的應用,全在于有志之士以身為教,以養成一世之風尚,造出時代之精神。

(二)《節本明儒學案》的主要內容

《節本明儒學案》是梁啟超由黃宗羲的《明儒學案》節鈔而成。在萬木草堂受教康有為時期,梁氏開始接觸《明儒學案》,此后十馀年間,常讀此書,并隨讀隨將修身之精要語圈出。后因其思想的轉向而專力編此一書。

《明儒學案》原書62卷,共有19個學案;節本保留了這19個學案,但卷數大為壓縮,內容約為原書的四分之一。其中,原書每個學案的案序和人物傳記幾乎全部照錄;語錄則有選擇性地鈔錄,原書211人中共79人有語錄節選,所鈔語錄800多條。此外,節本有眉批100馀條,約3000字,這也是節本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節本與原書的最大區別在于:后者一般被視為一部學術史著作(修身之言散布其中),而前者則完全是一本修身指導書。如何將一部學術史著作改造成一本修身指導書,梁啟超作了一番精心的取舍工作。這種取舍體現了其良苦用心,既處處彰顯節本在修身指導上的價值取向,也因之反映出了梁氏的編纂意圖及其修身思想。

一是舍科學之語而取道學之言。在梁啟超看來,科學和道學有明確的分界:“道學者,受用之學也,自得而無待于外者也,通古今中外而無二者也;科學者,應用之學也,藉辨論積累而始成者也,隨社會文明程度而進化者也。”(《節本明儒學案·例言》)所以,科學尚新;而道學有時即使是千百年前之成言,當世哲人也無以過之。科學尚博;而道學一言半句,可終身受用。梁氏認為科學有二,一是物的科學,一是心的科學;而心的科學又包括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等,他特別指出,這些皆屬科學而不屬道學的范圍。梁啟超所作的這一區分關鍵在于,指出道學或修身之學主要在修在行,而不僅僅在于知識理論。他又認為近世智育日進,而德育日敝,其主要原因是人們崇拜科學而蔑視道學,甚至誤認科學為道學。節本的編纂,正是為倡導德育,而不是為增進智育。因此,對于原書大部分內容如關于理氣、性命、太極、心體等哲學內容,因屬“心的科學”的范圍,一概不鈔,而專鈔“治心治身之要”(《例言》)。

二是舍辨論之語而取工夫之言。《明儒學案》有許多辨論之語,首先是辨佛。梁啟超認為,宋明諸儒以辨佛為一大事,成為一種習氣,即黃宗羲也在所難免,故該書中有大量的辨佛之語。梁啟超有較高的佛學修養,首先他認為佛不可謗,謗佛固無傷于日月;再者辨佛流于習氣,與實際修養工夫反而無涉。因此,節本于辨佛之說一概不鈔,而取明儒工夫之言。其次,明儒言修身工夫,多互相針砭救正,所以言說日多,特別是陽明后學各學派之間尤其如此。在梁氏看來,皆是因病施藥,如王陽明針對當時病源,施以藥方,而后世服藥過度,漸生他病,于是弟子加減藥方以醫之,故陽明后學之方實乃“藥藥之藥”(即針對藥方之藥方)。梁氏認為,當今世界“藥藥之藥”并不適用,只要服陽明的“公共獨步單方”,就能受用不盡。因此對陽明后學的彼此辯論之言,一概不鈔。惟因江右王學,多矯正當時放任之弊,而此弊至今學者多犯之,故稍加存錄。

三是舍學術史精妙之論而取平易切實之言及諸儒傳記。黃宗羲著《明儒學案》的目的,一為創制學術史,二為示學者以入道之門。作為學術史,“諸儒之真面目必須備見,乃為盛水不漏”,必“其人一生之精神透露編中,乃能見其學術”(《例言》)。黃宗羲于此用功甚多,內容極為豐富,成就也較高,此書因之成為中國學術史的千古名作。但是,梁氏節鈔此書乃為修身踐履之用,即集中體現黃氏的第二個目的。因此,他往往將其所謂精妙之言刪去,而留其切于實用、易得真正受用者。此外,明儒講知行合一,尤重行,身教重于言教。而《明儒學案》中的諸儒傳記,最能傳達明儒人格、精神,故全部鈔錄,“以資高山景行之志”(《例言》)。

四是詳王陽明及其后學重要傳人而略其他人。梁啟超學問的根底是陸王心學,尤其是王學。他最為服膺王陽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認為這是現代學者修身入德的最良法門。故其平日發揮王學之處甚多,節本也主要在傳播王學及其后學。因此,節本在材料的選擇上詳于王學及其后學,其他則略之。如“姚江學案”(即王陽明學案)全部鈔錄,其次“江右王門學案”和“蕺山學案”所錄也較多;而“止修學案”、“甘泉學案”、“諸儒學案”由于非王門,所錄特少。

節本的眉批是梁啟超平時讀《明儒學案》的心得,眉批的增加進一步強化了節本的修身指導作用,“或可以促讀者注意而助其向上之心”(《例言》)。具體而言,其作用主要有三:

其一,指出學者弊病或反省自身弊病,以期正視之。梁啟超觀察到,當時社會道德淪喪,關鍵在于不講修身之學:“近世智育日進,德育日敝,皆坐此也。”因此,他希望學者正本清源,“本源不清,則學識不為益而反為害,可不懼哉?”而所謂正本清源,是先要認識到自身的病根之所在,故其批語多言及此,如:“我輩宜常常自審病根。”有時指出具體的病根,如:“此(按:即好名)是小子一生大病根。”“懶散精神,暮氣也。暮氣者,鬼氣也。”有時針砭時人不肯去病,如:“當時學者以去病為第二義,其弊既若彼,今之學者以病為不必去,且明目張膽以保任擁護之,又將何如?”

其二,指明受用之方,望學者依此而用功。梁啟超認為王陽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之教,簡易直接,最能醫時人之病。故其批語多及此,如:“拔去病根,陽明之藥最良也。”“我以良知為君,彼自能保護我。”此外,他對王門重要傳人的工夫之言,也非常重視。如對羅念庵言“收斂翕聚”涵養工夫一段,加批語云:“此段最是用力不二法門,天下無代價之物,豈吾輩學圣可以頃刻之悟而遂得耶?心至易動,不可不警惕。”再如對劉蕺山“慎獨”工夫,加批語云:“此篇為蕺山勘道最精微處,亦示學者用力最吃緊處,我輩宜日三復也。”

其三,簡要評價明儒工夫,提醒讀者注意。這些評價言簡意賅,點到為止,使讀者或因此而警醒,或從此處而用功。如評王陽明關于“致良知”的自得之談,曰:“先生之事,其自得之艱也若此,豈得曰‘頓’而已哉!”又如比較陽明與朱熹之論,曰:“以此(按:即王陽明致良知)與朱子即物窮理相校,真令人有挈領振裘之樂。”再如評劉蕺山的修養工夫,曰:“如此講已發未發,方是鞭辟近里。”“欲覺晨鐘,發人深省。”“最能發明陽明法門。”

(三)《曾文正公嘉言鈔》的主要內容

《曾文正公嘉言鈔》的編纂,是梁啟超對曾國藩修身之學進行的一次簡要而精到的整理。該書從《曾文正全集》的書札、家書、家訓、日記和文集中,將有關修身的精要之言摘鈔出來、編纂成書。其摘鈔比較簡略,只在于“自便省覽”,“但求受用”(《曾文正公嘉言鈔·鈔例》)。因此,該書可視為一部曾國藩修身格言集。

梁啟超在個人的修養上,除受家庭和康有為的影響外,主要得力于兩個歷史人物,一是王陽明,一是曾國藩。如果說《德育鑒》和《節本明儒學案》主要是致力于陽明及其后學修身之學的推行的話,那么《曾文正公嘉言鈔》則是著意于曾國藩修身之學的弘揚。

在梁啟超看來,曾國藩是中國乃至世界的不世出之大人物,但他“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而于同代諸賢中“稱最鈍拙”,且“終身在拂逆之中”。曾氏之所以取得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成就,關鍵在于他不斷地努力做修養工夫:“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勇猛精進,艱苦卓絕。如斯而已,如斯而已!”因此梁啟超認為,曾國藩的修身之學是人人都可以學的,他正可以做我們的人生楷模;如此,《曾文正公嘉言鈔》“真全國人之布帛菽粟,而斯須不可去身者也”。(《曾文正公嘉言鈔序》)

總體而言,《曾文正公嘉言鈔》的主要內容是關于立身、處事兩個方面。其實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下面只是為了論述的方便,對其略加分疏:

1.關于立身之道,大致有如下方面的內容,并略加例舉:

(1)立志。曾國藩首重立志,如曰:“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學貴初有決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進之心,末有堅貞永固之力。”其作用在于,如:“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欲求變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古稱金丹換骨,余謂立志即丹也。”

(2)知本,以方寸為師。曾國藩認為立身之本在我:“我輩辦事,成敗聽之于天,毀譽聽之于人,惟在己之規模氣象,則我有可以自主者,亦曰不隨眾人之喜懼為喜懼耳。”而我之本在于方寸之良知,當以方寸為師:“吾輩位高望重,他人不敢指摘。惟當奉方寸如嚴師,畏天理如刑罰,庶幾刻刻敬憚。”其實,梁啟超本人也極為推重知本工夫,在《德育鑒》中將其當作修身的重要方法。

(3)主敬。曾國藩重主敬工夫,認為:“敬之一字,孔門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則千言萬語不離此旨。”其釋“敬”字曰:“敬以持恭,恕以待人。敬則小心翼翼,事無巨細,皆不敢忽視。”曾氏認為主敬的作用在于:“主敬則身強……吾謂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梁啟超受曾氏此點的影響,其修身法門亦有“主敬”一條。

(4)慎獨。慎獨與“誠”密切相關,曾國藩曰:“君子懔其為獨而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幽獨之中,情偽斯出,所謂欺也。夫惟君子者,懼一善之不力,則冥冥者墮行,一不善之不去,則涓涓者無已時。”曾氏非常重視慎獨之功,其日課首曰慎獨。

(5)自立自強。曾國藩認為:“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立做出;即為圣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故能獨立不懼,確乎不拔。”他認為自己大致能做到自立自強:“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憂為用。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

(6)謙虛戒驕。曾國藩重“謙”字工夫:“無形之功不必騰諸口說,此是謙字之真工夫。所謂君子之不可及,在人之所不見也。”因此,必須戒驕戒傲:“用兵最戒驕氣惰氣,作人之道,亦惟驕惰二字誤事最盛。”“驕、惰未有不敗者。勤字所以醫惰,慎字所以醫驕。”

(7)不忮不求。曾國藩自審其德性之病,曰:“仆自審生平愆咎,不出忮求。今已衰耄,旦夕入地,猶自拔除不盡。”故曾氏尤其強調“不忮不求”之功,言之甚詳。

(8)借困境、逆境以磨煉人格。曾國藩正視困境、逆境,認為這正是磨煉人格的好機會,他說:“困心橫慮,正是磨煉英雄,玉汝于成。”“吾平生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因此,曾氏認為要善于利用困境、逆境以磨煉人格,他說:“處多難之世,若能風霜磨煉,苦心勞神,自足堅筋骨而長見識。”梁啟超受曾氏此論的影響,特別教育子女要在困境、逆境中磨煉自己的人格。

2.關于處事之道,大致有如下方面的內容,并略加例舉:

(1)從小事做起,從小處入手。曾國藩是個虔誠的朱熹理學信徒,朱熹教人,重在近處、小處著手。曾氏亦是如此,如他說:“總須腳踏實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

(2)做大事全在明、強。曾國藩說:“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中庸》學、問、思、辨、行五者,其要歸于愚必明,柔必強。”又分別詳細闡釋“明”、“強”二字。

(3)習勞、習勤。曾國藩特重習勞、習勤,認為:“習勞為辦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勞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如治軍:“治軍以勤字為先,實閱歷而知其不可易。”又如治家:“吾屢教家人習勞,蓋艱苦則筋骨漸強,嬌養則精力愈弱也。”曾國藩一生習勞;梁啟超亦如此,從小就養成了這一良好習慣。

(4)有恒有常,循序漸進。有恒有常,這是曾國藩極為重視的修身工夫,他說:“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養生與力學,皆從有恒做出,故古人以有恒為做圣之基。”盡管曾氏算得上是一個有恒心的人,但仍警惕自己無恒之病:“言物行恒,誠身之道也,萬化基于此矣。余病根在無恒。”于是,他晚年仍在做“恒”字工夫。梁啟超認同曾氏此點,其修身方法之一即有恒。

(5)做事貴專,精神貫注。曾國藩認為:“凡事皆貴專。心有所專宗,而博觀他途,以擴其識,亦無不可;無所專宗,而見異思遷,此眩彼奪,則大不可。”所謂專,就是曾氏所說:“心欲其定,氣欲其定,神欲其定,體欲其定。”專即能精,曾氏說:“凡人為一事,以專而精,以紛而亂。”

(6)待人、辦事以誠。曾國藩認為,誠為立身之本,故待人以誠:“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故辦事以誠:“凡辦一事,必有許多艱難波折,吾輩總以誠心求之,虛心處之。心誠則志氣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終有順理成章之一日。”這也是梁啟超的立身處世之道,其待人處事極為真誠,為文亦極為真誠,故深受師友、學生的信任。

(7)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曾國藩日記中有云:“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后兩句,百馀年來常被人引用,也是梁啟超最為服膺的,并以此教育自己的子女,且題寫于《德育鑒》初版扉頁上。

梁啟超從古代儒家浩瀚的修身言論中,精心摘鈔出有益于現代人的修身之言,并加專門整理而成此“修身三書”,尤其是《德育鑒》還理出了修身的大綱要,確立了其大節目;這既是對古代儒家修身之學的總結、歸納、提煉,又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體會。并且他力圖結合社會現實,使儒家修身之學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中,從而塑造社會精英,轉移世風。可以說,梁啟超對古代儒家修身之學的專門整理,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是一個創舉,推動了修身之學在現代的發展。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梁啟超對儒家修身之言的隨時指點、說明的按語或眉批,現實針對性非常強,發人深省,對于心靈迷惘的當代人仍不失為一付強心劑。

四、“修身三書”的版本、影響,及本次整理情況

《德育鑒》編纂于1905年,同年發表于《新民叢報》的增刊上,隨后由新民社以單行本發行。此后還有多種版本,如1915年廣智書局版、1916年商務印書館版、1936年中華書局《飲冰室合集》收錄版、2011年北京大學出版社版。本次整理以1916年商務印書館版為底本,并以其他版本參校。另梁啟超在鈔錄原文時,于文詞偶有省鈔之處,這是古已有之的成例,在此不作補綴,一仍其舊,字詞有明顯訛誤者則徑加改正,不另出校記。

《節本明儒學案》編纂于1905年,并于此年由新民社印行。此后多次再版,如有廣智書局1911年版、商務印書館1916年版和1925年版。此書未收錄進《飲冰室合集》。本次整理以商務印書館1916年版為底本,并以其他版本參校。訛誤及少量缺漏處據中華書局2008年版《明儒學案》直接改正,節本李經綸傳(第420頁)缺一頁,也據此補上。

《曾文正公嘉言鈔》編纂于1916年,并于此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此后該社連續十年每年再版一次。此書未收錄進《飲冰室合集》。本次整理以商務印書館1916年版為底本。此書原版有《胡文忠公嘉言鈔》《左文襄公嘉言鈔》《曾文正公國史本傳》三個附錄,現仍然保留。并新增了《胡林翼傳》《左宗棠傳》兩個附錄,分別錄自《清史列傳》卷四十二和卷五十一。

“梁啟超修身三書”嘉惠后學,當時在讀書界、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德育鑒》在清末民初,與《新民說》一樣頗受歡迎,如梁漱溟、徐志摩等提到曾受惠于此書。梁漱溟說:“《德育鑒》一書,以立志、省察、克己、涵養等分門別類,輯錄先儒格言(以宋明為多),而任公自加按語跋識。我對于中國古人學問之最初接觸,實資于此。”(梁漱溟:《我的自學小史》)又說:“溟十四五以迄十八九間,留心時事,向志事功,讀新會梁氏所為《新民說》《德育鑒》,輒日記以自勉勵。”(見李淵庭、閻秉華:《梁漱溟》)梁啟超的弟子徐志摩說:“讀任公先生《新民說》及《德育鑒》,合十稽首,喜懼愧感,一時交集。《石頭記》寶玉讀寶釵之《螃蟹詠》而曰:‘我的也該燒了。’今我讀先生文亦曰:‘弟子的也該燒了!’”(陳從周:《徐志摩年譜》)此書在沉寂七八十年之后,再次引起了有識之士的重視,2011年被選為新的清華國學院的德育教材。《曾文正公嘉言鈔》,從其初版后連續十年再版的情況看,確對當時讀書人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本世紀初,重新進入出版者的視野,如岳麓書社、中國書店等先后出過新版。《節本明儒學案》曾多次再版,在20世紀初期的讀書界、學術界也應有一定的影響。到了21世紀,該書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并受到重視,香港理工大學朱鴻林教授有一長文《梁啟超與〈節本明儒學案〉》(《中國文化》2012年第1期),拙著《古代人生哲學在晚清民國的生存狀態——以梁啟超為中心》(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有一節,專論該書,尤其揭示了其修身方面的價值。本次出版的《節本明儒學案》是該書首次標點整理(與另外二書一樣,梁氏原書只有斷句,并無標點)。

古代儒家修身之學在當代社會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我們相信,此三書的一起面世,必將重新引起讀書界的重視,進而切實推動傳統文化的重興。

五、修身書的價值及其讀法

修身之類的書在當代中國,似乎已成古董或明日黃花了。然而,丟失了中國傳統的根本學問——修身之學,我們的社會并沒有變得更加文明、和諧、誠信、友善,反觀當下現實,我們發現世道澆漓,人心不古,連食品甚至空氣也不安全了。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深思。其實,在上個世紀20年代初,面對嚴峻的社會環境,梁啟超就曾呼吁過青年注意人生問題,并點醒修身的重要性:


一、我們生在這種混濁社會中,外界的誘惑和壓迫如此其厲害,怎么樣才能保持我的人格,不與流俗同化?二、人生總不免有憂患痛苦的時候,這種境遇輪到頭上,怎么樣才能得精神上的安慰,不致頹喪?三、我們要做成一種事業或學問,中間一定經過許多曲折困難,怎么樣才能令神志清明精力繼續?這三項我認為修養最要關頭,必須通過,做個人才豎得起。(梁啟超:《讀書法講義》)


那么,如何進行修養呢?梁啟超認為:除了靠實踐上遇事磨煉外,平日需有一點預備工夫,否則事到臨頭,哪里能應用得起?平日工夫不外兩種:一是良師益友的提撕督責,二是前言往行的鞭辟浸淫。良師益友,可遇不可求;而前言往行,存在書冊,俯拾皆是,這主要是修身之類的書。梁啟超當年呼吁青年注意的這些問題,現在依然沒有過時,甚至更為嚴重;以自己的身心修養為本,依然不失為一種個人的自立之道,甚至為一個社會的根本生存之道。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這門古老的學問,而讀讀“梁啟超修身三書”之類的書,則可能是重返修身之道的開始。

那么,這類書應如何讀呢?拙見以為,就讀書的目的而言,書大抵有三種讀法:一是功利性讀書,二是知識性讀書,三是生命性讀書。所謂功利性讀書,乃是為考試、升學或僅僅為寫論文、報課題而讀。此種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實際的利益,乃古語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也。所謂知識性讀書,是為純粹的求知而讀。此種讀書是出于人的好奇心,目的在獲取知識或信息。如果這種好奇心能夠持續,得以深入某個領域,則成為科學研究的一部分。這種讀書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求知是人類的本性”的體現。所謂生命性讀書,乃是為滋潤自己的生命、提升自身的人格境界而讀。這種讀書,是在與經典(即圣賢)的心靈交流中,去體味自己真實的存在,洗滌自己心靈上的污垢,開啟自己本來靈慧的心智,從而使身心愉悅,精神境界得以提升。這種讀書,因沉潛其中而得至樂,如孔夫子所言“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亦如陶淵明所言“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傳》)。讀“梁啟超修身三書”之類的書,既不能用功利性讀書法,也不應用知識性讀書法,而要用生命性讀書法。通過閱讀、體悟、踐履,在日久月深中,生命得到凈化,得到升華。也就是說,讀此類書乃在變化氣質,修養身心,如未達此目的,則如程子所言:“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朱熹《論語集注·序說》引)

就具體操作而言,應如何著手去讀這類書呢?梁啟超在《德育鑒·例言》中告訴我們:“本編不可以作教科書,其體裁異也。惟有志之士,欲從事修養以成偉大人格者,日置座右,可以當一良友。”就是說,讀古人之書,如其人在旁,將他視為一良友,日日得其督促并付之踐履。

此外,梁啟超在《讀書法講義》中告訴我們,讀修身書的著手工夫有守約和博涉兩種,以守約為主,博涉為輔。所謂守約法,是所謂“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關鍵要飲得透,具體做法是:看見一段話,覺得犁然有當于心,或切中自己的毛病,便將其在心中、口中念到極熟,體驗到極真切,務使其在“下意識”中濃熏深印,那么,臨起事來,不假勉強,自然會應用。應用過幾回,所印所熏,越加濃深牢固,便成為一種人格力。這也是朱熹主張的讀書法:熟讀深思,反復沉潛,虛心涵泳,久之自然有得。所謂博涉法,是認定幾件大節目作修養中堅,凡與這些節目引申發明的話,多記一句,加深印象。最好是備一個隨身小冊子,將自己欣賞的話鈔出,常常瀏覽,以便熟記。實際上,如《德育鑒》確立了修身的大節目,即辨術、立志、知本、存養、省克、應用等,我們可依此大節目,并多記一些修身之言,加以修行。當然,我們更要用守約法,如熟讀、熟記、體悟“梁啟超修身三書”中自己最感興趣之言,并在日常生活中付之于行動。

《讀書法講義》還提到對史書中的傳記,不必當作歷史故事讀,可專當作修身書讀:看他們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做學問,設想自己身處其境遇該如何,碰到這類事情該怎么辦。常用這種工夫,不獨可以磨煉德性,也可以開發才智。其實,讀《節本明儒學案》的諸儒傳記,正可用此種方法,看傳主如何立身處世,體會其人格、精神。

對于當代人而言,閱讀這類修身書,尤其應當注意者有二:首先,我們必須放下視古人之言為陳舊的道德說教的成見,而要虛心聆聽他們的聲音,這樣才能聲入心通,與他們展開心靈的交流。其次,也不要將這些修身之言當作“哲學研究”的材料,依學問的態度去作客觀的研究,而應以踐履的方式去對待,即諷誦涵泳,默而識之,切己體察,著緊用力。不然,即使建立了一套思辨的哲學體系,也無關乎身心性命,只落得如理學家所譏笑的“說閑話”而已。讀這類書,應若己病痛在身,急欲于此中尋找藥方,得著藥方則趕緊抓藥、煎而服之,則病痛自然去身,身心自然日漸康健。

另需說明的是,“梁啟超修身三書”多為語錄之言,并不古奧難懂,只要是受過高等教育并對傳統文化有興趣者,其實無需以現代語言的翻譯為媒介,而通過反復誦讀、體味,就能理解古人原汁原味的語言,把握其義理脈絡,乃至恍然得其精神面貌。實際上,這種和古人語言的直接照面,比借助現代語言的翻譯更能接近古人的生命信息。此外,這些古人修身之言不少本身即是美文,通過反復的誦讀,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古文之美遠勝白話文,尤其適合誦讀),這本身也是一種性情的陶冶、人格的涵養。

2015年1月彭樹欣識于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门县| 奈曼旗| 太康县| 瑞金市| 通城县| 兴海县| 卢氏县| 韶关市| 松潘县| 巴楚县| 赞皇县| 健康| 留坝县| 西城区| 鄯善县| 武功县| 年辖:市辖区| 阜南县| 丹东市| 襄垣县| 天祝| 迭部县| 镇远县| 竹溪县| 巢湖市| 曲水县| 治县。| 屯昌县| 怀仁县| 南昌市| 浪卡子县| 鲁山县| 宾川县| 龙井市| 甘谷县| 芦溪县| 民权县| 西充县| 海口市| 镇安县| 博湖县|